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经济法论文参考文献精选1篇《经济法》,杨紫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及修订最新版《经济法学》,李昌麒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高等政法院校法学主干课程教材)1999版及修订最新版《经济法原理》,王保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及修订最新版《经济法学》,漆多俊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及修订最新版《经济法》,潘静成,刘文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及修订最新版《经济法教程》,顾功耘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经济法学理与案例分析》陈大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新编经济法教程》陈大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经济法学》侯怀霞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经济法总论》,史际春,邓峰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1版《中国经济法诸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第1版《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王全兴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经济法的法学与经济学分析》,吕忠梅,刘大洪著,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经济法基础理论》,漆多俊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及修订各版《欧共体竞争法》,王晓晔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与完善》,孔祥俊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反垄断法研究》,曹士兵著,法律出版社1996年《税法原理》,张守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金融监管法论》,张忠军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法经济学视野中的经济法研究》,刘大洪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吴锦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经济法论丛》,漆多俊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经济法学评论》,史际春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经济法研究》,杨紫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经济法论丛》,徐杰主编,法律出版社《财税法论丛》,刘剑文主编,法律出版社各类报刊杂志,网站有关经济法的论文《经济法概论》,(日)金泽良雄著,满达人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经济法》,(法)阿莱克西、雅克曼,居伊、施朗斯著,宇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经济法理论》,(苏)B、B、拉普捷夫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民法室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德国经济行政法》,罗尔夫、斯特博著,苏颖霞,陈少康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管制与市场》,[美]丹尼尔、F、史普博著,余晖等译,上海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德]马克斯、韦伯著,张乃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经济法的挑战》,苏永钦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公平交易法新论》,赖源河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日本税法》,[日]金子宏著,战宪斌,郑林银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法和经济学》,[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著,张军等译,上海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下册,[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反托拉斯法》(第二版),[美]波斯纳著,孙秋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公共经济学》,[英]安东尼、阿特金森,[美]约瑟夫、斯蒂格里茨著,蔡江南等译,上海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自由市场与社会主义》,[美]孙斯坦著,金朝武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著,上海书店1996年《经济学》(第16版),[美]保罗、A、萨缪尔森等著,华夏出版社1999年《经济学原理》,[美]曼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经济法论文参考文献精选2篇[1]朱俊生.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J].可再生能源,2003,2:3-8.[2]崔民选.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04-236.[3]李艳芳.2005.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制度构建与选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133-140.[4]庄幸.2003.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政策设计思路探讨[J].宏观经济研究(9): 37-39.[6]朱晓勤,周敏.2008.可再生能源发电经济激励制度比较研究以风电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17) :27-28,32.[7]何寅昊,赵媛.2008.国外风电定价方式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建议[J].能源研究与利用(5) : 48-50.[8]赵珊珊,张东霞,印永华,申洪.2011.风电的电价政策及风险管理策略[J].电网技术,35 (5) :142-145.[9]俞萍萍.2011.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配额制政策初探[J].统计科学与实践(1):32-33,60.[10]张正敏等.2002.中国风力发电经济激励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1]郭祥冰.2004.美国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和实践赴美考察调研报道[J].能源与环境(4): 6-9.[12]顾树华,王白羽.2003.中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的初步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 (SI) :27-33.[13]李俊峰,等.2006.中国风力发电价格政策分析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绿色和平和世界风能协会.[14]李俊峰,等.2007.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5]李俊峰,等.2008.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08[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6]李俊峰,等.2010.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0[M].海口:海南出版社.[17]李其谚,叶逗逗.2006.风电定价两难[J].财经(5) :104-106.[18]施鹏飞.2006.对可再生能源法关于风电上网电价规定的期望与实际[C/OL]. [2007-09-10]. http : fd8864. 51. net/0001, htm.[19]王凤君.2006.风电招标定价体制遭质疑大批风电投资商撤离内蒙古[N]. 21世纪经济报道,2006-11-3 (020).[20]焦在强,张宏伟.2007.风电上网电价之我见[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4) :33.[21]施鹏飞.2007.风电装机容量迅猛增长,伴随问题不容忽视[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1):5-6.[22]施鹏飞.2007.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迅猛增加及存在的问题[J].可再生能源,25(3) :4-5.[23]李越.2007.中国风电特许权项目综合分析及改进建议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4]刘启明.2007.风电投资应保持理性[N].中国电力报,2007-7-12(001).[25]施锡f全.博弈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26]王文举.拍卖与招标的对策论分析[M].北京: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27]李洁.建筑工程承包商的投标策略[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28]杨青.博弃论在招投标中的应用[J].鄂州大学学报,2002,(4).[29]任东明.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政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2:117-120.[30]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08-248.[31]张正敏,谢宏文,王白羽.风电电价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电力,2001,9,44-48.[32]纪世东.我国发展风力发电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L电力设备,2004,5:36-38.[33]何作庥,王亦楠.风力发电是我国能源和电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现实选择[J].