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地名总体规划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东阳市地名命名、更名和管理工作,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东阳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适用于东阳市行政区域内,作为编制地名分区规划、开展地名管理的依据。
凡在本规划区域内,各类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和人文地理实体名称,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广场、绿地、公园、居住区、专业市场以及标志性建筑物、构筑物、风景名胜、古迹、纪念地等名称的命名,都应执行本规划。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1.以城市规划为基础,体现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精神和要求,反映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
2.以构筑科学的地名网络为目标,体现东阳特色,增强地名整体性。
3.从尊重历史出发,在地名更名或调整时,既要适应社会和城市发展的要求,又要顾及各方利益和市民的生活方便,把握地名的稳定性。
第四条规划范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本次地名规划的范围为东阳市行政区域,重点是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
第五条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近期(2008--2012年):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市、街道、镇各级健全的地名管理工作机制;所有地名的产生,完全纳入依法申报、审批的轨道,地名工作全面进入按规划要求的有序管理之中。
中期(2013--2016年):完成所有符合调整条件的地名的调整工作;对以地名派生的居住区、市场、企事业单位、店铺等名称进行全面的清理,纠正不规范的派生名称;所有地名标志、各种图件中的地名(包括地名的专名和通名)拼写做到国家(国际)标准化,即单一罗马化等。
远期(2017--2020年):各类地名全面实现层次化、系列化,形成地名区块结构布局有序、地名特点清晰、文化内涵丰富、与东阳城市性质相适应的地名网络。
第六条规划目标1.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市、区、镇(乡、街道)各级地名管理工作机制;所有地名的产生,完全纳入依法申报、审批的轨道,地名工作全面进入按规划要求的有序管理之中。
2.完成所有符合调整条件的地名调整工作;纠正不规范的派生名称;建立地名标志的长效管理机制,地名标志拼写做到国家(国际)标准化。
3.各类地名全面实现层次化、系列化,形成地名区块结构布局有序、地名特点清晰、文化内涵丰富、与东阳城市性质相适应的地名网络。
第七条规划任务1.确定市区地名命名原则。
2.规范市区各类地名的通名层次,以及相应的字词。
3.划分地名系列化命名的区块框架及命名采词的导向。
4.规定地名系列化、条理化原则。
5.规定对地名现状进行审慎调整、优化的原则和方法。
6.制定城市主干道路名称方案。
7.对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提出原则性意见。
第八条规划对象除行政区划外的人文地理实体名称,未标准化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第九条规划原则1.与城市规划同步,随着城市规划的调整而调整。
2.历史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注重地名可持续发展的潜质,提高地名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
3.反映东阳的自然与人文特点,词义贴切,体现明显的指位功能。
4.在规划期内各种地名命名采词,均须遵循本规划拟定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以保持连贯性和体现强制性原则。
第十条规划体系由地名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两个阶段,组成地名规划的完整体系。
各规划阶段的主要职责:1.总体规划阶段确定地名命名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研究、拟定城市地名网络的总体框架结构;划分地名系列区块、规定地名的层次、等级及相应的通名;确定主干道名称及其它全市性主要地名命名的原则和方案;确定地名调整基本原则等。
2.分区规划阶段按总体规划的原则和客观实际需要,对划定的各区块系列地名加以细化和深化。
第十一条规划依据1.《地名管理条例》(国务院颁布,1986年1月23日起施行)。
2.《关于我同外国结为友好的城市不以对方地名、人名命名街道或建筑物的通知》 (国办发〔1987〕26号)。
3.《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民政部颁发,1996年6月18日施行)。
4.《关于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全国地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4年6月8日)。
5.《关于加强城镇建筑物名称管理的通知》(民政部1999年10月21日)。
6.民政部、建设部《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工作的通知》(民发〔2005〕65号)。
7.《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1994年12月30日施行)。
8.《关于规范城镇建筑物(群)命名标准的通知》(浙江省地名办1999年6月)。
9.《浙江省城市地名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浙江省民政厅2006年4月)。
