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解毒活血透骨草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解毒活血透骨草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解毒活血透骨草透骨草为大戟科植物地构叶Speranskia tuberculata (Bge. )Baill 或凤仙花科植物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ha L. 的干燥全草。

原植物地构叶又名竹格叉、铁线草,习称珍珠透骨草,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山东、河南及我国北部地区多以此为透骨草;凤仙花又名指甲花,习称凤仙透骨草,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作花卉以供观赏,江苏一带一般以白花凤仙(杆)作透骨草药用。

本品药材性状:珍珠透骨草根长3~6cm灰黄色。

茎圆柱形或微有棱,多分枝,长15~30cm直径0.1~0.4cm,表面灰绿色或淡紫色,密生细柔毛,质轻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外圈有紫色环。

叶互生,灰绿色,多破碎或脱落,完整者叶片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1.5~6cm,宽1~2cm边缘具4~6对缺刻状钝齿。

枝梢有时可见总状花序或果序,花形小,白色;蒴果三棱状扁球形,被柔毛和疣状突起。

气微弱,味淡。

凤仙透骨茎带有部分根及叶,呈干瘪皱缩的长圆柱形,稍弯曲,多分枝,长30~60cm 直径0.3~0.8cm,下端直径可达2cm。

表面红棕色或黄棕色,具纵沟纹,节膨大,可见互生点状棕色的叶痕。

质轻脆,易折断,断面可见白色髓或中空。

气微,味淡、微酸珍珠透骨草味辛、苦,性温。

功能:散风祛湿,解毒止痛,活血,舒筋。

中医临床用于风湿关节痛;外用疮疡肿毒。

凤仙透骨草味辛、苦,性温,有小毒。

功能:祛风活血,消肿,止痛。

中医临床用于风湿关节痛,屈伸不利;外用于疮疡肿毒,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瘰疬。

其它药用部位:(1)急性子:为凤仙花的干燥成熟种子,药材性状呈椭圆形、扁圆形或卵圆形,长2~3mm宽1.5~2.5mm,表面棕褐色或灰褐色,粗糙,有稀疏的白色或浅黄棕色小点,种脐位于狭端,稍突出, 质坚实, 种皮薄, 子叶灰白色, 半透明, 油质,气微,味淡、微苦;本品味微苦、辛,性温,有小毒,归肺、肝经,功能破血,软坚,消积, 中医临床用于癥瘕痞块, 经闭, 噎膈;本品为《中国药典》所收载;(2)凤仙花:为凤仙花开放的花,呈暗红紫色或类白色, 单瓣或重瓣,萼3 枚, 2 枚侧生, 1 枚在下,形大,花瓣状,花瓣5, 上1 瓣(旗瓣)圆形,先端凹入而有小锐尖,两侧2 对花瓣(翼瓣)各在1 侧合生而成2 片;本品味甘,性温,有小毒,功能活血逐瘀, 祛风止痛, 中医临床用于经闭, 跌打损伤, 瘀血肿痛, 风湿性关节炎, 外用解毒,用于痈疖疔疮,蛇咬伤,手癣;(3)凤仙花根:味苦、甘、辛,性平,有小毒,功能活血消肿,中医临床用于风湿筋骨痛, 跌打肿痛,骨哽咽喉。

透骨草《中国药典》没有收载,为常用中药,在一些秘、验方剂中时有出现。

明代以前的本草书籍中未见收载,明以后各种本草专著中的透骨草所指不是一种植物,故其来源极为复杂。

最早载于公无1406 年朱橚的《救荒本草》,从文字描述及附图看,证实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因此日人小泉荣次郎的《和汉药考》认为透骨草为益母草之古籍异名。

1593 年李中立的《本草原始》所载与《救荒本草》中的透骨草完全不同,并有附图。

从其附图来看,与现在大戟科地构叶形态相符合。

1765 年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正误篇)云“凤仙花一名透骨草,以其性利能软坚,故有此名……。