上海电力,2005,1:8-18.[34]郭太英,黎发贵.从国外风电发展探讨我国风电发展思路[J].水电勘测设计,2006,2:20-24.[35]周鹤良.我国风力发电产业发展前景与策略[J].电气技术,2006,6:1-6.[36]时璟丽.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与建议[J].中国科技投资,2008,4:24-26.[37] Robert Gibbons. A Primer in Game Theory[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8] Mendonca, 2007. In: Feed-in Tariffs#from 经济法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来自end#: Accelerating the Deploy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Earth Scan, London.[39] Menanteau, P., Finon, D., Lamy, M. -L., 2003. Prices versus quantities: choosing Policie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Energy Policy 31 (8),799 - 812.[40] Lipp, J.,2007. Lessons for effective renewable electricity policy from Denmark,Germany and the United Kingdom. Energy Policy35 (11), 5481 - 5495.经济法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1] 朱尔明,赵广和主编.中国水利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2] 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 151 页.[3] 林蕴晖,顾训中.人民公社狂想曲[M].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4] 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 167 页.[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58-1981 年)[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6]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 [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第 259 页.[8] 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 265 页.[9]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第 285 页.[10]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11] 塞缪尔 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 北京: 书店,1989.[12] 郑杭生主编.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分析[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3] 毛泽东选集[M]. 第五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7. 第 205-206 页.[14] 毛泽东选集[M]. 第五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7. 第 223 页.[15]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 北京: 中华书局,2000. 第 234、236 页.[16] 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 9页.[17] 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 年)[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第 15页.[18] 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 9页.[19]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 上海: 东方出版社,1998.[20]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 北京: 中华书局,2000. 第 235 页.[21] 温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变迁[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2] 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 年)[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第 88 页.[23]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 北京: 中华书局,2000. 第 173 页.[24] 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 年)[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第 122 页.[25] 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 年)[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第 148 页.[26]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第 284 页.[27] 詹成付.关于深化乡镇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R],载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28] 吴象.中国农村改革实录[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第 168 页.[29] 徐勇.包产到户沉浮录[M]. 珠海: 珠海出版社,1998.[3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1] 吴象.中国农村改革实录[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第 172 页.[32] 王仲田,詹成付主编.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33] 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4] 谭同学.乡镇机构生长的逻辑楚镇水利站、司法所政治生态学考察[M]. 载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35] 水利部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课题组.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2001 年,第 4 期.[36] 朱守银,张海阳,阎辉.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乡村管理体制改革跟踪研究报告[R]. 载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第 257 页.[3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四川省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和完善情况分析,中国农经信息网2004 年 1月 24 日 9:29:20[38] 朱守银,张海阳,阎辉.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乡村管理体制改革跟踪研究报告[R]. 载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第 269 页.[39] 朱钢.农村税费改革与乡镇财政缺口[J].中国农村经济,2002 年,第 2 期.[40] 吴理财.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后果[M]. 载吴敬琏主编.比较[M].第4 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41] 朱守银,张海阳,阎辉.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乡村管理体制改革跟踪研究报告[R]. 载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第 276 页.[42] 朱克成等.税费改革后农村水利持续发展的策略[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 年,第 5 期;转引自马宝成.农村税费改革与基层政府能力建设[M]. 载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43] 徐小青主编.中国农村公共服务[M].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第 64 页.[44] 林万龙.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第55 页.[45] 魏旭.农村社区准公共品供给制度诱致性变迁研究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为例[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硕士学位论文,2001;转引自徐小青主编.中国农村公共服务[M]. 第 65 页,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46] 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第473-475 页.[47]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M]和《中国统计年鉴》(2003)[M]有关数据计算而得.[48] 徐小青主编.中国农村公共服务[M].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第 66 页.[49] C.V.布朗,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第四版)[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第24 页.[50] C.V.布朗,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第四版)[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第2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