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范晓峰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地方经济2010年第3期字号:【大中小】◆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黑龙江省目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经济格局趋于合理,区域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是,四大经济板块的经济发展各有利弊,经济发展还不协调。

黑龙江省要想形成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必须做到:发挥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比较优势并打造特色经济;加强四大区域经济板块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对外开放度;加强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内各地方政府的合作;以项目带动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经济的发展等。

关键词: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黑龙江省的经济迅速发展,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形成了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基地、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沿边经济开放带四大区域经济板块,使黑龙江省的经济优势逐渐显现。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目前,四大区域经济板块交相呼应,使黑龙江省的区域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但四大经济板块的经济发展各有利弊,下文对此进行分析。

(一)哈大齐工业走廊发展现状哈大齐工业走廊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是以哈尔滨为龙头,以大庆和齐齐哈尔为区域骨干,包括沿线肇东、安达等市在内的经济区域。

该经济区域工业基础条件较好,特别是石油开采、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发电设备、机车和飞机、机床等行业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明显优势。

从2005年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宏伟目标提出至今,走廊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开始显现。

截至2008年8月末,哈大齐工业走廊开发面积已经达到93平方公里,已开工项目711个,竣工投产项目429个,实际完成投资457亿元。

然而,哈大齐工业走廊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行政区划的影响,哈大齐工业走廊内的多数地方政府至今仍习惯于严格按照行政区划、使用行政手段来管制经济,经济上的“条块分割”严重存在,阻碍了走廊经济的发展;由于走廊内“行政区经济”的存在,各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局部利益,通过行政手段或多或少地限制着经济资源的流入或流出,严重制约着走廊内各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走廊内各地方政府缺乏合作机制,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和现象不断出现,市场机制在走廊内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失效,加剧了走廊建设的难度等。

(二)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现状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包括牡丹江、佳木斯、鸡西、七台河、双鸭山、鹤岗六座城市。

东部六市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品种齐全、品质优良,煤电化产业基础良好,是我国七个煤化工基地之一,在我国煤化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2008年7月,鹤岗鸟山和双鸭山东荣一矿、东荣二矿、鸡西东山选煤厂、中央选煤厂等煤矿建设已经开始,华电佳木斯发电厂、鹤岗电厂和七台河电厂的二期等一批扩建工程和国电桦南风电场、富锦风电场等一批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以及佳木斯3万吨海绵钛、建龙集团无缝钢管项目等均已取得重大进展。

然而,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各种因素制约,经济转型滞后。

东部煤电化基地的建设必须延长煤炭产业链,把煤炼成焦,发成电,造成气,制成醇(醚、烯),变成油等洁净能源和冶金化工原料,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但这一转型至今才刚刚起步;由于资源赋存条件以及体制、机制相同,致使该区域经济战略模式与经济、产业、产品结构雷同,整体竞争力弱等问题十分突出;由于东部六市都想在煤电化基地建设过程中成为主导,各城市之间相互排斥,合作较少,没有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合力等。

(三)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发展现状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是黑龙江省经济的“亮点”,它包括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市和伊春市行政辖区及通河县、巴彦县、绥棱县、汤原县、萝北县山区部分。

该区域是国家重要的资源安全保障基地,是我国东北、华北的生态屏障,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价值。

目前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生态恢复和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1998年洪涝灾害后,由于我国实行了“天保工程”,使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和管护制度逐步完善,管理管护能力明显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加大;区域内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得以恢复和发挥,自然灾害减少;区域内水环境和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等。

当然,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也存在问题。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还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恢复难度较大;大小兴安岭传统林业经济比重依然过大,接续和替代产业发展缓慢,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林区改革滞后,体制性障碍依然突出,如由于大小兴安岭一直存在着政企不分的问题,从而导致生产和经营与市场严重脱节;由于产权不清造成管理者和职工群众的工作热情、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了林业的发展等。

(四)沿边经济开放带发展现状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区域中心和对俄开放合作的前沿地带,拥有国家一类口岸25个,是全国对俄口岸通道最为密集的地区,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牡丹江、佳木斯、绥芬河、东宁、同江、抚远、黑河等边境贸易城市为中心的“沿边对外开放带”。

