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蒲公英》教学案例+反思

《蒲公英》教学案例+反思

《蒲公英》教学案例+反思
[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蒲公英》是一则童话故事,全文采纳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与做法,结果她们的命运不同。

从而告诫人们做事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实事求是,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讲了蒲公英的种子成熟了,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第二、三自然段讲了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与做法;第四自然段讲落在不同地方的蒲公英种子的不同命运。

课文寓人一辈子的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突出人物个性,表现不同的价值观取向,强化表达效果,有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人一辈子观、价值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嘱咐”造句。

3、通过学习、理解课文,明白做任何情况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用“嘱咐”造句。

教学难点:
体会寓意: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应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教学准备:
图片、头饰(蒲公英、太阳公公)、生字词卡片
教时安排:
三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寓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情境导入
1、出示生字词,读一读:还认识这些生字朋友不?来叫一叫它们。

2、上节课,我们与那开放在田间、山坡的蒲公英交上了朋友,了解了些有关它们的知识。

秋风吹来,蒲公英的种子要飞到广阔的天地里去了,她们是多么兴奋、多么愉快啊!让我们再次去感受一番。

齐读第一自然段。

3、瞧,小蒲公英种子离开妈妈的怀抱出发了!同学们,您们情愿与它们一块儿作一次旅行不?——那咱们快快随着这
些小降落伞一起飞起来吧!(音乐起,师生简单律动) 小孩们,您们想飞到哪去?学生自由表述。

(教师相机评点)
本文转载
二、精读课文
(一)第二自然段
1、小伞兵们,不急着飞,太阳公公还有几句话要嘱咐您们呢。

(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您的爸爸妈妈嘱咐过您们没有?想想当时的情景,试着把自己当成太阳公公读读这几句话、
2、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中理解太阳公公的话。

(1)学生戴头饰读出太阳公公的话。

相机提问:太阳公公,您如此嘱咐蒲公英种子,对它们可真关怀呀!您再提醒它们
一次,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呢?(板书:沙漠湖泊
泥土)
(2)谁还想像太阳公公那样嘱咐蒲公英种子?
(3)再指名读,教师以评促读。

(二)第三自然段
1、关于太阳公公的话,小降落伞们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请您们到它们中去了解一下吧!
2、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3、引导自主交流,合作学习
同桌交流自己读明白的内容,用喜爱的方式呈现、教师巡视、倾听、
4、集体交流评议。

(1)大部分种子听太阳公公的话(练读“小降落伞大声答道-到泥土中去生长!”)
(2)然而,有两颗小种子却不如此想
出示:“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瞧,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数不清的宝贝。

到那儿去,我准会变成百万富翁。


(教师与学生对话,那您认为哪儿有意思?(沙漠) 指导用肯定的语气,兴奋的感情读二、三两句话。

)
另一颗种子想去哪儿?师生对话、
出示:这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定能给我带来欢乐!
指名读,用“无字词典”来讲讲“波光粼粼”。

指导用得意的语气读。

5、进一步移情导读
(1)太阳公公眼看着这两颗种子将有生命危险,它有多着急呀!这时,它会如何劝告那两颗想落到沙漠里、湖泊里的小种子呢?(学生再以太阳公公的口吻劝它们、)
(2)那两颗种子听得进大伙的劝告不?学生再次读两颗种子的话。

6、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三)第四自然段
1、时间过得真快,第二年春天,情况如何了呢?读第四自然段,再交流。

2、指导对比读出可怜悲惨与幸福快乐不同的感受。

(齐读)
3、让我们想一想,当落到沙漠里与湖泊里的种子在生命垂危时,会想些什么?(学生畅谈)追问:看来您们十分的后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该被表面现象迷惑、假如再给您一次选择的机会,您又会如何做呢?一起去做茁壮成长的蒲公
英吧!
三、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
2、看到如此的结果,您们有什么想法呢?(学生自由谈)
教师小结:是啊,大部分种子听从了长者的正确指导,茁
壮而快乐地成长着;而两颗种子却为自己错误的选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得到了一个教训:不能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
迷惑,不是所有表面闪光的东西都是金子,要全面地了解事物,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

