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由于工业和居民生活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质造成的大气降水、地表淡水和土壤的酸化问题,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尖锐问题。

在我国,酸沉降对农作物、森林、土壤和水体的影响已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危害。

因此,针对具体的酸沉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农、林业的危害损失,提出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措施,对改善我国酸雨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酸雨形势危害原因措施
酸雨这一概念是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于1872年最先提出的。

顾名思义,酸雨就是显酸性的雨。

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

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水”。

又称为“酸沉降”,再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

1酸雨的形成原因
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

由此可见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2酸雨的形势
酸雨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未来20年内酸雨的影响将继续扩大并对工农业及人民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80 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170 万平方公里。

到90 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 多万平方公里。

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于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

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

1998 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其中70% 以上的南方城市及北方城市中的西安、铜川,图们和青岛都下了酸雨。

酸雨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 以上。

3酸雨的危害
①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硫酸和硫酸盐雾的毒性比SO2大得多,可以侵
入肺的深部组织,引起肺水肿等疾病而使人致死。

②酸雨可以使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在美国和加拿大已有几千条河流和湖泊“死亡”(即水生动植物绝迹)。

③酸雨破坏土壤、植被、森林。

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钙、镁、钾等养分大量流失,导致土壤日趋酸化,贫瘠化,影响植物生长。

酸雨还会影响固氮菌的活动,造成土壤徽生物群体发生生态系统的混乱,抵御氮的固定,严重影响植物生长。

④酸雨使土壤酸化,酸化土壤游离出来的金属离子随水分运动进入湖泊又影响到淡水生态系统。

⑤酸性降水不仅可以毁坏建筑、污染环境、桥梁、堤坝、工业设施、供水管网、地下储水系统、发电站、电讯电缆等设施和材料,还能损坏古代文物、历史建筑、雕塑、装饰品和各种重要设施。

著名的杭州灵隐寺的“摩崖石刻”近年经酸雨侵蚀,佛像眼睛、鼻子、耳朵等剥蚀严重,面目皆非,修补后,古迹不“古”。

碑林、石刻大都由石灰岩雕成,遇到酸雨立即起化学反应,酸碱中和,即被腐蚀。

4酸雨的防治措施
由于酸雨为二次污染物且具有跨区污染的特性,以致影响层面相当广,故局部空气污染的改善,空气品质标准的达成,对于酸雨的防制助益不大,必须削减SO2、NOx的总量方能遏止酸雨的危害。

目前主要措施有:
①订定严格管制标准,以迫使污染源采取排烟脱硫及排烟脱硝之设备。

②引进最佳可行控制技术,以减少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之排放。

③改善汽、机车引擎及防污设备,并加严排放标准,以减少氮氧化物之排放。

④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

⑤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⑥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

目前主要用石灰法,可以除去烟气中85%一90%的二氧化硫气体。

不过,脱硫效果虽好但十分费钱。

例如,在火力发电厂安装烟气脱硫装置的费用,要达电厂总投资的25%之多。

这也是治理酸雨的主要困难之一。

⑦在火电、钢铁、电解铝、水泥等大气污染重点行业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明确重点企业主要污染物允许排污问题和消减量,强制安装在线监测装置严格监督。

⑧开发新能源如氢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5小结
大气无国界,防治酸雨是一个国际性的环境问题,不能依靠一个国家单独解决,必须共同采取对策,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1979年11月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环境部长会议上,通过了《控制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公约》,并于1983年生效。

可见处处节约用电、支持公共交通、购买包装简单的商品、支持废物回收再生等等,是关系到全社会公民切身利益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何丽.二氧化硫及其酸雨(雾)对人体的危害[S].湖北气象.1999.
[2]花日茂,李湘琼.我国酸雨的研究进展(综述)[D].安徽农业大学学1998.
[3]马丽雅,王斌,杨俊国.四川省酸雨时空分布特征环境科学与管理[J].2008.
[4] 沈志来,黄美元,吴玉霞,何珍珍,邵德明,沈爱华,张维.上海地区云水和雨水酸度及化学组分分析[J].大气科学1989.
[5]戚鹏.模拟酸雨对土壤营养元素迁移转化规律的影响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3.
[6]湖南酸雨危害程度令人震驚,科技日报,2007年5月30日.
[7] 郑逸萍,西南地区酸雨对材料腐蚀的影响,中科院腐蚀研究所内部资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