”可见凤仙花也为传统透骨草之一,并指出宜用白花者。

毛莨科铁线透骨草之名出于《医学指南》。

据顾宗京等报道,各地药材为透骨草的原植物有19 科44 种之多,使用地区较为广泛的有16 科22 种。

其中使用最多的有3 种:大戟科植物地构叶、凤仙花科植物凤仙花和紫葳科植物角蒿。

此外,华北及西北等地区常以毛莨科铁线莲属数种植物作透骨草药用。

东北地区常以豆科野豌豆属数种植物作透骨草。

云、贵、川等西南地区以杜鹃花科白珠树属数种植物作透骨草。

个别地区尚有以另外几种植物作透骨草:龙芽草、马鞭草、百蕊、连钱草、徐长卿、接骨木、坡柳、蚤缀等。

各种不同原植物的透骨草与使用地区有一定的相关性。

掌握这一点便可以根据处方来源大致确定该透骨草的品种其它植物药效与透骨草不甚相符,可能是由于各地以“搜风透骨” 治病的药材皆称“透骨草”之名。

透骨草科透骨草(蝇毒草)目前仍在云南、河南、甘肃等省作透骨草药用,其全草具有毒性,不宜内服,外用治疮毒脓肿,与透骨草之搜风透骨作用不相符合。

珍珠透骨草含18-hydroxy (-) -manool、[3 -谷甾醇等。

凤仙透骨草茎含山柰酚-3- 葡萄糖苷、槲皮素-3- 葡萄糖苷、蹄纹天竺素-3- 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 葡萄糖苷、飞燕草素-3- 葡萄苷、山柰酚等。

种子含甾醇a -spinasterol ;花中含2-甲氧基1,4-萘醌、黄酮类化合物、kaempferol 、槲皮素。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 (1)类鸭趾草凤仙花,分布于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全草功效与凤仙透骨草相同;( 2)水金凤,一年生肉质草本,高30~100cm茎粗壮,多水汁,节明显,叶互生,叶柄长2~3cm向上渐短近无柄,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5~10cm宽2~5cm 先端钝,急尖或短渐尖,下部叶基部楔形,上部叶基部近圆形,边缘有疏锯齿,侧脉5~7对,聚伞花序有花2~3朵,花黄色腋生,萼片3,两侧两片较小,下面1 片具色,囊状有细长内弯的距,花瓣5,最上1 片近圆形,较小,两侧2对合生,合成一2裂大瓣,喉部有红色斑点,蒴果条状长圆形,裂片弯曲;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陕西、山东、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全草用于月经不调,痛经,跌打损伤,风湿痛,阴囊湿疹;新疆以此为透骨草;(3)白花凤仙花,分布于四川峨眉山,功效与凤仙透骨草相同;(4)芹叶铁线莲(毛茛科),又名细叶铁线莲,半木质藤本,茎及枝条疏生短柔毛,后变无毛,羽状复叶互生,叶柄长i~2cm叶片长7~14cm羽片3~5对,长1.5~5cm,又3回羽裂,末回裂片倒披针形或披针状条形,宽0.5~2mm聚伞花序腋生,具花1~3朵,黄白色,花梗长2.5~6.5cm,苞片叶状,花萼钟形,萼片4,窄卵形,长约2cm无花瓣,雄蕊多数,长为萼片之半,瘦果倒卵形而扁,长约2mm羽状花柱长约1cm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全草(铁线透骨草)用于筋骨拘挛, 风湿痛,脚肿,无名肿毒;河北称其为透骨草;(5)宽芹叶铁线莲,分布于华北及黑龙江,功效与上种相同;本品在山西称透骨草;(6)灰绿铁线莲,又名苒苒草、透骨草、粉绿铁线莲;攀援灌木,茎叶近无毛。

