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申论热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申论热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申论热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2011国家公考《申论》热点总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之主体功能区
理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18)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

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

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加强国际通道、边境城市和口岸建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19)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

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

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

基本形成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体系,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内容素材例举——广东:
“双转移”符合区域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战略
省域内部的区域协调发展及主体功能区的清晰定位,其路径就是产业转移以及人口、劳动力的转移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两大战略,就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

我们研究区域协调发展,如何协调发展,有两个路径,一个是产业转移,另一个是人口和劳动力的转移。

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一条重要路径
省域内部的区域如何协调发展,第一条路径就是产业转移。

对于转移地来说,哪些产业应该转出去?对于承接地来说,如何承接产业转移、承接什么样的产业转移?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从产业转移地来说,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之一,在这个最发达的地方,现在要素成本在上升,外源型的经济也因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市场的需求不像过去那么强劲了,这就需要外需内需并重,尽可能使内需扩大,因此需要升级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优化空间布局。

就是说有一些产业,比如说耗能高、占地多、劳动力密集型、附加值低的产业应该转移出去,不然高端产业、高科技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就没有发展的空间。

从转入地来说,比如说粤西、粤北地区,当然应该承接一部分产业的转移。

如何承接,我觉得就是要改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的改善是承接转移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希望沿海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但是经过十年的时间,其他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和变化,只有产业转移不理想。

我们总结原因发现,实际上就是投资环境不理想,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就是基础设施,软环境就是政策有没有优惠、管理是不是高水平、服务意识是不是很强等。

人口、劳动力转移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另一重要路径
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二条路径就是人口和劳动力的转移,当然首先是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富余劳动力很多,“三农”问题很难解决,就在于农村有太多的人口,富余了很多劳动力,要把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出来,尤其是要把交通不便、土地很少的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出来,转移到城市、发达地区,使他们从事二三产业。

“十二五”期间也要将这个作为重点的工作。

转入地承接转移产业,要很重视生态保护,主体功能定位要清晰
“十二五”时期除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还有主体功能区战略。

主体功能区在“十一五”纲要里有很明确、全面的表述,就是要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来确定一个区域的主体功能的定位。

“十一五”规划纲要里明确了四类地区,重点开发地区、优化开发地区、限制开发地区和禁止开发地区。

对于限制开发地区,实际上要创造条件将人口转移出来,这样才能使那里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改善,才能成为发达地区的生态屏障,为我们提供生态资源。

广东省提出“双转移”,这实际上是符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也符合主体功能区战略。

“十二五”规划建议对主体功能区战略有非常具体的表述,就是要在适合发展的地方加快发展,在不适合发展的地方加强保护,要将城市建设得更像城市、将农村
建设得更像农村。

实际上四类主体功能区可以转化为三类地区———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生态地区。

城市地区从事二三产业,要将第二产业做得更强,将服务业发展起来。

城市的主体功能是发展二三产业。

农村的主体功能是发展农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还有生态地区,实际上从国家来说,三江源地区等这些都是生态地区,这些地区不能承载更多的人,人多了对生态环境就会产生破坏,就会对下游地区形成很大的威胁,要把他们逐步转移出来。

广东省和全国有共同之处,珠三角地区很发达,粤西、粤北经济相对欠发达,但是粤西、粤北又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一方面它要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另外一个方面又要对生态保护很重视,主体功能定位要清晰。

题型例举——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为我国可持续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确保主体功能区划能够在各地顺利实施?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我国的经济空间版图,尤其是对我国的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根本的在于改变过去国土空间开发的无序、无度和盲目状态,这种无序、无度和盲目的开发主要表现在超越了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通过主体功能区规划促使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确保主体功能区划能够在各地顺利实施:一是国土开发立法,主体功能区规划也一定要赋予其法律效力,否则难免会出现“墙上挂挂”;二是充分发扬民主,要广泛征求当地公众的意见,不能只是专家和决策者定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