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煤矿初步设计第一章序言为了初步了解XX勘查区的煤炭资源赋存状况及地质构造情况,为后期资源评估开发提供依据,受宁夏庆华煤化有限公司委托,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承接了该区二维地震勘查工程。
2009年8月,我单位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和专家对该区进行踏勘,并进行了相关试验,此后根据试验情况在认真分析甲方提供的该矿区文字说明和部分技术图纸的基础上,结合前期二维地震工作经验,参照原煤炭部颁发的《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7-2000),编制了本次二维地震勘探设计。
第一节地质任务参照《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 897-2000及甲方要求,拟定本次二维地震勘查的地质任务如下:1、控制测线上煤层隐伏露头,其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150m;2、控制测线上落差大于50m的断层,其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150m;3、控制主要煤层底板的深度。
4、初步控制边界断层的位置。
第二节 勘探区范围根据矿方提供图纸,控制勘查区范围的拐点坐标如下:表1-2-1 拐点坐标一览表 拐点X Y 14120461.1060 36387186.3506 24120431.5646 36389406.0747 34121356.5306 36389418.2609 44121351.8895 36389788.1757 54122276.7127 36389800.3160 64122272.2349 36390170.1927 74123659.6079 36390188.3378 84123693.8564 36387599.6776 94123231.2941 36387593.4861 10 4123236.253336387223.6235图1-2-1 勘探区范围示意图N第三节 勘探区位置和交通一、勘查区位置勘查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东南部,行政区划隶属盐池县惠安堡镇管辖,具体位置在惠安堡以南,萌城村以北(见图1)。
图1 交通位置示意图勘查区属丘陵区,地形南部高,北部低,地表标高一般在+1500m 左右。
区内植被不发育,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二、勘查区交通本区交通方便,211国道从测区中间通过,勘查区内有乡间小路连通。
二维勘查区第二章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第一节地质概况一、地层据区内钻孔及以往邻区二维地震勘探资料,勘查区为新生界覆盖,在新生界之下为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二叠—三叠系石千峰群等。
煤层赋存于山西组和太原组中,由老至新简述如下:1、奥陶系(O):据钻孔揭露,所见岩性为浅灰绿、深灰色钙质细粒石英砂岩与钙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互层,局部夹有浅灰色薄层砾屑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具轻微变质,多见石英脉穿插。
粉砂岩中含有笔石化石,属中奥陶世沉积,厚度大于326.25m。
2、石炭—二叠系太原组(CP t):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
岩性以深灰色、黑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次有中、细粒砂岩及煤层;夹10余层薄层灰岩、钙质粉砂岩、硅质岩,层内均含种类不同、数量不等的动物化石,因层位稳定,特征明显,大部分成为煤层对比的标志层。
粉砂岩中含较多的黄铁矿晶体或结核;煤层附近含有较多的植物化石。
该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共见煤层、煤线37余层,编号者16层,至上而下为三—十六煤层。
除十一煤层不可采外,其它煤层为主要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
厚度在勘查区北部为162.63-278.18m,在中南部为280.27-416.08m。
3、二叠系山西组(P s):厚约57.51-141.11m左右,为一套近海的陆相碎屑岩沉积。
岩性以深灰色粉砂岩、浅灰色细粒砂岩为主,夹有煤层等。
含较多的植物化石及少量菱铁矿结核。
底部以一层厚度不大之浅灰色长石石英细粒砂岩与其下的太原组分界。
含煤0-4层,编号者2层,至上而下为一、二煤。
其中一煤为不可采煤层,二煤为零星可采煤层。
4、二叠系石盒子组(P sh)上部紫、暗紫、浅紫色厚层细—中粒砂岩与暗紫、灰紫、灰绿色粉砂岩互层产出,间夹紫红色砂质泥岩。
砂岩斜层理发育,含泥质包体。
中下部为暗紫红、浅黄色粉砂岩与黄绿、浅黄绿、灰紫色细粒砂岩、中—粗粒砂岩不等厚互层,底部为浅灰、浅褐灰色中粗粒砂岩。
厚230.18-246.53m,与下伏地层连续沉积。
5、二叠—三叠系石千峰群(PT S):厚度大于382.75m,由一套紫色中—细粒砂岩与灰绿色粉砂岩、中粗粒砂岩夹少量含砾粗砂岩组成,与下伏石盒子组整合接触。
6、古近系清水营组(E q):据钻孔揭露,厚度为7.32-121.42m,岩性为紫红、桔红、橙黄色泥岩,底部为一层砾岩,为古近系湖泊—河流相沉积,多为第四系沉积覆盖;7、第四系(Q):以风积沙、黄土、亚砂土及亚粘土为主,夹砾石层及砂土层。
厚度100-200m。
二、煤层本勘查区含煤地层为二叠系山西组和石炭-二叠系太原组,共含煤39层,编号16层,属山西组的是一、二煤层,属太原组的是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煤层,其中四、五、六、七、八、十、十二、十三、十四煤层共9层煤局部可采,九、十五、十六煤层共3个煤层全勘查区可采或大部可采。
一、二、三、十一等煤层仅小范围内有可采见煤点,无开采价值,属不可采煤层。
四煤层:上距三煤层间距13.03-37.79m,平均23.32m。
可采厚度1.05-2.00m,平均厚1.68m,煤层厚度变化较大。
属局部较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
四煤层结构较简单,顶板主要为泥质粉砂岩与粉砂岩,底板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
五煤层:距上部四煤层15.33~32.50m,平均22.29m。
可采厚度0.76-1.94m,平均1.23m。
属局部较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
五煤层结构较简单,煤层顶板岩性是泥质炭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
