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人物形象

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人物形象

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人物形象摘要:路遥的小说通常有两个主题:一个是苦难体验,一个是道德善良,正是由于对苦难和道德的论述,使路遥的小说显示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内在价值,《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因此,主人公孙少平便担负起实现小说这两个主题的重任。

古人说“人无完人”,路遥正是用孙少平这样洋有血有肉的普通知识青年,唤起了当代复杂的社会心理结构中人们的情感祈求,让我们倍感亲切,不自觉的拉近了与他的距离,与之同喜同杯。

从而发现他所具有的犯人的美德和品质,让我们激动于他贫穷多难痛苦的命运,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高昂的灵魂关键词:抗争意识;爱情追求;自我实现;目录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人物形象一、绪论:《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中国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

既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父老温馨动人的情愫,又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富于哲理性的深刻思考与理解,读来严峻悲壮、真切动人。

二、主体:(一)、孙少平人物形象的具体展现……………………………………………(4)1 出身农门不甘于农门的抗争意识……………………………………………..(4)2无法摆脱命运安排的爱情追求………………………………………………...(6)(二)、孙少平性格形成的原因………………………………………..............( 9 )1独立自尊的人生信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是内在动力…………………………( 9 )2贫寒家庭与生活环境是外部因素 (11)3精神的共鸣和鼓舞促成其抗争意识的形成 (11)(三)、孙少平人物形象塑造的现实意义 (12)三、结论:《平凡的世界》质朴、真切,格调严峻,苍凉,语言风格是细腻中显出凝重。

它所具有的审美力量虽不是惊心动魄,富有刺激性,但却透漏着温馨动人的情素,很能触动普通人纯洁、高尚的情感。

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透过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展现给读者的。

路遥通过他笔下的孙少平,在苦难意识里展示着人物的内在性的基本层面.他倍受伤痛和压抑,但依然保持着人的天真和纯洁,面对现实,孙少平前程的面对生活的磨难,面对生活的热情丝毫不减.在他的价值的天平上,不是人的身份,地位,财富权贵,饿是人的内在的品行和真才实学才是最值得追求的,最美的,最高贵的.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这样的人犹如一个贵族,应当得到尊重。

”四、参考文献[1] 魏崇新.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观观念的演进[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0 .14[2] 陈顺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转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32-33[3] 李扬.抗争宿命之路——“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1942—1986 )研究[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3. 88[4] 张德祥.现实主义当代流变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141[5] 解志熙.美的偏执--- 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 23-24[6] 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56[7] 曹文轩.20 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4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人物形象2009届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本科(1)班袁富会绪论:路遥的小说通常有两个主题:一个是苦难体验,一个是道德善良,正是由于对苦难和道德的论述,使路遥的小说显示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内在价值,《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因此,主人公孙少平便担负起实现小说这两个主题的重任。

古人说“人无完人”,路遥正是用孙少平这样洋有血有肉的普通知识青年,唤起了当代复杂的社会心理结构中人们的情感祈求,让我们倍感亲切,不自觉的拉近了与他的距离,与之同喜同杯。

从而发现他所具有的犯人的美德和品质,让我们激动于他贫穷多难痛苦的命运,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高昂的灵魂关键词:抗争意识;爱情追求;自我实现;一.孙少平人物形象的具体展现(一)出身农门不甘于农门的抗争意识孙少平在小农意识的海洋里挣扎逃出,到城市主动挑战别样的苦难磨练自己,在对自我思想的不断剖析中逐渐画出生活的蓝图,挖掘人生价值,体现自我。

还有他身上有着强烈的现代叛逆意识,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乡土观念提出质疑和否定,试图以个人奋斗的形式摆脱土地的束缚,力求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农民”的历史地位和传统性质。

他的思想发展还透出时代的情绪与奋斗精神,敢于在改革的浪潮中乘风破浪。

这些主人公一个特点就是在对人的自我发现与自我觉醒中追求人生价值,显出强烈的个性意识,要求社会并领略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和尊严。

孙少平是以进取和挑战的姿态面对生活!他是一个“新人”。

他的追求是“梦”,是理想,是未来,他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充足,更向往精神的充实。

他跻身于现代文化的城市,不仅是追求物质生活,更是追求精神价值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了他离开了宁静和谐的家去外做了“揽工汉”。

这令孙玉厚不解,也令孙少安迷惑。

(他曾多次见孙少年的生活劳苦而劝他回去。

)他们都想不到孙少平为什么要出去“受罪”。

他们不明白孙少平就是在这样与困境的搏击中实现自我的!孙少平是农民的儿子,是在苦难和饥饿中长大的,他不怕艰难困苦的社会现实,求学期间饥饿时时折磨着他,褴褛的衣裳使他在女生面前不体面,苦涩、凄楚,心中郁积着难言的悲愤,但是他挺过来了,以清醒的思考,以男子汉的豁达平静地接受着这一切。

但是摆脱狭隘的农民意识,追求具有人生价值的精神生活这种意念却从来在他的心中没有停止过。

当他回乡之后,一个人独处天老地荒的山沟里时:“一种强烈的愿望就不断从内心升起,他不甘心在双水村静悄悄的生活一辈子,他老感觉到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他在不间断的做着远行的梦。

