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指导(二)——如何把诗歌改写成记叙

作文指导(二)——如何把诗歌改写成记叙

《作文指导(二)——如何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教学设计下邽一中钱军锋教学要求(一)教学目标1.变换文体,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使其内容具体丰富。

2.学习从诗歌中提取主要信息,根据诗歌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改写。

(二)教学重点1.提取原诗中的可扩展信息。

2.合理的想像。

(三)教学难点使叙事内容丰富的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资料,一份是原诗《卖炭翁》,一份是同学根据诗歌改写成的记叙文。

请同学仔细比较,根据老师的要求,试着归纳出改写的规律和方法,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以备交流。

注意了作文指导求实求切,有素材积累,有方法的思考比较和自主性的归纳,为改写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多媒体镜头2]阅读要求:1. 认真阅读比较原诗和改写稿,想一想:哪些内容是原诗中没有的?这些内容从何而来?2. 哪些内容是依据原诗句加以扩充的?添加这些内容的作用是什么?归纳要求:改写的规律和方法指导是在学生先行思考基础上的指导;指点思考方向,以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

给大家20分钟时间,好吗?(发下事先准备好的《卖炭翁》原文和改写的稿件)《卖炭翁》原文: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改写稿件:用学生作文的成功范例进行剖析,比较接近学生的实际,也增加了改写成功的信心。

卖炭翁苏州市景范中学陈颖莹长安城外,终南山中。

一道灰烟穿破了绸般的云层,袅袅地向着苍穹而去,似乎正在向上天诉说着这座山中的悲凉。

上终南山只有一条路,一条未经开凿的倚着山石对着终日不散的云雾的泥土小径。

很少有人上终南山,因为山路之险与黄山天都峰的鲫鱼背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深山密林中住着一位老人。

他已年近古稀,家中贫苦不堪,儿子被迫服役,生死未卜,老妻终日以泪洗面。

良田万亩、珠宝无数的地主,因为老人家中没有劳力又交不起昂贵的地租,就收回了老人的租地,还带了一帮家丁把老人家传的仅有的一点积蓄抢了去,说是抵没交的地租。

为此,老人曾到县衙去击鼓叫冤,但财大气粗的地主做了手脚,老人挨了二十大板,差点把命都丢了,至今还落得个跛腿。

家中空无一物,眼看着老伴饿得昏昏沉沉,自己也头昏眼花,老人只得一横心,一头扎进了无边的终南山……老人挥动着与他一般沧桑的钝斧,在山中不停地砍柴,豆大的汗粒从他爬满皱纹的额头滑下;老人在山中一窑一窑将大大小小的木头烧成黑黑的炭,浓浓的黑烟熏黑了岁月;令人心颤的咳嗽声,呛白了老人的双鬓。

西风紧了,老人穿着被寒风撕成条的单衣,在风中颤抖;西风愈紧了,但风中之烛,那微弱的火光却有些激动,竟摇曳得欢悦了。

风来,雪来,隆冬时节,隔夜的一场大雪,染白了天地,一切的困顿都好像被掩埋了,老人从山中推出了一车黑黑的木炭。

炭般黑的十指,嶙峋瘦骨;佝偻的身躯,蹒跚脚步。

老人的脸上没有表情,风如刻刀,雕出凄苦的永恒。

但他心里却有了一丝盼望,他推着这车炭,像推着一冬的希望:可以带些米回家,喝回米粥了……老人口中呼出的白气,似米粥飞出的呼唤;可以给老伴一件过冬棉衣了……暖暖的诱惑,支撑着他不停的脚步。