板书设计:
8 蒲公英
沙漠湖泊泥土
金光闪闪银花朵朵黑黝黝
干死淹死茁壮成长
[教学反思]
蒲公英,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明白蒲公英会随风飘荡,四处为家。

课文拟人化的描述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通过朗读结合生活经验,也能明白什么缘故沙漠、湖泊中的蒲公英种子会死去,泥土中的会成活、但对其中的寓意并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另外,课标还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与创造潜能、因此,在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当中,我综合运用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文的朗读中,并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象讲话,从而使学生体会故事寓意。

一、创设情境,走进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与教材、文中人物存在着一定的心理与情感上的差异,假如以“学生角色”这一固定模式参与思维,就特别估计因为“立于文外”而无动于衷。

故,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跟随蒲公英一同旅行的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伞兵”中的一员,想象中想去哪儿就飞哪儿、学生兴致勃勃,想象着自己向往的地方,感受着作为蒲公英的快乐。

随后,我又让学生戴着头饰做太阳公公,亲切嘱咐蒲公英种子(即读好课文第二自
然段),想象如何劝告误入歧途的两颗小蒲公英种子;再作为生命垂危的小蒲公英种子,讲讲当时内心的想法等。

如此,在课堂上实现了学生身份的转变,迎合了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的心理,将学生从文外拉进了文中,使学生更多地触摸
到文中的语言文字,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在多次的角色转换、想象练讲的过程中,学生也已以自己的语言不知不觉地揭示了文章的寓意。

二、教师范读,引领感受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引发情感的共鸣。

教师动之以情地范读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她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能力与对语言文字丰富敏
锐的感受力。

由于年龄的差距,学生在扮太阳公公亲切嘱咐蒲公英种子时,讲话的语气如同在与同辈交流,如此也就谈
不上嘱咐了、因此,我马上参与其中:“老师也想来作回太阳公公,好不?”随后投入地朗读文中太阳公公的话,让学生
感受到作为长辈应有的语气。

课文最后一段,讲述了不同做法的种子的不同命运,有着较强的对比性,学生读得不明显时,我也示范朗读了、小学生大多反应灵敏,模仿力强,课堂上老师为数不多的范读她们会尽心感受,努力模仿。

读好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也就蕴于其间了。

三、形式多样,读而不厌
在教学中,假如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后,又片面追求
“多读”,课堂上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却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而且形式单一,那么学生读书只会流于形式。

看起来“书声琅琅”的课堂,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教学,
更没有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反而挫伤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甚至会养成了“拖腔拉调”“一字一读”唱读、指读等不良的朗读习惯、因此,我在让学生以多读来体会文章寓意的过程中,注意了朗读形式的多样性,有个不读、自由读、同桌交流读,分角色读等等。

另外,在再次让学生读两颗落入沙漠与湖泊的种子的话前,我穿插了如此一个过程: 师:太阳公公眼看着这两颗种子将有生命危险,它有多着急呀!这时,它会如何劝告那两颗想落到沙漠里、湖泊里的小种子呢?
(学生以太阳公公的口吻劝它们。

)
师:那两颗种子听得进大伙的劝告不?
生:听不进。

师:再来读读它们的话、
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两颗小种子的孤注一掷,读好对话。

如此练读,学生有新的感受,就可不能感到枯燥而读得无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在这堂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寓意
的课中,我始终以导拨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驶向彼岸而掌舵,逐层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寓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不知不觉中明白得了一个道理,即课文的寓意、因此讲,这堂课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自然,这堂课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如:最后蒲公英茁壮成长的情景由于电脑操作不熟练没能向学生展示,致使学生少了一份直观感受、再如:板书的设计简洁明了,为学生复述课文作好了铺垫。

但由于考虑不成熟,相应的图片只是出示了一下,未能发挥其作用。

我想,假如能一起贴在黑板上,这堂课的效果会更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