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劾纠者曰“御史台”。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元文类》卷四十材料二:据史书记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即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到鄂霍次克海。

其疆域之广,居中国各朝之冠。

与汉、唐极盛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不仅在面积上大大超过了它们,而且在控制程度上也远胜于它们。

(1)材料一中的“中书省”是什么机构?(2)材料二中元朝对西藏是如何有效管理的?这一管理在中国的国家发展和民族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3)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元朝创立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该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答案】(1)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2)元朝时期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中央由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这一管理使得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3)行省制度;为了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行省制度在以后各朝中基本延续下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信息“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劾纠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因此材料一中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

(2)依据材料信息“据史书记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即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到鄂霍次克海。

其疆域之广,居中国各朝之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中央设宣政院直接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这些措施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在以后各朝中基本延续下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2.识图、回答问题(1)填写出辽、北宋、西夏的相应位置:A. B. C.(2)填写建立辽、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的名称:辽;西夏。

(3)A和B两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后来两国签订了什么条约?此条约有何积极影响?【答案】(1)A.辽;B.北宋;C.西夏.(2)契丹;党项(3)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解析】【详解】(1)由图分析可知,A为辽政权,B为北宋政权,C为西夏政权。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后改国号为“辽”,都城上京;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

辽在北宋的东北方向,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向,所以A为辽政权、B为北宋政权、C为西夏政权。

(2)依据所学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后契丹改国号为辽。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夏位于宋的西北,史称西夏。

所以辽由契丹族所建,西夏由党项族所建。

(3)依据所学可知,辽和北宋两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1005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澶渊之盟后,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阅读下列材料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请回答:(1)根据材料归纳开元盛世时期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不得摘抄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元年间实行哪些措施对上述局面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答案】(1)表现:物价低廉;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社会安定。

(2)措施:任用贤能(统治者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提倡节俭;等(答出2条即可)【解析】【分析】【详解】(1)本题考查材料分析归纳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要求根据材料且不得摘抄原文,需要在提炼材料信息的基础上重新组织语言,材料第一句“天下无贵物”可知物价低廉;第二句“夹路列店肆肆待客,酒馔丰溢”可知商业繁荣;“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说的是交通发达,社会安定。

(2)本题考查材料以外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联系所学知识将唐玄宗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答出即可,如任用贤能;重视发展生产;提倡节俭等等。

4.请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大运河的开通与隋朝哪位皇帝有关?结合所学知识,试说明他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写出上图中的A、B、C三处的地名。

(3)观察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写出通济渠连接的两大水系。

(4)依据所学知识说说大运河开通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1)隋炀帝;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余杭、涿郡、洛阳(3)黄河和淮河(4)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

(2)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

图中A是余杭,B是涿郡,C是洛阳。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

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结合图片内容可知,通济渠连接的两大水系是黄河和淮河。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航海活动时间(年)次数人数(人)船数船只大小郑和下西洋1405-1433727800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哥伦布到达美洲1492-150441000-150017艘旗舰长24.5米,宽6米请回答:(1)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

(2)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答案】(1)红海非洲(2)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贡献。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郑和下西洋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2)根据材料二的“时间、次数、人数、船数、船只大小”可以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综合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郑和下西洋的范围、特点和历史意义。

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人教版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材料二请回答:(1)上述材料是出自我国哪个朝代的哪部科技著作?其作者是谁?(2)这部著作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哪两个方面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这部书有什么地位?(3)请列举出两部同时期的优秀科技著作及作者。

(4)这些科学家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答案】(1)①明朝②《天工开物》③宋应星(2)①农业、手工业②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3)①《本草纲目》李时珍②《农政全书》徐光启(4)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执着、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

(观点正确,意思相近即可)【解析】【详解】(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明朝的《天工开物》;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可知,《天工开物》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依据所学可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也是明代著名的科技著作。

(4)开放性题目,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执着、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等。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材料二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摭言》(1)材料一中所说的“最早的考试制度”由谁创立?指的是什么制度?(2)材料二说明了当时的一种什么现象?(3)这一“最早的考试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大约多少年?(4)这一“最早的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哪些进步作用?【答案】(1)隋文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