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论文反垄断

经济法论文反垄断

论《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内容摘要】:在经过欧洲早期自由经济政策的快速发展后,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工场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导致了垄断现象的产生。

并开启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垄断经济时代,但随之而来的垄断的弊端也暴露无疑,社会矛盾激化、行业技术更新缓慢、产品质量下降、垄断企业操控物价、甚至控制政治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为了维护统治,资本主义立法者开始放弃了自由经济的信条,转而限制垄断,提倡充分竞争。

在这种背景下,1624年世界第一部反垄断成文法——英国的《垄断法》诞生了。

并开启了资本主义社会反垄断的篇章。

本文从历史出发,详细阐述《反垄断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结合现实论述《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

【关键词】:反垄断竞争公共利益经济发展一、《反垄断法》的历史背景反垄断法起源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演变。

资本主义初期,经济发展水平极为有限,工业化尚处在起步阶段,主导生产的只是一些规模不大的工场,刚刚立住脚跟的资本主义社会迫切需要的只有一件事——增长、增长、再增长。

在资本主义的理念看来,鼓励和促进经济发展最明智的政策手段无疑是保护自由竞争,最好完全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进行资源配置,人们只要不从事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并且依法纳税,除此以外,人们可以采取自己认为的任何理想的方式去发家致富,通过每个私人元素的膨胀从而带动由上亿个私人元素组成的整个经济大体系的发展。

从本质上看,与其说在资本主义初期保护的是“自由竞争”,还不如说保护的是一种广泛而深远的“自由”,除了一条法律规定的底线,人们可以“为所欲为”,以不同的方式发展、壮大和巩固自己,而这种“底线以上的绝对自由”导致的后果只有一个——垄断。

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自由的市场中必然存在优胜劣汰,犹如大浪淘沙,远见卓识的生意人才能在商场生存,管理严谨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得以发展。

其次,从经济的运作规律来看,“大”是一种资本,是竞争力的体现,也标志着承受动荡的潜在能力,越大就越巩固,成功的企业领导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不断的兼并他人壮大自己,自然是无可置疑的努力方向,据统计,从1895年到1904年美国经历了第一次合并高潮,平均每年合并公司数为301家,合并资产额为6.9亿美元。

通过这次合并高潮,在27个工业部门中,由众多中小公司合并而成的一家大公司占整个部门公司总数75%以上的有20个部门。

在美国各个经济部门中都形成了各自的垄断组织,其主要份额由少数垄断公司控制。

垄断由此而生。

二、由垄断走向反垄断的转变由垄断走向反垄断亦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

第一个重要因素是,资本主义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社会经济的结构体系逐步完善,对经济波动的承受力增强,不再会仅仅因为一两个大企业的起伏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社会的价值判断也出现了一定的调整,公平的理念上升,效率的理念相对下降,好坏的标准不再只是"增长",而是开始兼顾到各种利益的平衡。

第二,资本的高度集中必然形成市场的经济支配力量,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情况下,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往往会滥用其经济力量,破坏自由贸易,这样的垄断力量往往将一些新生的有潜力但尚未强大起来的企业扼杀在摇篮之中。

第三个原因来自法律本身,随着法律功能理念的发展,法律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消极的规制”,告诉人们不要做这不要做那,而且开始进行“积极的干预”,开始命令人们去做这或是做那。

这种发展后的法律理念,在推动反垄断法走向历史舞台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三、美国反垄断的进程19世纪下半期,美国铁路运输事业迅猛发展,摩根,哈里曼等少数资本家控制了大部分铁路,他们利用所控制的铁路对农场主的农产品运输进行敲诈勒索,最终激起了一场反铁路垄断的“农会运动”。

考虑到整个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农场主相对于铁路资本家的利益平衡,美国伊利诺斯州于1896年通过了第一个反铁路垄断法令,规定铁路要制定并采用“公平合理和一致的运费”。

从这个法令即可看到,美国的法律不再只是规定人们禁止从事某种行为,而是更加具体细致地介入和干预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这样,反垄断法在美国应运而生。

统一市场形成以后,大规模工厂迅速发展,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为一部分大企业创造了市场上的经济支配力量,由于它们滥用自己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引起了社会经济中力量对比的失衡和某些利益的冲突,为了调节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局部性的反垄断法令在各州相继颁布,美国联邦政府顺应反垄断法势必统一的大趋势,在约翰·谢尔曼议员的提议下,于1890年通过了第一个全国性的反垄断法——《保护贸易和商业不受非法限制与垄断之害法》(又称《谢尔曼法》)。

正式的现代意义上的反垄断法就此诞生。

如果说从垄断的产生到反垄断法的出现是一个从市场经济操作到法律规范限制的转化过程,那么,从反垄断法的出现到反垄断法严格化的转变则是法律自身在立法、执法各方面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事实上,《谢尔曼法》也可以说是一部具有相当弹性的法律,其执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司法机关(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判例法传统)的态度。

