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的第一次重要转型,是在十九世纪的最后30年,美国处在重工业化的阶段,当时最重要的产业是石油、冶炼、钢铁、化工,等等,美国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公司,美孚石油、通用电器、杜邦化工,他们都是通过资本市场这个平台上迅速崛起的。
尤其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美国资本市场上的并购浪潮风起云涌。
1901年,卡耐基钢铁公司的产量已经超过了英国的全国产量,而英国仍然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但华尔街的J.P。
摩根组织的财团,买下了卡耐基,也买下了美国其他几个最大的钢铁公司,并把它们整合成为了美国钢铁集团,一举奠定了美国在世界钢铁业的绝对垄断地位;而同时期的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收购兼并的中小炼油厂多达400家。
资本市场的平台整合了美国经济,使之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功跨越了重工业化的阶段,并一举崛起在世界舞台上,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美国经济的第二次重要转型,是在二十世纪的最后30年,美国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在PC、电信、互联网、生物制药等四大新兴产业中,独占鳌头,而这些产业中的每一个领头羊,微软、思科、朗讯、谷歌,无一例外,几乎全部依托于美国资本市场尤其是纳斯达克的发现和推动。
金融危机3年后,我们突然发现,美国冒出了两个东西,第一个是iPhone,iPhone横空出世,诺基亚在全球纷纷退市,2009年苹果的股价是70美元,那时已经是一个世界级的企业,现在超过了700美元。
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在3年之内市值翻了10倍,我们还是要惊叹资本市场的资源动员能力。
第二个是Facebook,Facebook一上市,我们发现社交网络能够成为了一个新兴产业,这大概是所有人不敢想象的。
这又是资本市场发现的。
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次转型,都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不是偶然的。
经济转型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性工程,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下,是决定转型成败的关键。
而从长期来看,资本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远远超越其他方式。
可能一些同学读过《伟大的博弈》这本书,它是我翻译的,讲述了华尔街发展的历史,在网上可以找到电子版。
为什么当初要去翻译这本书?因为我希望大家能够从华尔街的背后看到美国的崛起史。
大家说美国为什么会这么强大?这个国家200年前是一个不毛之地,现在雄冠全球。
经济上的原因是从建国之初就奉行了自由经济,最开始的十三个州就约定,州和州之间不允许有贸易壁垒,而同一时期的法国,从鲁昂到马赛运一车货物过去,需要交纳五十次以上的税赋;金融上的原因是资本市场发挥了的巨大的作用,使得各种生产要素的交换变得更加迅捷和有效,近代资本市场的发展更是使得几乎人类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可以证券化,股份可以变成股票,信用可以变成债券,潜能可以变成期权,在统一的电子平台上一瞬间就可以实现交换。
尽管这样的平台并不完美,但是美国生产要素交换的速度和效率是其他国家无法匹敌的,200年下来,把对手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并在每一次新兴产业的竞争中独占鳌头。
我们听说过的关于美国资本市场的事情中,有很多坏事。
1929年的股灾,2008年的金融危机,市值曾是最大之一的安然公司,财务报表竟然一句真话都没有,麦道夫,一个69岁的江湖骗子,用最简单的骗术,骗走了600亿美元。
但是,我们也发现,美国经济中所有伟大的名字,也都与这个市场有关,通用,微软,思科,苹果,脸谱,无一例外。
为什么?市场有缺陷,因为市场是人组成的,人有缺陷,人性有弱点,但长期平均来看,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远高于其他方式,使得美国能在每一轮产业竞争中,都抢先发现新兴产业,并迅速推动其发展壮大。
在某种意义上,今天的中国经济是美国历史上这两个阶段的叠加,我们浓缩历史,希望在未来的30年同时完成这两件事情。
一是加速并完成中国的重工业化,二是帮助中国经济发现战略新兴产业,并在全球对于战略新兴产业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前者是中国经济存量的整合,需要更多地依托于资本市场的并购活动;后者是中国经济增量的发现,需要依托于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等一系列市场化筛选机制。
两者都需要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的支持。
中国的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可以成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推手和突破口。
为什么美国地震,欧洲垮了我们来探讨一下欧洲问题的本质,对今天的中国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向西方学习,学习日本,学习美国,学习欧洲,我们没有能力分辨他们的异同,也没有必要,因为当时的我们差距太大。
今天欧洲的崩溃对很多人来说非常震惊,发展了三十年后的我们,应该有能力分析欧洲问题的症结,以汲取教训,少走弯路。
我个人的理解,欧洲经济今天出现这种情况,可以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叫做“积重难返”。