叶绿色, 1~2回羽状复叶,具细长柄,羽片通常2,具长柄, 3 出,全缘,小叶卵形或椭圆形,长1~4cm有时长线形、披针状线形,很少3裂,圆锥花序腋生,花淡黄色或淡绿色,很少外部带红色,萼片卵状披针形,长1.5~2cm,边缘有密短毛,内面有时有毛,瘦果卵形,扁;分布于西北及内蒙古、山西,全草用于关节痛;外用疮疖,瘙痒症;西北个别地区混作透骨草药用;(7)棉团铁线莲, 茎直立而粗,直径(1 )3~5mm, 表面灰黄至棕色,纵棱(12)13~30个,叶近革质,1~2 回羽状深裂,裂片长椭圆形、披针形或条形,长1.2~7cm,宽0.3~2cm,两面叶脉明显,萼片多为6 枚,棕黄色,外面密被白色绒毛,花蕾时毛密集似棉球,气微,味淡甜;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山东;辽宁以全草作透骨草药用;(8)黄花铁线莲,又名透骨草,干燥药材多捆扎成把,长10~15cm茎细,长圆柱形,直径1~3mm表面黄绿色至灰绿色,有明显的纵纹,节稍膨大,基部老茎黄棕色至红棕色,叶对生,2 回羽状复叶,多破碎,叶柄及叶轴常卷缩,完整的小叶披针形或狭卵形,灰绿色,纸质,全缘或有疏牙齿,茎质脆,易折断,断面灰黄白色,气微,味淡;分布于华北及吉林、辽宁、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全草用于风湿关节痛,痒疹,疥癞;河北、北京、天津作透骨草入药,称“铁线透骨草”;(9)甘青铁线莲,茎表面灰黄色至黄白色,6 个纵棱明显,1 回羽状复叶,中央裂片披针形或狭卵形,长1~3cm宽o.5~1.5cm,边缘有不整齐缺刻状锯齿5~10个;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藏,藤茎用于消化不良,痞块食积,腹泻;青海以此为透骨草;(10)山黧豆(豆科),多年生草本,高30~ioocm茎攀援,常成之字形屈曲,有翅,通常稍分枝,被短柔毛或近无毛,双数羽状复叶,具2~4(5)对小叶,叶片披针形,条形或近长圆形,稀为披针状卵形或椭圆形,长3~6.5cm,基部钝圆,先端钝而具剌尖,全缘, 两面被毛,托叶半箭头形,总状花序腋生,具2~6朵花,蓝紫色至紫堇色,荚果扁条形,种子有毒;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江苏、浙江;东北个别地区混称其为透骨草;(11)欧香豌豆,分布与上种相同;东北作透骨草药用;(12)东北山黧豆,茎直立,上部呈之字形屈曲,有细棱,双数羽状复叶,小叶3~4(5)对,叶轴末端具短剌,最下部的小叶通常3(2)对,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中上部叶的小叶通常3~5对,卵形或长卵形,全缘,顶端具剌尖,基部楔形、广楔形至圆形,叶片膜质至半革质,小叶柄很短至无柄,托叶为狭的半箭头形,总状花序由3~8 个小花组成,紫红色或红紫色;吉林以此为透骨草;(13)紫苜蓿,多年生宿根草本,主根长达2~5m根茎发达,有蔓茎或无,茎高30~100cm直立或匍匐,光滑,多分枝,约在15~25 枝不等,3出复叶,小叶片倒卵状长圆形,长2~2.5cm,仅上部尖端有锯齿,小叶顶端有中肋突出,叶柄长而平滑,托叶大,花梗由叶腋抽出,花有短柄,8~25 朵形成簇状的总状花序,萼种状,有5 齿,花冠紫色,荚果螺旋形,2~3绕不等,稍有毛,黑褐色,不开裂,种子1~8 粒,肾形,黄褐色,很小;全国各地普遍栽培,全草用于腹泻,石淋,夜盲;本品在东北作透骨草药用;(14)花苜蓿,高30~100cm,主根较粗长,茎、枝四棱形,有白色柔毛,叶具3 小叶,中间小叶卵形、狭卵形或倒卵形,长5~12mm宽3~7mm先端圆形或截形,微凹或有小尖头,边缘有锯齿,侧生小叶略小,叶柄长约5mm有白色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长12~20mm有花3~8朵,花小,萼筒钟状,长约4mm萼齿三角形,被白色柔毛,花冠黄色,有紫纹, 荚果扁平,矩圆形,长7~10mm宽约5mm表面有横纹,先端短尖,种子2~4,短形,黄褐色;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全草用于肺热咳嗽,赤痢;(15)山野豌豆,又名透骨草、东北透骨草,干燥全草灰绿色或灰棕色,茎呈四棱形,直径0.15~0.2cm,表面皱缩并附有红色小斑点,质轻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具纤维性,中央有海绵状淡棕色的髓,双数羽状复叶,多卷曲皱缩,棕色或红棕色,主脉与侧脉夹角小于60°,叶轴先端有卷须,残留小花呈蓝色或紫色,偶有荚果,呈棕色或深棕色,长2~3cm内含黑色种子,圆球形, 气微,味淡;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山东、江苏、河南、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风湿关节痛,闪挫伤,无名肿毒,阴囊湿疹;本品在东北以及河南洛阳作透骨草药用,习称东北透骨草,内蒙古、湖北部分地区亦曾用过;(1 