《谢尔曼法》颁布后,由于其规定不够确定,具体实践中给法官留有很大的自由裁量度,再加上当时执政总统的经济政策倾向的影响,《谢尔曼法》在整个经济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还是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无法遏制雨后春笋般的垄断组织风云崛起。

《谢尔曼法》出台不久,美国就出现了其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合并高潮,垄断几乎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垄断组织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断挤垮和兼并中小企业,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其负面影响日渐凸现。

为了进一步加强反垄断的力度,美国于1914年颁布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以补充《谢尔曼法》。

193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罗宾逊-帕特曼法》,至此大体构筑起了美国反垄断法的基本体系。

四、从《反垄断法》发展的历史中看其立法目的。

反垄断法的一般性目的与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并不完全相同。

这里所指的反垄断法一般性目的是撇开各国具体法律文件中所表现的、总结反垄断及其法律的历史发展而抽象出来的目的。

反垄断法的一般性目的是从这类法律本身的一般价值意义而言的。

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则是与特定时期的立法者集团制定反垄断法的动机相关的。

反垄断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建立在非常广泛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和法律传统等基础之上的。

这意味着反垄断法是属于一种由不同的主题、因素和利益等交织在一起的一种秩序。

而构成这种秩序的要素却是在不断地发展着,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相关环境而发生变化。

在有些国家的这些变化甚至会超越时代前进的步伐。

这些变化必然会通过立法者的法律制定行为而融入反垄断法的目的中去。

反垄断法的一般性目的并不是单一的。

一般来说,反垄断法的一般性目的包括以下三大类:即经济目的、社会目的和政治目的。

在各国的反垄断立法中,既有体现其中单一目的的,也有支持多重目的的。

第一、反垄断法的经济目的。

反垄断法的经济目的主要表现在提高经济效率,促进贸易自由化,利于实现私有化,以及完善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

反垄断法已经在总体上被经济学家假定为以提高经济效率、实现低价格、增加选择机会、促进产品的质量、提高整个消费者的福利作为其目的。

当然具体地在不同的经济学派中对这些目的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第二、反垄断法的社会目的。

反垄断法的社会目的主要是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

这一目的比上面提到的各类经济目的更具有技术性的意义。

包括消费者免受市场力量和大公司社会经济力量的影响、保护中小企业的机会和利益、保护民主的价值和原则、保护公共利益、确保市场公平和平等,特别是在憎恨强大的私人力量对民主政治带来危害的情结下,确保公正的原则。

在市场民主的条件下实现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平等。

这些都成为反垄断法的日益重要的社会性目的。

反垄断法的目的从经济上来说,是为了禁止强势者以任何手段封闭市场,从而达到充分竞争;从社会伦理上来说,是为了给市场上的相对弱势者进行选择的机会。

第三、反垄断法的政治目的。

反垄断法也具有很强的政治目的。

“《谢尔曼法》的制定是基于这样的前提,即适当限制竞争力的相互作用将产生最好的经济资源配置、最低的价格、最好的质量和最大的物质进步。

由此所提供的环境将有助于保持我们民主的政治与社会制度。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警告说,如果人们容忍私人力量的增强,并使其比他们的民主国家本身还要强大。

那么,民主自由就会受到威胁。

又例如,欧共体为了建立在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基础上的共同体一体化进程,反垄断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反垄断法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建立共同体大市场”这一重大的政治任务。

五、结语我们认为,反垄断法立法目的应建立在一般目的范畴之内。

当然,各个国家可以根据其不同的政治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阶段,确定特定的反垄断法目的。

而且,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还可以通过法律的修改而不断地进行修正。

上述所概括的反垄断法一般性目的,在各国之间的地位也是不同的。

在各国存在利益多样化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之间的反垄断法目的实现互相的一致性是非常困难的。

至少在多极世界的今天来看,要实现反垄断法目的的统一性是不可能。

例如经济效率目的和公平、正义等目的,恐怕并不能得到某些强大国家的支持。

而其他的一些目的,如消费者保护的目的却会被这些国家采用。

或者相反在某些弱小的国家会支持经济效率的目的,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而可能暂时放弃其他的目的。

但是随着WTO的产生,特别是WTO反垄断政策法律框架提议的形成,人们似乎认为可以使反垄断法的目的朝着某一核心的原则汇合。

因为各国都在努力使自己成为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一员,都有自觉学习各国先进制度的内在动力。

支持反垄断法国际化的人们更希望能够达成全球性统一的反垄断法目的。

参考文献:【1】颜运秋:《反垄断法立法目的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社会科学家》2005年9月。

【2】陈晓波,徐云国,周亚夫,公丕祥:《美国反垄断法及其政策述评》,《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3】王晓晔.多元化目的:欧共体竞争法目的和任务评述[J].国际贸易,2001(9):47-50.【4】漆多俊.中国反垄断立法问题研究[J].法学评论,1997,84(4):54-58.【5】陈郁.译者的话[C]∥哈罗德•德姆塞茨.竞争的经济、法律和政治维度.上海:三联书店,1992: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