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港口物流行业分析

港口物流行业分析

港口物流行业分析报告第一部分港口物流行业分析一、港口物流行业简介1、港口物流行业定义港口物流是指港口集物流、信息流与一体,可提供货物运输、信息配送以及运输、转运、存储、拆装箱、仓储管理、加工、信息处理以及其他增值服务在内提供一篮子的综合服务。

随着对外贸易的往来频繁,港口运输得到了飞速发展,从而催生了港口物流业。

中国拥有1.8万km海岸线,11万km内河航道,承担着9%的国内贸易运输和85%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沿海沿江有1460多个商港。

港口和物流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物流涉及到综合运输,外贸货物的物流更以港口为最好的交汇点。

不少沿海港口和大的内河港口都是公铁水联运的货运中心,是交通运输的枢纽。

可以说港口是物流链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物流的开展离不开港口的服务,而物流的兴起和发展又为港口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香港和记黄埔、新加坡港务、丹麦马士基、荷兰铁行渣华等纷纷介入中国港口物流市场,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港口布点与寻求合作。

同时,中远、中海、海丰、招商局物流等国内领先的物流和航运企业充分发挥本土化优势,把港口作为发展基地,加快构筑面向全球的物流体系。

另外,我国东部沿海五大港口群已完成各自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采取客户细分与服务深化的策略。

各地方港口建设的“局部最优”,港口物流市场形成了内外资的双重网络格局,国内外港口经营组织的资源整合为我国港口物流市场注入了竞争的活力。

我国港口物流从原来“港到港”模式向“门到门”的一体化物流模式转变,从单一的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向涵盖报关、加工、包装、库存管理、配送、信息服务的综合物流服务延伸,港口物流资源集聚的优势进一步发挥。

2、港口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港口分为以下类型:(1)按港口规模分为特大型港口(年吞吐量>3000万吨)、大型港口(年吞吐量1000~3000万吨)、中型港口(年吞吐量100~1000万吨)及小型港口(年吞吐量<100万吨);(2)按港口所在地理位置分为海港、河港、湖港及水库港等。

海港是滨海港口的通称,包括筑在海岸边的海岸港和筑在江河入海处的河口港等,前者如中国的大连港、青岛港,后者如中国的上海港、英国的伦敦港、联邦德国的汉堡港等。

河港是位于江河沿岸的港口,是内河运输船舶停泊、编队、补给燃料的基地,也是江河沿岸旅客和货物的集散地。

湖港和水库港分别指位于湖岸和水库边的港口;(3)按用途分为商港、军港、渔港、工业港和避风港。

商港是供商船往来停靠、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的港口,具有停靠船舶、上下客货、供应燃料和其它补给以及修理船舶所需的各种设备和条件,是水陆运输的枢纽和货物的集散地,其规模大小通常以吞吐量大小来表示。

军港是专供海军舰艇使用的港口。

渔港供渔船停泊、卸下渔获物和进行补给修理。

工业港是工矿企业专用港口。

避风港是供船舶躲避风浪,亦可由此取得补给、进行小修等。

二、港口物流业分析1、全国运输业现状在2008年全球货运量下降4%的背景下,世界运输行业受到了重大的冲击,但我国的货运运输业仍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实现年货运量244.5亿吨,同比增长9.3%。

根据发改委发布的2009年前三季度交通运输情况显示,全社会货运量201.72亿吨,同比增长5%,增幅同比回落7.5个百分点。

全国铁路日均装车143115车,下降3.2%,其中9月份为149116车,同比下降1.3%,比去年最低的12月份增长17.1%;完成货运量24.46亿吨,下降2.6%;重点物资中,煤炭、石油、粮食、化肥农药运量分别下降 1.8%、3.1%、16.9%和 2.6%。

公路货运量154.29亿吨,增长6.7%,增幅同比回落7个百分点。

水运货运量22.84亿吨,增长2.2%,回落9.5个百分点。

江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41.56亿吨,增长4.9%;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5.11亿吨,增长4.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参考以上货运结构图,虽然目前水系运输只占11.38%,但随着国家对水运业资金投入的加大,以及政府政策的引导,我国水运业地位将显著提升,在整个运输业的中所占的比例也将大大提高。

2、全国水系运输行业现状根据国统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08)》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起,全国水运货运量不断上升,到2007年实现全国水运货运量28.12亿吨,并保持着平稳快速的正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2008年水运货运量只是在保有量的基础上增长了0.48亿吨,但从行业的整体情况看来,运能大、成本低、占地少、污染少的水运业将受到更多的关注。

运价方面,世界经济回暖,国内水运价格小幅波动,国际水运价格总体呈回升态势。

9月末,国内沿海散货运价指数(CCBFI)为1179.91点,比上月末提高18.64点,比年初下降97.67点。

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BDI)为2185点,比上月末回落238点,比年初提高1411点。

相比之下,我国水运的价格优势仍然存在,并在未来5年内表现突出。

3、中国港口业发展分析2007年以来的港口生产延续了近几年来的良好发展势头。

2007年1-12月我国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52.8亿吨,增长14.8%。

其中外贸完成18亿吨,增长13.9%。

2007年1-12月我国规模以上港口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2亿吨,同比增长22%。

