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术语翻译的国际标准与文化传承

中医术语翻译的国际标准与文化传承

中医术语翻译的国际标准与文化传承近期,千华翻译公司翻译了一批中医文献,现将我们搜集的部分有用的资料共享如下:2007年1O月,世界卫生组织(WH0)西太区颁布了《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Terminologies 011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Region)。

这一标准的颁布,使得中医术语翻译的规范化进程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同时,这一标准也将有助于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因此被业内人士称为“传统医学发展的里程碑”。

然而,从学科自身发展角度而言,这一新的国际术语标准并非一成不变,WHO有关官员表示在今后实践中将对此标准不断修改与完善,使术语的翻译能更准确地将中医文化体现出来。

现从经络部分就中医术语的翻译和文化传承进行粗浅探索。

1 WH0西太区颁布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经络部分的翻译和文化传承1.1 十二经脉的翻译与文化传承:十二经脉是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而命名的。

WH0西太区颁布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中,将十二经脉的翻译如下:手太阴肺经:lung meridian(LU);手阳明大肠经:large intestinemeridian(LI);足阳明胃经:stomachmeridian(ST);足太阴脾经:spleenmeridian(SP);手少阴心经:heartmeridian(HT);手太阳小肠经:small intestine meridian(SI);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meridian(BL);足少阴。

肾经:kidlleymeridian(KI);手厥阴心包经:pericardium meridian(PC);手少阳三焦经:triple energizer meridian(TE);足少阳胆经:gallbladder meridian(GB);足厥阴肝经:liver meridian(LR)。

从上述翻译中可以看到,WH0西太区在翻译这些术语时,主要是由“脏腑名称”+“经脉名”构成。

这种方法简便、方便交流,但这样翻译明显有遗漏。

如“lung meridian(LU)”的翻译中,看不到“手太阴”的翻译。

《灵枢·经脉》中对十二经脉的命名采用“脏/腑+手/足+阴/阳+脉”的形式命名。

该命名形式,主要是在继承和保留“手/足+阴/阳+脉”格式的基础上,将脏腑名置于手足阴阳之前,增加了脏腑的元素,体现了经脉理论和脏腑理论的融合。

所以,我们看到每一经脉的名称均依据分布于手足内外、所属脏器的名称和阴阳属性命名。

为了准确、毫无遗漏的传递这些术语信息,笔者建议应以“脏或腑+经脉名称+of+手或者足+阴阳”的格式翻译,具体如下:手太阴肺经:lung meridian ofhand.taiyin(LU);手阳明大肠经: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hand.yangming(LI):足阳明胃经:stomach meridian offoot.yangming(ST);足太阴脾经: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SP);手少阴心经:heartmeridian ofhand.shaoyin(HT):手太阳小肠经:small intestinemeridian ofhand.taiyang(SI);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 meridianof foot.taiyang(BL):足少阴肾经:kidney meridian offoot.shaoyin(KI);手厥阴心包经:pericardium meridian ofhand-jueyin(PC);手少阳三焦经:sanjiao meridian ofhand.shaoyang(SJ);足少阳胆经:gallbladder meridian offood—shaoyang(GB):足厥阴肝经:livermeridian offood-jueyin(LR)。

采用这样的格式英译十二经脉名,能够完整体现中医对十二经脉命名的全部信息。

另外,三焦的英译也与中医理论和传统文化不合。

WHO西太区在《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将“手少阳三焦经”译为“triple energizer meridian(TE)’这里涉及一个很具有中医文化特色的术语“三焦”的翻译。

三焦是一个特殊的“腑”,既是对人体胸腹部位及其所藏脏腑器官目的划分,又是对人体某些功能系统的概括。

三焦分上、中、下三焦,主要有调和诸气、疏通水道、布散水谷精微的作用。

triple表示“三”;energizer是由动词energize变来,表示“释放能量”。

按照字面意思,将“三焦”简单的理解为“三个产生能量地方”。

“三焦”为中医理论所独有,无论其概念、部位、功能,都有鲜明的中医特色。

如果充分考虑其中的文化因素的话,将“三焦”翻译成“triple energizer”并不合适,最恰当的处理应采取音译“saojia0”。

如果将“三焦”翻译成“tripleenergizer”,那么这个术语中的文化意蕴及内涵就无法体现,所以建议将“手少阳三焦经”译成“sanjiao meridian ofhand—shaoyang(SJ)”。