”即使有吃有穿了,他还会煎熬的。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要去城市闯荡人生,自觉地勇敢地挑战困难。

他不贪图和哥哥合办砖窑得到的丰厚收入,离开温馨的家庭,赤手空拳的闯入陌生城市,去开辟崭新的空间。

孙少平在背石头时所承受的牛马般的劳动使人惊心动魄,“他的意识就处于半麻痹状态,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挤压到土地里去……两条腿如同筛糠,随时都有倒下去的危险……三天下来,他的脊背被压烂啦,他无法目睹背上的惨状,只感到像带刺的葛针条刷过一般……肉被石头磨的像一层透明的纸”[1],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之后,他不是沉沉的睡去,而是在最简陋的工棚里挑灯夜读,汲取文化思想的乳汁,对生活进行观察与思考,决不沉溺于世俗的欲望。

在随时都会遭受生命危险的煤矿,他在那里依然忘我地投入地下的艰辛的工作。

种种炼狱般的生活锻造出了他坚韧的意志和刻苦的精神,不但是主动承受苦难,而且勇于反抗苦难和超越苦难,从而使他的人格和操守在苦难的铁砧上得到最坚实的考验,获得自豪与崇高的心理感受。

孙少平从一名高中毕业生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其间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 贯穿他的思想的主线是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

无论面对何种挫折。

从学生时代的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到揽工生活的颠沛流离,到爱情泯灭的悲痛欲绝,再到因工毁容后的埋头痛苦,少平偿尽生活的艰辛,饱受命运之苦难,然而,他却从未屈服,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默默承受,顽强的坚持。

正是这样的苦难,给了他富足的精神家园,使他具有了最顽强最震撼的生命力,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的不平凡的人生。

可以这样说,从少平的身上就折射出了中国农村青年的不幸就在于“出身农门,不甘于农门”,不屈从于不平衡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分配和不公正性的农村政策禁锢了农村青年的发展。

这实质是国家制度的悲哀。

但孙少平没有割弃传统文化的滋养,更多地接受了外面的世界,现代意识和文化观念!他充满梦想和冒险地走向现代文明。

在他身上处处洋溢着新的时代精神!(二)无法摆脱命运安排的爱情追求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

但是平凡世界里的爱情,总是充满了现实困顿的磕磕绊绊。

真诚的爱情,往往要经受人们潜意识中的悲剧宿命的磨难,最后幸存的爱情几乎成了一种理想。

短暂的美好和永恒的苦难相比,甜显得那么奢侈,正如沈从文先生说的,美丽的总留下忧伤。

从古到今,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始终处于底层,生存的压力更显得爱情力量的单薄,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千百年来,悲剧情结一直是中国底层民众爱情挥之不去的宿命。

孙少平的感情世界里出现了这样几个人物:郝红梅,田小霞,惠英嫂,金秀,候玉英。

但是真正和孙少平有感情纠葛的只有前三个女性。

他的感情经历中有与郝红梅短暂的初恋,有与田小霞真诚的相知。

有与惠英嫂是命运安排下的契合。

这三段感情的共同特征就是,最终的结局都或多或少带有悲剧色彩。

先来看他高中时代那一段短暂的初恋。

这是一幕“小小的悲剧”。

《平凡的世界》开篇时有一段描写孙少平衣着以及在学校吃饭场面的文字:“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减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的很不均匀”“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

一只鞋帮上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

裤子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

贫穷的孙少平买不起最次等的菜,吃的是最次等的非洲馍。

出于敏感的自尊心,每天总是等别人散后走进饭场。

然后如偷窃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

他在眼前的这种状态下是自卑的,自尊心也受到严重的伤害。

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发现班中有一位女同学和他有相同的艰难处境,这就是郝红梅。

这种艰难的处境便是他们感情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他们有了不同一般的交往。

这给自尊心被贫穷严重损伤的孙少平带来了慰藉。

给在潦倒生活中挣扎的他带来了生活的动力。

同样,郝红梅也从他这里得到了怜悯。

从本质上来说,他们只是对彼此都怀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怜悯之情,并不是爱。

那么这样的感情自然是不会有结果的。

加之在那个特定的政治环境中,成分不好的郝红梅有“寻个好婆家,好对象,才有可能改变她和全家人的状况”的想法,所以她自然不会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和她同样贫穷的孙少平。

基于此,后来他和孙之间的关系便以郝红梅移情于家庭条件好的顾养民而结束。

这种结果是必然的。

但这种结果对孙造成相当大的打击。

因贫穷而自卑的他,已经在心里把郝当成了精神的支柱和慰藉。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满足了他的虚荣心。

精神支柱被抽掉后,他有一种说不出的痛苦。

他们在一起是为了满足彼此的感情要求,当一方不再需要这种感情的时候,一切便结束了。

他们感情的破裂使他很长时间重新回到自卑的世界里。

“尽管他们实际没有涉及所谓的爱情,这只是两颗少年的心,因为一个特殊的原因——共同的寒酸,轻轻的靠近了一下,以寻找一些感情的温热,然而却演出了这样一幕小小的悲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