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B)A. 整体性B. 综合性C. 相关性D. 区域性2、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是:(A )A. 古地理法B. 顺序划分法C. 主导标志法D. 合并法3、贯彻区域共轭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B )A. 部门区划叠置法B. 类型制图法C. 地理相关分析法D. 主导标志法4、下面四种动物:①兔子;②鱼;③恐龙;④章鱼。
按照动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B)A. ①②③④B. ④②③①C. ②①③④D. ①③②④5、原始大气中没有:(D)A. H2OB. CO2C. N2D. O3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A. 《汉书•地理志》B. 《管子•地员篇》C. 《梦溪笔谈》D. 《禹贡》二、多项选择题7、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A. 地貌B. 气候C. 水文D. 生物8、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ABCD)A. 火山B. 地震C. 热水活动D. 构造运动9、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BCD)A. 景观圈B. 自然综合体C. 自然地理环境D. 地球表层10、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BD)A. 古地理法B. 顺序划分法C. 地理相关分析法D. 合并法11、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A. 部门区划叠置法B. 类型制图法C. 地理相关分析法D. 主导标志法12、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B)A. 带段性B. 省性C. 干湿度地带性D. 热力分带性13、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A. 地貌B. 气候C. 水文D. 生物14、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物理风化阶段;②富钙阶段;③富硅铝阶段;④富铝阶段。
下列顺序正确的是:(A)A. ①②③④B. ①③②④C. ①②④③D. ①④③②1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ABCD)A. 综合性B. 整体性C. 地域性D. 相关性1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C)A. 《汉书地理志》B. 《管子地员篇》C. 《禹贡》D. 《梦溪笔谈》17、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A. 火山B. 地震C. 热水活动D. 构造运动1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BC)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B.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C.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D. 工业化、人地协调19、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CD)A. 地理相关分析法B. 古地理法C. 顺序划分法D. 合并法20、下列分异规律属小尺度的分异是:A. 地方性B. 干湿度地带性C. 省性D. 垂直地带性21、下面关于水圈发展方向,正确的是:(BCD)A. 海水性质基本没变B. 海水性质由酸性到弱碱性C. 海水的含盐度逐渐增大D. 水圈中水体总量逐渐增大22、下面四类植物:①苔藓植物;②蕨类植物;③裸子植物;④被子植物。
按照植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B)A. ①②④③B. ①②③④C. ①③②④D. ②①③④23、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有:(ABCD)A.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分不开的B. 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C. 能量流动是单向进行的D. 生物能量储存在生物物质中24、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BCD)A. H2O、O2B. CO,CO2C. CO2、N2D. NH3、CH425、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BCD)A. 地球表层B. 景观圈C. 自然综合体D. 自然地理环境2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地分类和分等著作:(B)A. 《汉书地理志》B. 《管子地员篇》C. 《地学通论》D. 《宇宙》27、下列能源中,属于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是: (C)A. 水能B. 风能C. 煤炭D. 地热2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AB)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B. 工业化、人地协调C.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D.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29、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定量方法有:(ABCD)A. 参数法B. 回归分析法C. 层次分析法D. 聚类分析法30、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解释,正确的是:(ABC)A.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分不开的B.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单向进行的C. 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D. 生物能量储存在生物物质中31、原始大气中没有:(BD)A. H2OB. O2C. CH4D. O3三、解释题32、单列系统: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同时作用于地表自然界,区划单位应是同时反映出这两种分异因素的共同作用的完全综合体,这就是单列系统。
33、土地适宜性: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类型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度。
34、地域分异: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
35、旋回性节律:是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
36、带段性:是指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或经度地带性单位内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具有不同的规模。
37、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38、土地分级:是指地表一定区域内,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或合并,即根据综合自然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地域的完整统一性,逐级划分出一些不同级别的土地地段,或合并为更高一级的土地单位,建立不同等级规模的土地分级系统。
39、省性:是指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或纬度地带性单位内的经度地带性分异。
40、自然综合体:地表的一切自然组成成分(地形和地表岩石、气候、水、土壤、有机体群聚等)都是密切地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并且作为统一复杂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断的发展着。
4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42、双列系统:分别按照地域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所拟定的两种并列的等级系统。
43、综合自然区划:据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这种方法叫综合自然区划。
44、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
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45、地方性:是局部地貌、小气候、岩性、土质、地表水和潜水的排水条件等因素的差别造成的分异现象,是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也是最低级的地域分异。
46、土地分等:即土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生产性能进行评定的过程。
四、填空题47、根据地洼学说,地壳构造的演化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
(地槽区;地台区;地洼区)48、按照空间范围和规模的大小,大气环流可分为:、、。
(行星风系;季风环流;局地环流)49、水分循环通常由、、和四个环节组成。
(凝结降水;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地表径流)50、《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一书把中国境内划分为三个大区:、、。
(东部季风大区;西北干旱大区;青藏高寒大区)51、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叫,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叫。
(省性;带段性)52、地域分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与。
(太阳能;地球内能)53、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可概括为三类型:、、。
(周期性节律;旋回性节律;阶段性节律)54、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是:、、。
(相;限区;地方)55、太阳能在无机界中的转化途径是,转化形式是;太阳能在有机界中的转化途径是,转化形式是。
(大气—地面—大气;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表增温(长波辐射)—大气增温;植物—动物—微生物;光能—化学能—热能)56、地质循环的全过程实际蕴含着太阳能与地球内能的一系列转化及其相应的四种作用过程,即、、、。
(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57、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的方式可归纳为四种类型,即:、、、。
(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58、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组成是:、、和。
(大气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59、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是、、。
(相;限区;地方)60、综合自然区划双列系统中地带性区划单位分别是:、、、。
(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61、太阳能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效应是,地球内能的作用效应是。
(夷平化;崎岖化)62、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海陆间的热量交换。
(大气环流;大洋洋流;季风)63、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主要包括、以及等,其中以为最重要,它们共同支配着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物质运动。
(太阳能;地球内能;潮汐能;太阳能)64、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根源是和的相互作用。
(太阳能;地球内能)65、按照空间范围和规模的大小,大气环流可分为:、、。
(行星风系;季风环流;局地环流)66、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海陆间热量交换:。
(大气环流;大洋洋流;季风)67、地质循环的全过程实际蕴含着太阳能与地球内能的一系列转化及其相应的四种作用过程,即、、、。
(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68、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能量来源是:和,太阳能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效应是。
(太阳能;地球内能;夷平化)69、太阳能在有机界中的转化途径是:、、。
(植物;动物;微生物)70、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生物、土壤和岩石六大要素。
(气候;地貌;水文)五、问答题71、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有何异同?答案:①概念: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的地域分异,是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4分)垂直地带性—随地势高度的变化,沿垂直方向呈水平环带状的地域分异,受水平地带性影响,又不同于水平地带性。
(4分)②相似性:a.带谱相似,但方向不同;b.成因相同。
(2分)③差异性:a.自然带的宽度不同;b.湿度变化不同;c.光照不同;d.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不同。
(2.5分)72、简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答案:(1)区别: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消耗的能量很多,因此生态系统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获取能量(太阳能),只有这样,生态系统的能量才能维持下去。
而物质循环,则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地进行,可以重复地利用。
(6分)(2)联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的。
能量的固定、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相反,物质的合成和分解,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储藏与释放。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由此可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承,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