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家具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浙江省家具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浙江省家具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前言对“竞争力”进行系统的研究始于1980年,在达沃斯举办的欧洲经济论坛年会结束后参会者将国际竞争力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开始进行研究,并与1986年发表了首份国际竞争力报告。

从此,竞争力逐渐被国家政府和企业界所重视,竞争力理沦也逐渐在经济领域被广泛使用,并延伸出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等一系列相关概念。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产业国际竞争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概念,目前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很多,但没有能够完全的定论何为产业国际竞争力。

1985年,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就首次提出了产业为国际竞争力的概念,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国企业能够提供比国内外竞争对手更优质量和更低成本的产品与服务的能力”。

1991年,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和世界经济论坛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定义为“在世界范围内一国企业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其价格和非价格特性比国内外竞争对手更具有市场吸引力”[1]。

1994年,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和世界经济论坛修改了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和评价准则,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或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2]。

1996年,世界经济论坛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

2003年,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国创造与保持一个能够使企业持续产出更多价值、人民拥有更多财富的环境的能力”[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能够在自由公正的市场条件下生产产品和服务,而这些产品和服务既能达到国际市场的检验标准,又能使该国人民的实际收入保持不变并有所提高的能力”[4]。

美国竞争力政策委员会对国际竞争力的定义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相似,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既能提供满足国际市场检验标准的产品和、服务,又能长期持续地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能力”[5]。

张勇军(2006)指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指在不存在贸易障碍的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企业以相对于他国企业更高的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的能力。

所谓企业,是指通过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以获得盈利的经济组织[6]。

二、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国外有关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的文献较多,比较具代表性的有要素禀赋理论,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IMD国际竞争力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

(一)要素禀赋理论根据克鲁格曼的理论,产业间贸易的发生取决于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产业内贸易则是完全由规模经济引起的[7]。

两国间要素禀赋差异越小,那么贸易应主要由规模经济引起,贸易形式应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反之,两国的差异性越大,产业间贸易就会越显著。

在他看来,产业内贸易取决于产品生产中存在着取之不尽的规模经济,他利用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证明每个“产业”都由许多企业组成,所有企业都生产不同质的产品,而且平均成本曲线都向下倾斜。

由于不同国家的企业生产不同的产品,因此,在同一产业内必然会出现双向的国际贸易。

阻碍这些国家在本国生产多样化产品的原因是产品生产中存在着固定成本。

于是,规模经济成为产业内贸易的根本原因。

(二)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发表了《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提出了许多关于国家竞争优势方面的新理论。

主要有钻石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产业群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发展四个阶段理论等。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而构成该国企业竞争环境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四项。

它们是:A)要素条件;B)国内需求条件;C)是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关联度;D)是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程度。

此外,一国的机遇和政府的作用,对形成该国的国际竞争地位也起辅助作用。

这六个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加强,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从而产生一些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明星产业[8]。

三、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研究方法综述(三)IMD国际竞争力理论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提供能够创造增加值和积累国民财富的环境的能力。

这一竞争力环境,既是一国传统、历史和价值体系变迁的结果,也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塑造国际竞争力环境中,存在着4种力量,即吸引力(attractiveness)与扩张力(aggressiveness)、本士化(proximity)与全球性(globality)、资产(assets)与过程(processes)、个人冒险精神(risk taking)与社会凝聚力(social cohesiveness)。

一国只有主动把握与平衡这4种力量,才能推动国际竞争力的发展[9]。

(四)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竞争力理论是国际竞争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企业内部寻找国际竞争力的来源。

企业竞争力其中,颇具影响的是核心竞争力理论。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他们指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部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期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他们认为,建立“核心竞争力”是公司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从短期来看,公司竞争力取决于当前产品的价格和性能比。

但从长期来看,竞争力取决于能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建立可以应用于无法预知的未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的能力”[10]。

