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散文
• (三)、走近高考,随时调整 ——注意与专题复习的挂钩
• 误区三:不能正确处理选修课与复习课的关系
• 三个依据: • 1.学科指导意见; • 2.选修教材; (包括编者意图和课后的探究•讨论题) • 3.最新考纲
• 两种方案 • 1.两者兼顾型: • ①选修的诗歌部分+高考专题复习的诗 歌鉴赏 • ②选修的散文部分+高考专题复习的文 言文阅读 • 说明:这是从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出发, 力求系统;当然如果从由浅入深的角度 出发,先上高考专题复习再上选修的, 也未尝不可。
(五)、瞻前顾后,融会贯通 ——注意与整本书的融合
• 误区五:不能正确处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 文本只是范例,只要典型,皆可以为我所 用。用足教材,为学而用,从古人中汲取 智慧的营养。 • 学科指导中即非常重视单元与单元间的整 合,如古诗部分第二、三单元的自主赏析 第一条都明确规定与前一单元的联系。 • 青青翠竹,全身皆宝。积涓涓细流,成滔 滔江河。
• (二)、花开四季,各有千秋 ——注意选修特性,选修≠必修
• 误区二:误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 • 选修课学习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教学内容更 具有选择性,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在思 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比必修有明显的扩展。 • 诗歌与散文欣赏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 审美的体验,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 扩展性的目标侧重于“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 古代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 力,学习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 重要导向。 •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疑敢 问,有疑善问,形成宽广的多元化视野,努力发展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两者结合型:单元内容与高考专题交叉进行
• 一单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 表达技巧 • 二单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 形象(意象、意境、情感) • 三单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 语言兼及其它 • 四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实词 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 • 五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虚词、句式 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 • 六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断句、翻译 文中的观点态度 说明:这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避免教学的单一、枯燥。要注 意的是,以上的分法只是有所侧重而已,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分 得太明确,也不能分得过细。个人的看法,第一种方案比较好处 理;第二种则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些。
• 2.模仿(语言、构思)
• 模仿有高下之分: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 者偷其气 • 就古代散文来说,可模仿的有:议论文的论证结 构和论证方法;记叙文的叙述描写和抒情方式; 散文的“形散神聚”和语言的抒情性… … • 仿《如梦令》写的《高三剪影》: 昨夜挑灯夜读,早起不知去路。试问走读生, 为何精神抖擞?知否,知否?我等日渐消瘦。 • 仿《项脊轩志》写的《老屋》
• 诗坛霸主谪仙人:
• 一星升起,他灿烂得是整个盛唐星空。 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 我 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牧自己的 灵魂!李太白,谪仙哉! • 他是盛世游子,拿着酒杯走遍了大江南 北。把酒望月,昨天他被风风光光迎进皇 宫,今天他却挥了挥衣袖,潇潇洒洒在外 得自游荡。举杯消愁,玉盘珍馐他不看一 眼,仕途与他无缘;对酒当歌,诗,酒才 是他的挚友。他是中国诗史上的辉煌篇章, 他是中国诗的代言人!
• 赏析指导(短文):总领 • 赏析示例(诗作):示范 • 自主赏析(诗文作品):教师指导下学生赏 析活动的具体凭借 • 推荐作品: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鉴赏方法自 行进行文学鉴赏活动。
• 2.利用注释准确理解作品词语,丰富文学 常识。 • 3.利用“赏析示例”把握作品内容和形式 特点,学习欣赏方法。 • 4.利用“探究· 讨论”深入理解作品,开展 研究性学习。 • 说明:“探究· 讨论”的对象有词语含义、 语言艺术、诗篇结构、意象意境、表现手 法、诗人感情、对比阅读等。
单元设置及课时安排 •诗歌部分:14课时
•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示例:2课时 自主赏情”
赏析示例:2课时 自主赏析:3课时
•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
赏析示例:1课时 自主赏析:3课时
单元设置及课时安排
• 散文部分:17课时
•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 ③.“我最喜爱的一句诗文”征文活动 • 学生习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 一股清凉的气息拂来,那是明月松间照的恬淡; 一串淡远的音符飘过,那是清泉石上流的润泽。 • 清馨怡人,淡远悠扬。松间明月朗朗照亮一弯纯 净的心湖,一片菊花飘香的圣土。石上清泉涓涓地流, 流去满身的疲惫,尔后如一只初醒的鸟儿径直飞向那 一片苍茫的绿叶。 • 漫步林间,任身上映出松针的翠影,浮现出亘古 的幽静,任脚步下踏出轻快的步伐,与石泉流水对唱、 和歌。不知不觉间,流出了一个安谧的梦,梦中以树 根为枕,静静地藉草而眠,让泉水在我身畔流淌,松 针在我身上堆积。 • 王维安在?问石泉,无语,只是默默流。
