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分类梳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分类梳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1、历朝历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北宋—军事:1、解除军队将领的兵权。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

3、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4、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并将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

明朝—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巩固皇室。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秦朝确立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司法:明朝设立了厂卫等特务机构,其中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了东厂。

思想:改革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政治:雍正时,设立了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思想:为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实行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4、隋唐至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
5、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与评价
创立: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完善: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进一步完善: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僵化: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评价:
积极: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消极:随着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7、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少数民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
军事:唐太宗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册封: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设置机构: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和亲: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唐中宗时,赤德祖赞(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唐蕃“合同为一家”。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合议
元朝: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8、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权并立
9、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难移
时间:从唐中期开始到南宋完成
原因:1、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北人南迁带去了大量先进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南方社会安定。

4、政府的支持。

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科技,重用人才,引进先进科学技术;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

10、隋朝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时间:隋炀帝605年开始
概括: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长2700多千米。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11、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表现:(1)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但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下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