三、家具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研究方法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于评价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一)Granger因果分析Granger因果分析是由Wiener提出来的,后来该定义被Granger引入经济领域而被称为Wiener-Granger因果关系,简称为Granger因果关系。

该定义基于所考察的两时间序列之间的可预测关系,对于确定两时间序列的领先—滞后关系有重要意义。

因果关系的定义:令F(X t∣I*)为给定某信息集I*的条件概率分布,在确定的滞后长度Lx,Ly下,如果F(X t∣I t-1)= F(X t∣(I t-1-Y Lyt-L)),t=1,2,3,K。

那么{Y t}{X t}的Granger因。

其中I t-1≡(X Lxt-L x, YLyt-L y)是由长度为L x的X t滞后向量和长度为Ly的Yt的滞后向量所组成的两变量信息集。

即X Lxt-L x, ≡(X t-L x,Xt -Lx+1,K,Xt-1)及YLxt-L x, ≡(Y t-L x,Y t-L x+1,K,Y t-1)。

反之,如果Y t的滞后值对于Xt 的当前和将来值有预测能力,那么时间序列{Yt}是时间序列的{Xt}Granger因[11]。

(二)CMS模型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CMS)是研究贸易波动因素的主要方法,它最初由Tyszynski(1951)提出,后由Leamer、Stem、Jepma和Milana 多次修改完善,成为研究贸易波动和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模型之一。

该模型在学术界已被广泛采用,相关研究中。

CMS模型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用来分析出口贸易波动;二是用来分析出口竞争力。

在多数研究中,CMS模型只做了一阶分解,可解释程度不高,帅传敏、程国强、张金隆(2003)在对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中,将CMS模型进行了二阶分解,增强了模型的解释力[12]。

(三)荷兰格林根大学的ICOP方法ICOP(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Output and Productivity)分析法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针对特定产业——工业的竞争能力评价方法,通过对一个特定地区与其他地区在工业产品相对价格水平、分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进行比较来揭示该地区工业与国内外其他地区工业的差距。

此方法主要根据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按同一分类指标体系标准化得到可比数据,计算出竞争力研究的一些主要参数。

(四)整体国家竞争力分析模型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瑞士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WEF(1998)把国际竞争力指标分为290项,用以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能力。

具体说来。

国际竞争力包括八大要素。

即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及国民素质。

(五)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竞争力分析模型人大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以IMD和WEF的模型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发展与创新,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模型。

他们认为,国家竞争力要素应分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层次,即同家竞争力不仅仅要发挥现有经济实力,更要追求建立合理的经济运行系统。

还必须考虑实现综合经济实力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以及综合实力长期持续发展的内在成长能力[13]。

(六)魏后凯的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型魏后凯(2009)从市场影响力、资源配置力、产业增长力、结构转换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五个方面评价产业竞争力。

他认为,区域产业竞争力决定于单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其群体优势,并主要体现在这五个方面的能力上[14]。

从以上分析模型可以看出,IMD及竞争力分析模型主要从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相互关系出发研究问题。

其中IMD分析模型的指标体系比较粗略、针对性不强,其分析结果对具体产业的竞争力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

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其核心竞争力应该提升到产业层次来研究。

波特分析模型的核心是产业竞争力,他们认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就是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不适于特定产业综合竞争力状况的对比分析。

鉴于CMS模型具有出口增长效应分解的优良特点,可使用该模型对浙江木质家具的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测量贸易结构变动、竞争力变化等因素,分析贸易增长变动的原因并对之进行国际间比较分析。

四、家具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综述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家具产业存在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家具生产企业缺乏规模经济效益金毓(2009)指出我国家具生产企业有5万多家,其中90%属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大部分年产值仅为几百万元、几千万元左右。

美国最大的家具制造企业年产值达27亿美元,宜家家具年销售额达到94亿美元。

相比之下,我国家具企业的规模优势缺乏,行业进入门槛低,小企业盲目发展、重复建设、硬件设施落后、出口无序竞争、相互压价现象严重[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