拉车的黄牛瘦瘦精精,颤颤地拉着主人的心血凝成的希望,脚步似乎比原先稳,仿佛也懂得主人的心意。

中午,太阳渐渐露出了脸,光很亮却依旧的冷。

牛终于走到了南门的集市。

老人已饿得头晕眼花,集市上不见人影,分外的清冷。

盼望的幸福也解不了他的饥饿,扶不住他的疲倦了,软软的,他坐倒在泥地上。

只听“哒哒”的马蹄声,像不祥的预兆。

路上的行人慌乱地躲避,尤其是做着小买卖的,手忙脚乱地收拾摊子,连奔带跑地四下里逃开。

远远地来了一个黄衣、一个白衣的人。

两人骑在高大威武的骏马上,似乎正得意洋洋地晃着肥胖身躯。

那黄衣之人手中耀武扬威似的举着一卷帛书,腰间一个袋子鼓鼓囊囊;那白衣之人低头哈腰,拧紧缰绳紧跟着黄衣,眉宇间却不时地闪现着喜气。

他俩是宫中的太监,黄衣是得两宫娘娘宠爱的太监总管,白衣则是从小进宫就学会阿谀奉承的小太监。

两人骑马来到昏睡的老人旁,黄衣粗鲁地推了推老人,白衣人抓着卷轴,晃着圆头,娘娘腔地说道:“老头,皇上要了这车炭,快随我们走!”老人好不容易睁开了双眼,望着眼前高居马上的两人愣了许久。

“还愣着干吗?还不快把车拉上!”白衣看着黄衣一脸不快,赶忙狠狠地去拖老人。

当老人看清面前的两人,惊恐万分。

不知是什么力量,使他猛然站起,死死地护住那一车救命的炭,忘了哀求,忘了说话。

黄衣人的马受了惊狂蹿,黄衣人一路叫骂,白衣见事不妙狠狠地抽了老人一鞭:“老不死的,看你倔,你还真不要命!”老人像一只失去翅膀无助的鸟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一车炭转眼间不翼而飞,老人望着空空的牛车,烟熏黑他的生活,难道还熏黑了世道吗?想着病榻上的老妻,泪水沿着脸上的沟壑而下,结成了一道道冰条,身上的单衣在狂风中飞舞,牛头上的半匹红绡一丈绫被风扯裂……如血一样耀眼。

“这是赏给你的布料,记着,皇上赏的东西可不能随便卖了!”阴阴的声音缠住了他的身心,仰望苍天,苍天冷漠得没有一丝活气……从此,终南山再也没人进去过,但那灰烟却一直袅袅而飘,人们说那是老人不绝的悲音。

教师巡视,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对基础比较弱的同学,可以借此机会给予适当的帮助,降低思考难度。

对思考速度快的同学,可以阅读一下他们的思考笔记,获取不同的思考信息。

(如果学生的阅读比较基本结束,可以让邻近的几个同学进行交流,以便集中意见,进行归纳)下面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阅读的结果。

我们先谈第一个问题。

(老师复述问题)经过大家的讨论,原诗中没有直接写到,而改写稿中添加的主要内容有:终南山的环境,卖炭翁的家庭境况,市南门外,黄衣使者白衫儿惊扰百姓的场面以及故事的结尾等。

问题的解答有助于引起学生对原材料和改写材料的异同的比较,在比较中进行思考。

这些内容是由改写者依据平时的知识积累想像出来的。

下面我们谈第二个问题。

对改写方法的指导,是让学生从实例中萃取。

确实,改写稿中更多的内容是依据原诗句加以扩充的,如“老人挥动着与他一般沧桑的钝斧,在山中不停地砍柴,豆大的汗粒从他爬满皱纹的额头滑下;老人在山中一窑一窑将大大小小的木头烧成黑黑的炭,浓浓的黑烟熏黑了岁月;令人心颤的咳嗽声,呛白了老人的双鬓”,就是依据“满面尘灰烟火色”扩充的。

再如“西风紧了,老人穿着被寒风撕成条的单衣,在风中颤抖;西风愈紧了,但风中之烛,那微弱的火光却有些激动,竟摇曳得欢悦了”依据的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风来,雪来,隆冬时节,隔夜的一场大雪,染白了天地,一切的困顿都好像被掩埋了,老人从山中推出了一车黑黑的木炭。