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是欧洲的高福利政策。
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要匹配的,欧洲的情况是,生产力没有达到足够的水平,提前进入了共产主义,所以现在只能往回找。
高福利的典型例子是希腊,我们都知道它是高福利,但不知道是怎样的高福利。
希腊这个国家有一个修道院,里面有很多园丁,享受了30年的福利,还准备再享受30年,最近发现这个修道院其实没有花园,所以全是吃空饷的。
所以大家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这个国家会突然间崩溃。
出了问题,要紧缩财政,没有人愿意接受,大家都上街游行。
所以希腊人也很有意思,上班的时候不来,罢工的时候都来了,出勤率还挺高,全国超过50%。
所以,第一,过度福利对竞争力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
第二,欧元成为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欧元在设计的时候,出于一个非常美好的意愿,希望统一货币能够降低各国家之间交易的成本,促进欧洲统一。
但是最初的制度设计,忘掉了“劣币驱逐良币” 的古训,也就是说,当不同竞争力的经济体被绑在了一起,很快就陷入了“ 大锅饭” 的泥潭。
一个德国人和一个希腊人被绑在了一起,德意志民族省吃俭用,努力工作,在世界上可能仅次于中国人,而希腊人崇尚享乐,最后希腊经济出了问题,德国人买单;过两天,西班牙出了问题,德国人买单;再过两天,意大利出了问题,还是德国人买单。
德国人想明白了,说我也变成希腊人吧,而希腊人变成德国人的几率,大致为零。
开句玩笑讲,当初欧元的设计或许应该请中国人做个顾问,因为中国人吃过大锅饭,知道大锅饭肯定是要崩溃的。
当然欧元也不会真的崩溃,因为大家都承受不了崩溃的后果,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都是欧洲。
第三,欧洲产业的空心化。
过去十年、二十年世界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是全球化的浪潮,大家可能都看过一本书《世界是平的》。
全球化究竟对世界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许现在才慢慢的清晰起来。
全球化使得大家被摆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国家竞争力重新洗牌,重新排队。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欧洲遭遇了从来没有过的尴尬,劳动力成本,比不过中国、印度、巴西,而创新能力,比不过美国。
欧洲成为了全球化的第一个输家。
瑞典这个国家有两款世界名车,萨博和沃尔沃,中国的汽车业去谈并购,萨博不肯来,已经破产了,沃尔沃被吉利并购, 3 年后的今天已经扭亏为盈了,这是大部分欧洲产业的命运。
为什么?全球化之前,大家相隔千山万水,发达国家在很多产业中具有绝对优势,全球化之后,学习变得异常便捷和简单,向新兴国家的技术转让和产业转移势不可挡。
即便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是德国,中长期来看,竞争力也会有很大问题。
为什么?除去欧元的困扰外,德国的几大产业,第一,汽车,奔驰、宝马、奥迪,生产基地已经转向中国;第二,化工,出于环境和成本的考虑,一定也会向新兴国家转移,不是中国,就是印度,不是印度,就是巴西;然后就是精密制造,在这方面,中国人的学习能力是惊人的,而劳动力成本相对还是非常低廉的,我们知道 iPhone 都是中国的农民工在组装,天津的海鸥手表厂每年向欧美出口几十万个手表机芯。
如果不能产业升级,或许用不了多少年,德国人可能就会没事可做了。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我们谈论和分析欧洲这些问题,不是想给大家一个“ 我们一天天好起来,敌人一天天烂下去” 的印象,饿死的骆驼比马大,更不是说我们已经超越了他们的发展水平。
而是想表达两层意思,第一,全球化时代来临了,无论你在历史上曾经如何辉煌,如果不能自我革新,不能转型升级,原来的阵地失去了,新的阵地又找不到,面临的只有无尽的黑夜,在某种意义上,欧洲的尴尬刚刚开始。
第二,欧洲产业升级不力,源于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太低,德国和很多欧洲国家的金融体系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资本市场不发达,缺乏一套支撑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机制。
而美国有一个硅谷,硅谷后面有一个华尔街。
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的很多产业转移到新兴市场,但与欧洲的很大不同是,它能不停地发现新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
历史上的欧洲并不缺乏优秀的科学家。
我们都知道现代科学之父牛顿是英国人,是欧洲人,现代互联网之父贝恩是波兰人,也是欧洲人。
撒切尔夫人很久之前说过,欧洲的高科技水平落后于美国,不是因为欧洲的科技水平低下,而且因为欧洲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落后。
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和经济整体的市场化程度是一脉相承的。
在希腊要裁掉一个人,可能比登天还难,而在华尔街,只要二十分钟,这叫市场化。
更厉害的是,这个人可能第二天就又能再找到一份工作。
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大一场危机,美国经济能够迅速甩掉包袱,轻装前进,这也是为什么,危机的震源华尔街, 3 年后的今天依然是全球第一大金融中心。
日本最近做了一个社会调查,年轻人毕业了想去哪里工作?绝大多数要去东芝、索尼,去干什么?无所谓,宁可去大公司扫地,也不创业,所以日本就不够市场化,所以日本经济同样有缺乏创新和新兴产业的问题,从“ 失去的十年” 到“ 失去的二十年” ,可能还会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