2008年1-12月份我国港口生产经营情况受金融危机风暴的影响,货物吞吐量、外贸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等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长略有下降。

2008年1-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8.83亿吨,同比增长11.4%;2008年1-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1.26亿吨,同比增长12.5%。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注:本表所列港口为年货物吞吐量达到6000万吨的沿海港口和5000万吨的内河港口虽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港口业务尤其是港口国际业务受到重大影响,但2009年1-9月我国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51.19亿吨,同比去年同期累计增长 6.1%;从以上数据看来,我国港口业的发展不仅不会萎缩,反而将有所增长,行业预测2009年全年完成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约70亿吨。

虽然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0.89亿吨,同比增长-7.8%;但随着第四季度世界经济情势的大幅好转,全年计划完成的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5亿吨,实现同比增长19%。

4、长江干线货运情况分析长江在全国交通网中是横贯中国中部地区的东西方向的一条主要运输繁忙的干线。

2002年长江干线货运量保持大幅增长,完成货运量3.0亿吨,货运周转量795.3亿吨公里;外贸进口量、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齐头并进,均出现两位数增长的良好态势;25个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55亿吨,比上年增长12.2%。

从运力供给来看,船型标准化和老旧船舶强制报废措施的实施初见成效。

2002年长江干线老旧船舶的退出进度按计划进行,中、下游地区普通货船的运力供需逐步趋于平衡,川江地区运力结构性过剩现象有所缓解。

集装箱、液体化工品及汽车滚装船运输逐渐显露出较大的发展潜力,运力相对紧缺。

2003年长江干线运输呈现出货运量向经济发达和航运条件较好地区转移的特点。

与上年相比,长江干线6个区段中,重庆和湖南两个区段同比下降,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4个区段同比增长,其中江苏区段同比增幅最大。

2003年全年完成货运量3.2亿吨,货物周转量完成922.2亿吨公里。

长江干线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同比增长17%。

货物吞吐量17大货类中有16大货类增长。

2005年,长江干线货运量达7.95亿吨,是美国密西西比河的1.6倍、欧洲莱茵河的2.3倍,首次成为世界货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2008年,长江干线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0.15亿吨,同比增长10.6%;货运量突破12亿吨,同比增长7.8%;外贸货物吞吐量1.18亿吨,同比增长1.7%;集装箱吞吐量696万吨,同比增长25.7%。

三峡船闸货物通过量和断面通过量再创历史新高。

长江干线实现统一引航。

干线航道实现全线夜航,南浏数字航道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航道现代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长航局系统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逾40亿元,完成投资13亿元。

征收规费12.3亿元,经营性收入38亿元。

改革开放30年来,长江航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巨变。

到2008年底,长江干线货运量达到12亿吨,是1978年的29倍,是美国密西西比河的2倍、欧洲莱茵河的3 倍,成为世界上货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长江干线规模以上港口吞吐量达到10.15亿吨,是1978年的13倍,南京、苏州、南通跻身亿吨大港行列;长江省际运输船舶运力达3412万吨,是1978年的17倍;长航局系统完成建设投资160亿元,是1949-1978年投资总和的6.5倍;23个干线港口全部下放,15个一类水运口岸相继开放,长江航运跨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数据来源:中国港口网据中国港口网数据显示,2008年,长江干线三个亿吨大港苏州港、南通港、南京港货物吞吐量分别达到2.07亿吨、1.34亿吨、1.12亿吨,各自较2007年增长12.8%、8.3%和3.6%。

在三个亿吨大港中,苏州港和南京港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出现下滑,分别增长-1.5%、-2.5%,内贸货物吞吐量则各增长17.7%和4.1%,南通港外贸货物吞吐量则大幅增长22.2%,内贸货物吞吐量增长5.8%。

第二部分木材市场分析一、国际木材市场状况1、国际木材市场主要特征1)森林面积逐年减少目前全世界森林面积为34亿公顷,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7%。

世界森林分布很不均匀,全球60%的森林集中在不发达地区。

其中俄罗斯、巴西、加拿大和美国的森林面积占全球森林面积的一半以上。

近 50年来,由于天灾人祸等原因,世界森林面积不断缩小。

1950年,世界人均森林面积达到1.6公顷,目前世界人均森林面积下降到0.6公顷。

2)林业生产量不断增加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林业生产一直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燃料木料产量增加最为显著,增幅达到56%;其次是造纸木材,增幅为36%;锯木产量虽然不及上述两项,但也上升了21%。

与此同时,世界木材消费量每年递增1.3%。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发展中国家木材消费量增加迅速,其占全球的消费比例已从70年代的14%上升到目前的27%。

主要进出口国所占份额较大美国、德国和法国既是世界上主要的林产品出口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主要的林产品进口国。

加拿大和美国的林产品出口占全球林产品出口的31%。

如果加上芬兰,瑞典和德国,这5个国家的林产品出口就占到全球林产品卖方市场的一半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