⑤其它(综合等)
• 提供各类古文句段或古诗词,让学生按要 求进行扩展、缩写、仿写、续写、改写、 转述、文学评论 • ……
示例
• 高考作文《诗人•明月•黄花》片段:
•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 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 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这首词是我填给历尽漂泊的李清照的。
二、单元解读
• 关于前言 • 个中精要地交代了选修课的教学任务,以 及每册选修课的三维训练要求 • 在教材中,每个单元的教与学的重点都被 一一廓清 • 在具体步骤的安排上,是从学习过程着眼
单元内容设计
• 可利用课本的助学系统加深、丰富对作 品的理解、欣赏 • 1.利用单元“赏析指导”,丰富欣赏知 识,印证欣赏体验,借鉴鉴赏方法
• 5.利用“相关链接”接触前人诗论词论,丰 富欣赏体验,拓宽阅读视野,加强比较阅读。 • 诗论词论 • 比较阅读 • 相关研究网站,如“李白研究”专门网站: /lbyj/lbyj.htm
单元教学重点
• 1、把握好“纲”,知道每个单元应该学习什么。 • 2、抓好“点”,重点解剖经典篇目,以求得变 教为导、以点带面之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的目的。 • 3、铺好“面”,在重点理解“点”的基础上, 教师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方法,作适当的提示或 点拨,而不必再篇篇必帮扶,步步不松手。 • 4、理清“线”,当学生学完一“部”后,附有 “概述”,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时代作品的解读感 悟,在文学史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于这条 “史线”,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即可。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探究诗旨)
• 1、以意逆志: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诗
歌欣赏的方法
• “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 说明: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 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 如《梦游天姆吟留别》课后的的“探究· 讨论”涉 及词语理解、表现手法、人生态度,其第三题是: 诗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性格?历来诗评家都认为 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内容谈谈 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 其第四题是:请将此诗与李贺的《梦天》进行比 较,分析两诗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 • 可以借助“探究· 讨论”的有关课题和材料,开展 小课题诗词研究性学习尝试,以提高学生鉴赏和 评价能力。
• ②.“文本改编”
• 以下是李商隐《无题》中的一二联,请你仔细阅读, 然后根据说明写作。(6分)(改编自台湾高中写作 教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说明: • ①本诗写情,但无一字及情。诗中借百花残、蚕吐 丝、蜡炬成灰等具体意象含蓄表露出内心缠绵浓烈 的情思。请将这四句诗改写成白话文,宜讲求文字 的精致与文气的流畅。 • ②将古典诗改写成白话文时,不必采用逐字逐句的 方式处理,原诗所描述之人、事、物、时空背景都 不宜忽略,叙述者的口吻、人称也不应改动,有时 要增加局部描写以补足情境。 • ③本诗写情,情感缠绵浓烈,意境蕴藉有味,改写 的文字应该忠实保留这种氛围,以与原诗相映。
《过小孤山大孤山》:2课时 《庖丁解牛》: 2课时 《项羽之死》: 3课时
•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伶官传序》:2课时(☆) 《祭十二郎文》:3课时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2课时
•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种树郭橐驼传》: 2课时 《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 1课时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④.“感动中国”古代诗人颁奖辞写作
李白
• 豪放不羁的诗人:
• 一壶清酒,挥洒出一片豪放,一支墨笔, 涂抹出大唐的盛世之风。在文学的长河里,你 是一朵奇葩,你的诗,是这奇葩永久的芬芳, 踏着水中的月华,你已远航。 • 醉卧长安,那是你的无奈;壮志难酬,那是 世俗的失败。淡淡墨痕,抒写着前无古人的豪 迈;滴滴香酒,浸润着失落的雄心。把酒问天, 叹人生无奈;豪情一笔,诗传万古流芳。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意与写作教学的渗透
• • • • 误区四:不能正确处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1.积累(素材):作者魅力;诗文光辉 学生习作: “于是老杜春夜咏哦,小杜清明问路,陆放 翁卧听夜阑,僧志南杖过桥东;易安居士叹 绿肥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张志和泛 舟垂钓不须归,苏东坡淡妆浓抹拟西湖。” ——《雨中读古诗》
• 3.创新(局部、整体) • ①.“文本素描”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锱。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王维
• • • •
• 学生习作: • 一望无际的原野是最广阔的舞台。绿油油的麦 稞就是这场舞剧的主角。微风是伴奏,白鹭作衬托, 一切的一切如此浑然天成。轻风拂来,柔嫩的纤腰 便曲了下来,摇曳起来,于是这片瀚海便涌起洪波, 卷起大浪,霎时间传到了另一边际,消失在了眼帘 之外。这是波浪的制高点,更是曲线的最完美的表 现。白鹭为何如此匆忙,是否为追寻这美丽的瞬间? 人都会被此景陶醉,更何况是一只鸟呢? • 悠扬的啼声擢破了夏日的沉寂。是什么精美的 乐器,发出如此美妙的旋律?穿越千丛万木,终于 找到了这位隐逸的天才。高大的树木能遮挡住黄鹂 鸟的身影,却永远无法埋没人间绝响。夏日似乎在 这啼声中变得清爽,变得清凉,变得清新,变得清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