6)狭叶山野豌豆,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全草用于风湿痹痛,筋骨酸痛;东北地区作透骨草药用;(17)绢毛山野豌豆,东北作透骨草药用;(18)黑龙江野豌豆,茎黄色或黄绿色,体轻,质脆,易断,断面黄白色,髓部海绵状,淡绿色,叶纸质,上下表面均为绿色或黄绿色,小叶椭圆形,主脉与侧脉夹角大于60°;分布于东北、华北,全草散风祛湿,活血止痛;本品在长白山区作透骨草药用;(19)广布野豌豆,干燥药材茎黄绿色,体极轻,质微韧,不易断,断面黄白色,髓部呈空洞状,约占直径1/2 ,叶膜质,上下表面暗绿色,主脉与侧脉夹角小于60°;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月经不调,血崩,便血,衄血;本品在东北大部分地区作透骨草药用;(20)灰毛广布野豌豆,小叶常较小或较狭而质厚,两面密生灰色长柔毛;在辽宁作透骨草药用;(21)东方野豌豆,分布于东北、华北,全草散风祛湿,活血止痛;本品在长白山区作透骨草药用;(22)假香野豌豆,干燥药材茎黄色或黄绿色,体轻质脆,易断,断面黄白色,髓部海绵状,黄色,叶近革质,上表面为绿色,下表面为灰绿色,主脉与侧脉夹角小于60°;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陕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全草用于风湿,毒疮;本品在东北大部分地区作透骨草药用;(23)北野豌豆,分布于东北,全草散风祛湿,活血止痛;本品在长白山区作透骨草药用;(24)贝加尔野豌豆,分布于东北,功效与上种相同;在长白山区作透骨草药用;(25)细叶野豌豆,多年生草本,高达100cm茎坚实,直立或上升,稍有柔毛,双数羽叶,小叶6~13 对,叶轴未端具分歧的卷须,小叶片坚实,条状披针形、条形或狭披针形,长可达3cm宽通常不超过2.5 (~4)mm花长12~15 (~16)mm瓣爪明显比瓣片狭;新疆阿尔泰地区以其上部嫩茎叶充透骨草药用;(26)歪头菜,多年生草本,高可达im幼枝被淡黄色柔毛,羽状复叶互生,小叶2 枚,大小和形状变化很大,卵形至菱形,长2.5~11cm,宽1~5cm 先端钝而有细尖,基部楔形,边缘粗糙,叶柄短,卷须不发达而变为针状,托叶狭菱形,边缘具稀疏粗齿,总状花序腋生,萼斜钟状,萼齿5,三角形,花冠紫色或紫红色,旗瓣提琴形,长约15mm翼瓣先端钝,下部有耳和爪,长约13mm龙骨瓣曲卵形,有耳及爪,与翼瓣等长,荚果狭矩形,两狭矩形,两侧扁,种子扁圆形,棕褐色;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劳伤,头晕;本品在东北作透骨草药用;(27)文山白珠树(杜鹃花科),分布于云南,文山作透骨草入药;(28)地檀香,又名透骨草,常绿小灌木,高约1.5m,有浓厚的香气,茎淡绿色,枝条粗壮,小枝红色或绿色,树皮常呈片状剥裂,单叶互生,革质,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长4.5~9.5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疏生短锯齿,齿尖有黑色或褐色腺点,下面绿白色,有灰棕色(后呈黑色)的腺点,总状花序腋生或圆锥花序枝顶生,花序梗密被白色短柔毛,小花梗极短,小苞片1 对,卵形,花萼浅盘状,5深裂,花冠壶状或钟状,白绿色,5 齿裂,雄蕊10,蒴果球形,暗蓝色,肉质而似浆果,种子多数,淡黄色,极细小;分布于湖南、四川、云南,根或叶(大透骨消)用于风湿骨痛,冻疮;云南有些地区作透骨草药用;其变种刚毛地檀香,分布于云南,功效与上种同;(29)滇白珠,又名透骨草、透骨消、小透骨草;干燥药材茎长约35cm,多分枝,径3~5mm表面黄棕色,具纵纹,有叶柄残痕,叶多数脱落,有的带有花序或果序,总状,腋生,小花白色,蒴果球形,种子多而小,全株有香气,味甘辛;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全草(透骨香)用于风湿关节痛,水臌,跌打损伤,牙痛,湿疹;云南、贵州及四川西昌地区以此为透骨草;(30)尖基木藜芦,分布于云南、西藏,全草祛风除湿;云南称其为透骨草;(31)樟叶越橘,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西藏,全株(大透骨草)功效同尾叶越橘;(32)大叶樟叶树橘,分布于云南,功效与尾叶越橘相同,个别地区也称大透骨草;(33)尾叶越橘,灌木,高达1m以上,茎直立,分枝,叶互生,革质,卵状椭圆形,长5~9cm宽2.4~4.5cm,先端尾尖,基部浑圆,全缘,羽状侧脉7 对,上弯,叶柄长不及3mm 总状花序排成圆锥状,腋生,有花15~25朵,花冠短钟状,径约6mm绿色而带淡紫色晕,花瓣5 