对外开放以来,由于黑龙江省经济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的经济互补性较强,对外经贸额逐年增长;开发利用境外资源和国外劳务输出、工程总承包项目和收入大幅度增加;由于较好地利用了香港活动周、哈洽会、俄罗斯年等活动,使外商对该省的投资额逐年增加。

截至2008年10月,已经达成了15项意向性合作协议。

口岸货运量实现573.6万吨,同比增长1.8%。

然而黑龙江省的沿边经济开放带建设还有不足,口岸功能发挥不充分。

目前全省开放的25个一类口岸由于比较分散,交通不便利,发展很不均衡,其中有15个是河道口岸,受季节性影响,总体过货量较小,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黑龙江省很多口岸基础设施陈旧,运力有限,限制了过货量,制约了边境贸易规模的扩大;贸易层次仍较低。

沿边经济开放带的贸易多以原木、废钢、水果、蔬菜、服装等为主,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商品较少等。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原则(一)择优开发原则区域经济发展的依托是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

而产业的开发应该遵循择优开发的原则。

在黑龙江省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建设过程中,每一板块在选择主导产业时,一定要对本板块的经济状况有一个详细的分析和论证,即对本地区的经济基础、经济结构、人才优势、本地区和区外人们对经济的需求情况、政府的经济政策、自然资源、周边环境、自然环境及其变化等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出该板块独特的、有竞争力的、有发展前途的优势资源,然后在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寻求本地区的优势产业,对其开发。

在开发优势产业过程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只有这样择优开发才会有成效。

(二)生态优化原则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人类生存的大问题。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更加重视。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黑龙江省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丰富,不仅能够满足省内的需求,而且省外需求量也较大,这就使黑龙江省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超强度地开发自然资源,因而也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如,大量森林的砍伐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动植物物种消失等问题。

因此,应转变传统观念,按生态规律办事,在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使经济的发展保持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使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实现生态环境的优化、提升。

(三)平等互利原则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益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

但利益是有限的,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想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利益竞争不可避免。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有原则的,其中之一就是竞争的主体必须是平等的,只有平等的竞争才是公平的,才会被大家所认可,才会被社会所承认。

在黑龙江省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发展中也必须奉行平等原则,不论是对四大区域经济板块自身而言,还是对板块内各经济主体而言,都必须平等地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参与竞争,只有这样,各板块才能在发展过程中减少矛盾,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在发展过程中也必须奉行互利的原则。

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获取利益,如果没有利益而言,或利益较小,都会挫伤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一)发挥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比较优势并打造特色经济黑龙江省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由于各自区域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不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本地区的比较优势。

如,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石油、重型机械、机车、机床和飞机;东部煤电化基地的煤炭资源;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广阔森林;沿边经济开放带的众多国家一级口岸等都是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这些比较优势在黑龙江省内是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是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形成特色产业或经济的直接条件。

因此,四大区域经济板块要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确定本区域经济的主体功能,并将这种科学分类运用到差异化的区域政策上,把发挥比较优势,对特色资源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开发利用,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打造本地区与其他地区不一样的特色经济。

当然在某一个区域经济板块内部,并不是所有经济主体的比较优势都和这一区域的比较优势是一样的,在具体制定政策时不能一刀切;由于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当旧的比较优势退出,新的比较优势出现时,要把握好机会,打造新的特色经济。

(二)加强四大区域经济板块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在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每一个板块中,都有影响力较大的中心城市。

如,哈大齐工业走廊上有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东部煤电化基地上有牡丹江、佳木斯、鸡西、七台河、双鸭山、鹤岗等;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上有黑河、伊春、通河、巴彦、绥棱、汤原、萝北等;沿边经济开放带有牡丹江、绥芬河、东宁、同江、抚远、佳木斯等。

由于中心城市有着相对良好的区位优势,能够不断吸引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向其聚集,所以,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是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组织结构上的重要体现。

当中心经济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资金、人才、技术、信息、产业等也开始逐步向周边地区扩散和辐射,从而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因此,要加大中心城市的建设,并通过这些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整个板块经济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强整个板块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

(三)加强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对外开放度对外开放度又称对外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对外开放或融入国际经济的程度。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的重要标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