煤层底板岩性为炭质泥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及细-中粒砂岩。
六煤层:位于太原组中上部,距上部五煤层23.01-38.14m,平均32.02m可采厚度0.98-2.40m,平均1.64m,属厚度变化较大的煤层。
综合评价本煤层属全勘查区不稳定煤层。
六煤层结构简单,煤层顶板岩性是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煤层底板岩性全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
七煤层:位于太原组中上部,距上部六煤层19.82-65.52m,平均39.97m。
为勘查区中南部(Ⅲ勘查线以南)发育之煤层。
可采厚度0.84-4.04m,平均2.21m,Ⅲ勘查线以南ZK9孔未见,可采面积5.87 km2。
面积可采率为77.54%。
可采点分布于Ⅲ、Ⅳ、Ⅴ勘查线ZK10、ZK28、ZK31、ZK32孔中,可采厚度分别为1.26m、0.84m、4.70m、2.71m,属厚度变化较大的煤层。
综合评价本煤层属全勘查区不稳定煤层,在南部也属不较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
七煤层结构简单,仅在ZK31孔见2层夹矸,单层厚0.16-0.50m,夹矸岩性主要是泥岩、砂质泥岩。
煤层顶板岩性是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煤层底板岩性为细砂岩、中砂岩、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
八煤层:位于太原组中上部,距上部七煤层19.60-35.91m,平均26.17m。
全部可采,可采厚度1.10-3.57m,平均2.12m。
属较稳定的主要可采煤层。
八煤层结构简单-复杂,含夹矸0-4层,夹矸岩性主要是泥岩、砂质泥岩。
煤层顶板岩性是灰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煤层底板岩性为细砂岩、中砂岩、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
九煤层:位于太原组中部,上距八煤层间距18.59-35.91m,平均26.79m。
分布于全勘查区大部地段,可采厚度0.75-4.81m(剔除夹石厚度),平均2.01m。
综合评定属厚度变化较大的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
九煤层结构较简单,煤层顶板岩性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炭质泥岩、细砂岩、粗砂岩,煤层底板岩性为泥质粉砂质、炭质泥岩、炭质粉砂岩及中砂岩。
十煤层:位于太原组中部,上距九煤层间距8.43-13.68m,平均10.02m。
可采厚度0.87-186m,平均1.30m。
综合评定属厚度变化较大的较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
十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
煤层顶板岩性主要为细砂岩、粗砂岩粉砂岩、炭质泥质粉砂岩,煤层底板岩性为泥质粉砂质、粉砂岩、炭质泥质粉砂岩及细-中砂岩。
十二煤层:位于太原组中部,上距十一煤层间距10.98-28.30m,平均20.10m。
可采厚度0.71-0.93m(剔除夹石厚度),平均0.83m。
综合评定属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
十二煤层结构简单,煤层顶板岩性主要为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个别工程为硅质粉砂岩或灰岩,煤层底板岩性为泥质粉砂质、粉砂岩及细-中砂岩。
十三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
距十二煤层间距6.58-11.44m,平均9.53m,发育于全勘查区大部,,可采厚度0.84-1.70m(剔除夹石厚度),平均1.26m。
综合评定属全勘查区较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
十三煤层结构较简单,煤层顶板岩性主要为细砂岩、中砂岩,次为泥岩、炭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煤层底板岩性主要为细砂岩、次为粉砂岩及泥岩。
十四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
距十三煤层间距7.79-20.43m,平均13.67m,发育于全勘查区,可采厚度0.71-1.48m(剔除夹石厚度),平均0.92m。
综合评定属全勘查区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
十四煤层结构较简单,煤层顶板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次为灰岩、细砂岩、泥岩,煤层底板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泥岩、粉砂岩,次为泥岩及中-细砂岩。
十五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
距十四煤层间距12.66-28.43m,平均19.49m,发育于全勘查区,可采厚度1.12-2.26m(剔除夹石厚度),平均1.50m。
综合评定属全勘查区稳定的主要可采煤层。
十五煤层结构较简单,普遍含1-2层0.15-0.45m厚的夹矸,矸石为黑色泥岩及炭质泥岩。
煤层顶板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次为灰岩、细砂岩、泥岩,煤层底板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泥岩、粉砂岩,次为泥岩及中-细砂岩。
十六煤层:位于太原组底部。
距十五煤层间距17.38-38.94m,平均21.21m,发育于全勘查区,可采厚度0.74-1.66m(剔除夹石厚度),平均1.14m。
综合评定属全勘查区稳定的主要可采煤层。
十六煤层结构较简单,普遍含1-2层0.09-0.53m厚的夹矸。
矸石为黑色泥岩及炭质泥岩。
煤层顶板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次为泥岩、炭质泥岩、细砂岩,煤层底板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炭质泥岩、粉砂岩,次为泥岩及粉砂岩。
三、构造勘查区位于惠安堡沙井子断裂、青龙山—平凉断裂之间的惠安堡复向斜的东翼,为单斜构造,地层倾向西,倾角12-28°。
惠安堡复向斜:该复向斜轴向北北西向,区内被第四系覆盖,研究程度低。
第二节地球物理特征一、地表条件勘查区属于低缓丘陵地形,地表标高在+1390m~+1540m之间,区内 3线以南地形起伏较大,冲沟较多并且较深,给野外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沟内做弯线施工较为困难,一是沟深、两边较陡,下到沟内较为困难;二是沟内较窄、没路,行走较为困难(见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