枚,浆果近球形,冠以宿萼,种子不规则三角状,表面淡棕色;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西藏,全株用于风湿关节痛;云南楚雄地区称其为大透骨草,云、贵、川等地以“透骨草”入药;(34)角蒿(紫葳科),又名羊角透骨草、角蒿透骨草,干燥全草茎圆柱形,多分枝,全长10~95cnr)直径2~7mm下部直径可达10mm 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纵向细棱线,质轻脆,断面黄白色,毛刺状,中央有白色的髓,叶互生,深绿色,多已破碎或脱落,茎上部有总状排列的果实,呈羊角状,多数已开裂,内具中隔,种子扁平圆形或矩圆形,周围具白色膜质的翅,气微,味淡;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东、河南、四川,全草用于口疮,齿龈溃烂,耳疮,湿疹,疥癣,阴道滴虫病;本品在东北及河北、山东、内蒙古部分地区作透骨草药用,习称羊角透骨草;(35)蝇毒草(透骨草科),又名透骨草、倒扣草、仙人一把遮、神砂一把抓;多年生草本,高30~80cm茎四棱形,淡紫色,具倒生短毛及紫条纹,节部膨大,单叶对生,卵状长椭圆形,长5~i0cm宽4~7cm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圆锯齿,两面脉上有短毛,叶柄长0.5~3cm,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10~20cm花疏生,有短柄,萼筒状,具5棱,长3~6mm 上唇3 齿呈芒状钩,下唇2 齿较短,花冠筒状,粉红色或白色,长约5mm裂为唇形,上唇2浅裂,下唇3裂,雄蕊4,瘦果包于宿萼内,长8~10mm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江苏、福建、贵州、云南, 全草(老婆子针线)外用于金疮,毒疮,痈肿,疥疮,漆疮,根用于杀蛆、蝇;本品在河南、江西、贵州有作透骨草药用;(36)毒蛆草,又名透骨草,分布于黑龙江、陕西、山东、河北、山西、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全草功能清热利湿,活血消肿;(37)百蕊草(檀香科),多年生半寄生草本,高15~30cm茎部多分枝,枝柔细,有棱条,叶互生,线形而尖,长2~5cm宽约2mm具1脉,花小,腋生,具1 苞片和2 小苞片,花被钟状,绿白色,5 裂,偶4 裂,雄蕊与裂片同数,子房下位,柱头头状,坚果球形,径约2mm花被宿存,网纹显著;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陕西、甘肃、青海、河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全草用于风热咳喘,肺脓疡,乳蛾,乳痈;陕西以往用地构叶,1960年后才混入此种;(38)马鞭草(马鞭草科),又名土荆芥,干燥药材根茎圆柱形,长1~2cm,表面土黄色,周围着生多数的根及须根,茎四棱形,灰绿色或黄绿色,有纵沟,具稀疏的毛,质硬,易折断,断面纤维状,中央有白色的髓,或已成空洞,叶片灰绿色或棕黄色,质脆,多皱缩破碎,具毛,顶端具花穗,可见黄棕色的花瓣,有时已成果穗,果实宿存灰绿色的萼片,萼片脱落后,则见灰黄色的4 个小坚果,气微,味微苦;分布于全国各地,全草功能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安徽滁州及江苏盱眙、邳县称其为透骨草,1960 年发现陕西局部地区用此作透骨草药用;39)牛膝(苋科),全国普遍分布,主产河南,地上部分散瘀血,消痈肿;江苏云台山误称其为透骨草;(40)龙芽草(蔷薇科)全国普遍分布,本品在河南西峡和湖北襄阳作透骨草药用;(41)叶下花(菊科),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外伤出血,风湿关节痛,胃痛;云南红河称其为细透骨草;(42)青蒿,分布于东北、华东、中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四川、贵州、云南;辽宁锦州曾混称其为透骨草;(43)黄花蒿,分布于全国各地,锦州曾混称其为透骨草;(44)蚤缀(石竹科),一或二年生草本,高10~30cm,全体有短柔毛,根具细长主根和细侧根,茎多数,簇生,节间长1~3cm,叶对生,卵形,长4~7mm宽2~3mm 先端尖或锐尖,聚伞花序疏生枝端,苞片和小苞片叶质,卵形,花梗细,长6~8mm萼片5,披针形,长3~4mm有3脉,花瓣5,倒卵形,白色,全缘,雄蕊10,蒴果稍长于花萼, 卵形,成熟裂为6 瓣;全国普遍分布, 全草用于目赤, 