1.2奇经八脉的翻译与文化传承: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

《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中,将奇经八脉译为:督脉:90vernorvessel(GV);任脉:conceptionvessel(CV);冲脉:thoroughfarevessel:带脉:belt vessel:阴跷脉:yin heel vessel;阳跷脉:yang heel vessel;阴维脉:yin li政vessel;阳维脉:yang linkvessel。

这里所有的“脉”均被译成“vessel”。

根据英汉大词典的解释,“vessel”是“血管”的意思。

按照中医理论,中1嚣学中奇经八脉中的“脉”并非西医“血管”的概念。

李照溷先生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

一书中,gl用著名针灸学家李鼎教授对经脉的解释:脉的本意为血管。

而“经”和“络”的概念出现的较晚,是对“脉”的进一步分析,并按照“脉”的大小、深浅差异分别称作“经脉”、“络脉”、“孙脉”。

之后,“经脉”、“络脉”又简称经络,并按照气血虚实和阴阳部位将其分为“虚经”、“盛经”、“阴经”、“阳经一等,这些名词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分析各种气血运行通路,而最为具体而直观的通路就是血管,也就是“脉”。

但是古人由此而扩展出许多概念,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脉”的应有范围。

经络系统中奇经八脉的“脉”实际指“经”。

据此认为,上述奇经八脉中的“脉”应译为“meridian或channel”更妥,作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与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十二经脉”在名称格式上保持一致。

此外,督脉、任脉、冲脉的英译亦值得商榷。

督脉被译为“90vemorvessel(Gv)”。

“governor”的意思为“统治者、管理者、总督”,那么许多外国学员在理解“90vernor vessel(Gv)”时,就会认为督脉领导其他七脉。

实际上,督脉的作用为统帅、督促全身阳经脉气,所以译作“90vernor vessel(Gv)”会以偏概全。

据此,建议采用音译“Du Meridian”较好。

任脉总揽、总任全身阴经脉气,并有“主胞胎”功能,所经过的关元穴,又称“丹田”,为男子储藏精气、女子维系胞宫之所,又为‘‘生气之原”0但“conception”的意思为“妊娠、概念、构思”,显然,该标准英译所取的仅是“妊娠”的意思。

任脉虽与女性生育有关,但任脉总揽、总任全身阴经脉气的功能无法通过“conception”体现。

所以笔者认为音译成"Ren Meridian”更合适。

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联系人体之先、后天,并与经、带、胎、产、乳关系密切。

“thoroughfare”的意思为“大路、通道”,如果按“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来理解的话,可译成“thoroughfaremeridian”,但冲脉还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之称,所以笔者认为采取音译成“ChongMeridian”更能将冲脉所蕴含的文化体现出来。

1.3十二经脉附属部分的翻译与文化传承: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为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中,将其译成“twelve meridian divergences、twelvemeridian sinews、twelve cutaneous regions”。

这里能看出是字对字的翻译。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行而出、深入体腔的分支,又称为“别行的正经”。

鉴于此,笔者认为将“十二经别”译为“branches of the twelve meridians”更恰当。

“divergence”为“散开、分散、辐散”的意思,而“branch”意为“树枝、分支”,这样更能形象地表示“别行的正经”、体现“别行”的文化含义。

1.4络脉的翻译与文化传承:络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

《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中译为“fifteen collateral vessels、tertiary collateral vessel、superficial collateral vessel”。

孙络指络脉系统中最细小的络脉,而“tertiary”的意思是“第三级”,与“最小”在意思上有一定差异,所以译为“minute collaterals”较好,能将“孙络”中的“孙”所含的文化体现出来可少的工作。

然而,中医翻译非常困难,因为中医为中国特有并与中国文化密切相连。

这就要求翻译者努力对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的中医术语进行恰当合理的文化传译,准确“输出”中医信息。

为此,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2.1音译,保持中医术语特有的民族特色:中医学理论形成于中国古代,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是不同于西医的医学体系。

我们不能因为西医是现在的主流医学,就尽量向西医靠拢,用西医术语替代中医术语概念。

如果一味用西医术语来表达中医术语概念,就会抹煞中医术语的民族性、独立性。

所以对于抽象而意义广泛的中医术语,采用直译或意译不能完全表达意思和文化时,可用音译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

例如,上文中阐述的‘‘三焦”、“任脉”的翻译,这些术语本身蕴藏着丰富的中医文化,西医中没有对应的词,不妨采取译音的方法,翻译成“Saojia0、Ren Meridian”。

又如“阴、阳、气”等中医术语的翻译,都可以采用音译,不仅保存中医固有的特色,有利于表达和交流,也有利于中医术语翻译的规范和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