炭般黑的十指,嶙峋瘦骨;佝偻的身躯,蹒跚脚步”依据的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改写而成。

原诗的语言精练,含蓄;有极大的想像空间;改写后,语言丰富,情节生动,更通俗易懂。

那么,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的要点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可归纳如下。

下《卖炭翁》改写者的改写心得。

(发下文字资料)再用学生本人对作文过程的回思作资料,加深对改写方式中写前准备重要性的认识,并引起自觉积累的兴趣。

同时也介绍了几种积累的方法,以供参考。

我在改写前,对诗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了适当的了解。

一方面查阅历史书,还上网查询了有关中唐时期的历史状况;另一方面阅读了有关白居易诗歌的赏析文章,还从老师那儿“贩”了一些相关的信息,比如在《旧唐书·张建封传》中的一段文字了解有关“宫市”的意思,还有《资治通鉴》卷二三五中所记的关于“苦宫市”的情形,对白居易的诗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此外,在改写时,我还调动了从平时所读的各种各样的书中积累的一些知识,比如对终南山的描写,灵感多半是来自于武侠书中有关名山大川的描写。

当然还有外出旅游时所注意到的一些景物的印象,甚至有印象中电视电影场面、镜头,如写卖炭翁的家庭境况等内容,就是受此启发写成。

从语言表达方面看,诗歌内涵丰富,语言却很凝练,有许多言外之言,改写时,可以多采用描写的方式,因为生动的语言才能引人入胜。

读了同学的心得,我们获得了一些改写的实际方法。

请同学观察一下,在改写过程中,原诗内容的前后秩序变动有要求吗?有。

原诗中的内容可以根据改写的需要进行重新的安排。

那么在改写过程中,有那些注意点呢?请大家来说一说。

在方法揣摩的同时,提出注意点,以减少作文过程中的障碍。

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了对人物生活的背景、周边环境、心理活动以及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或可以作合理的补充,或进行细致的刻画,使情节充分展开,但原诗提供的信息非但不能缺失,而且要充分利用。

如在改写《卖炭翁》的过程中,卖炭翁的生活背景,伐薪烧炭的艰辛,大雪纷飞时卖炭翁既悲且喜的矛盾心态等,就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卖炭翁的悲苦也体现得具体生动了,“宫市”的罪恶揭示得也很彻底。

要强调的一点是,无论内容如何改写,结构如何变化,原诗作中的主题思想不能随意改动。

我们来总结一下改写的步骤。

[多媒体镜头4]改写步骤:1.了解有关资料。

2.充分调动日常积累的形象素材。

3.依据已有的信息,进行拓展性想像。

下面请同学在老师提供的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或者同学觉得这两首诗不适合自己,也可以自己再另选一首,进行改写。

作业在诗歌《石壕吏》和《木兰诗》中任选一首,改编成记叙文。

作业提示:一是对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重新的整理和认真思考,或上网查询其他人对该诗的赏析或评论,对诗人所反映的时代特点作更深入的了解,如《石壕吏》反映了唐政府为平定“安史之乱”,不断征丁,致使百姓家破人亡的悲惨现实,了解了这些,改写时就不至于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二是把握诗歌中的隐含信息,进行展开。

如《木兰诗》中,“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既体现出木兰驰骋疆场时,英勇无比,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同时也能体现出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屡建战功却不露破绽的艰辛与难得。

在改写过程中,可以据此合理添加情节,体现木兰的机智与聪慧,使这一位古代女英雄的形象更为丰满,更富感染力;同时化文言为白话,须选择恰当的语词来表达,以期获得贴切、流畅的效果。

总之,改写诗歌要把握原诗的主题、感情基调、背景,对原诗的结构则可以作适当调整,运用现代语言,通过联想、想像丰富原诗内容。

这样,良好的改写效果才能呈现。

设计说明课程标准关于写作要求第四项是: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第六项是: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