咳嗽,齿龈肿痛;本品在甘肃作透骨草药用;(45)石生蝇子草,分布于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河南、湖北、四川,全草清热、通淋、止痛;河北个别地区称其为透骨草;(46)麦斛(兰科),多年生常绿草本,茎丝状匍匐,生丝状须根,假鳞茎卵圆形,似麦粒,顶端生叶1片,叶倒卵状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革质,肥厚,长1~3cm基部狭细,中脉凹陷,从假鳞茎侧抽出具有鳞片状鞘的短梗,梗梢开细小白花,径约4mm外花被3片,内花被广椭圆形;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全草清热化痰,养胃生津;贵州有称其为透骨草;(47)积雪草(伞形科),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台湾以此为透骨草药用,四川内江、绵阳称透骨消;(48)肾叶天胡荽,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东翁源称其为透骨草;(49)黄堇(罂粟科),又名玉门透骨草,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河北、贵州,全草用于热毒痈肿,化脓性中耳炎,顽癣,目赤,腹痛,痢疾,痔疮;(50)徐长卿(萝藦科),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及陕西、四川、贵州、云南;黑龙江、吉林、甘肃、河北、山东、内蒙古、陕西,朝鲜均以其全草作透骨草药用;(51)车桑子(无患子科),又名坡柳,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南部和西南部,全株外用于疮毒,湿疹,瘾疹,皮疹;云南宾川、丽江等地作透骨草入药;(52)活血丹(唇形科),分布于全国各地,陕西、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称其为透骨草;(53)益母草,全国各地普遍分布;云南、安徽、江苏称其为透骨草;(54)兴安单叶芸香(芸香科),佐藤润平报道过去天津育仁堂所售透骨草为此种;(55)九里香,又名千里香,灌木或乔木,高3~8m,秃净或幼嫩部被小柔毛,单数羽状复叶,长8~13cm,小叶互生,3~9 枚,有时退化为1 枚,小叶变异大,由卵形、匙状倒卵形、椭圆形至近菱形,长2~7cm宽i~3cm先端钝或钝渐尖,有时稍稍凹入,基部阔楔尖或楔尖,有时略偏斜,全缘,伞房花序短,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内,通常有花数朵,白色,极芳香,萼极小,5 深裂,花瓣5,分离,覆瓦状排列,雄蕊10,果卵形或球形,肉质,红色;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南、广西、贵州、云南,枝叶、根用于风湿痹痛,腰痛,跌打损伤,子痈,湿疹,疥癣,胃痛,牙痛,破伤风,乙型脑炎,虫、蛇咬伤,局部麻醉;(56)硬根紫草(紫草科),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全草(珍珠透骨草)用于关节痛;新疆石河子称其为透骨草;(57)夜交藤(蓼科),分布于全国各地,新疆石河子混称其为透骨草;(58)接骨草(忍冬科),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全草祛风除湿,活血散瘀;福建有称其为透骨草;(59)接骨木,又名透骨草,落叶灌木或乔木,高4~8m茎多分枝,单数羽状复叶对生,通常具小叶7枚,有时9~11 枚,长卵圆形或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12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偏斜阔楔形,边缘具锯齿,圆锥花序顶生,卵圆形至长椭圆状卵形,直径6~9cm花白色至淡黄色,花萼钟形,裂片5,舌形,花冠合瓣,裂片5,倒卵形,核果浆果状,近球形,黑紫色或红色;分布于东北、华中、中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茎枝用于风湿筋骨痛,腰痛,水肿,风疹,瘾疹,产后血晕,跌打肿痛,骨折,刨伤出血;福建民间作透骨草入药;(60)当药(龙胆科),又名北方獐牙菜,一至二年生草本,高约40cm,茎直立,多分枝,近方形,淡黄色,叶对生,下部叶狭倒卵形至倒披针形,上部叶倒披针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长2~5cm宽3~10mm基部狭楔形,花顶生和腋生,集生成伞房花序式的圆锥花序,萼片5,花冠5 裂,白色,有紫色条纹,蒴果狭卵形;分布于华中至河北,全草用于消化不良,胃脘痛胀,黄疸,目赤,牙痛,口疮;山东一些地区称其为透骨草;(61 )獐牙菜,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河南、山东;山东有称其为透骨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