10.《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2006年1月16日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
11.《东阳市地名管理实施细则》(1993年)。
12.《关于开展全市农村地名标志设置工作的实施意见》(东阳市民政局,2006年)。
13.《关于加强城区道路和住宅区名称命名规范的意见》(东阳市民政局,2007年)。
14.其它相关政策文件。
第二章地名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划分地名系列区块和采词的基本原则第十二条地名系列区块划分的依据1.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总体结构及其功能定位,是地名空间布局的主要依据。
2.地名系列自身发展的规律性,是地名空间布局的着眼点。
3.原有地名基础,是确定地名空间布局的重要基础。
4.现行政区境界及主干道路、河渠的分布状况,是选择划分系列区块边界的重要因素。
5.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影响地名系列区块划分和命名采词选择的内在要素。
第十三条地名系列化采词需把握的重点1.老城区以加强新旧地名的协调和提升地名网络的条理性为重点。
2.新城区以全面层次化、系列化为目标。
3.镇、乡和村以提高地名的文化品位、反映本地特点、消除重名为主。
第十四条执行区块划分和采词导向的基本要求1.必须辅之以详细、具体的地名分区规划。
2.必须遵守总体规划确定的总的采词导向或主题要求。
3.避免雷同。
虽然规定了地名系列区块划分的框架和地名采词的基本导向,但对某些功能相近、相同的区域,仍要注意避免各区块间的地名系列用词可能雷同的情况发生。
4.逐步淘汰、调整各区块中现存的不符合城市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地名。
第二节地名系列区块框架第十五条为与《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东阳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东阳市城市总体布局形态等相适应,东阳市地名系列区块分为中心城区、副城区、郊区。
1.中心城区,指东阳市区,共由四个城市分区组成。
其中主城区由老城区和江北区组成,城西区和城东区各自形成一个城市分区。
2.副城区,指市域中心镇横店镇、巍山镇。
3.郊区,指除“中心城区、副城区”以外的镇、乡。
第三节中心城区地名规划导引第十六条中心城区地名采词导向1.反映东阳建置历史。
2.反映东阳市名雅义。
3.反映东阳是著名的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教育之乡、恐龙之乡及我国重要的影视基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浙中地区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等特色。
4.反映东阳书院文化。
5.反映东阳文化名人。
6.反映东阳城区秀丽山水景观。
7.反映东阳木雕古建筑成就,可用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点的著名木雕古建筑的堂名、雅称,来命名城区或木雕古建筑所在地的道路名称等。
8.中心城区地处东阳江两岸,大盘山脉与会稽山脉之间,风景优美,地名命名可从历代歌咏东阳山水的名诗佳句中采词。
9.慎重选择东阳著名企业名称、商标名称等作为道路名称,以反映当代经济特色。
第十七条老城区该区块即东阳老城区域。
老城区原地名网络已经相当完备,基本以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地名为主要特点。
该区块地名命名:1.该区块范围内的新生地名或调整地名,应延续原有的古城地名特色,可选取与古城门、古坊巷、古建筑、古遗址、重点文保单位等相关的语词作为地名采词的词源,适当保留、沿用老地段名和消失的老地名。
2.反映双岘峰景区秀丽风光。
3.反映东阳书院文化。
4.反映东阳古建筑成就。
此外,卢宅旧有“卢宅十景”,这也是该区块地名采词的资源。
第十八条江北区该区块即东阳新城区域。
该区块地名命名:1.反映东阳建置历史。
2.该区块地处东阳江与会稽山脉之间,风景优美,地名命名可从古代名人歌咏东阳的名诗佳句中采词。
3.慎重选择东阳著名企业名称、商标名称等作为道路名称,以反映当代经济特色。
4.从当地的自然景观地名资源中采词命名。
5.从当地的人文景观地名资源中采词命名。
第十九条城西新区该区块位于八华路以西,东阳江南岸,义乌市以东。
该区块地名命名:1.反映西甑山风景区秀丽景观。
也可从古代名人歌咏西甑山的名诗佳句中采词。
2.从当地的历史名称地名资源中采词命名。
3.从当地人文景观地名资源中采词命名。
4.慎重选择东阳知名企业名称、商标名称等作为道路名称。
第二十条城东新区该区块位于迎宾大道以东,东阳江两岸。
该区块地名命名:1.反映东阳文化名人。
2.反映东阳市名雅义。
3.反映东阳是著名的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恐龙之乡等特色。
4.反映三都胜景、落鹤山、社姆山景区秀丽景观。
5.从当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名资源中采词命名。
6.从当地的历史名称地名资源中采词命名。
第四节副城区地名规划导引第二十一条副城区地名命名原则:1.在副城区内的道路基本上称“街”、“路”、“巷”、“弄”等,严格控制以“大道”作通名。
副城区应遵守与中心城区相一致的通名等级划分、使用规定。
2.逐步消除重名现象。
对副城区中、副城区与副城区之间、副城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重名现象,须在建设发展中有计划的逐步调整消除,并避免产生新的重名。
3.淘汰不适宜的地名。
对副城区中原来存在的过分土俗的地名等,如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可逐步予以调整、淘汰。
4.新的地名命名要求体现地域特点,提高文化内涵和品位。
应反映当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特色等。
5.可从当地有较高知名度的山峰、溪塘、瀑布等自然景观名称,书院、义塾、寺观、庙宇、祠堂、塔亭、楼厅、牌坊、园苑名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人造水库等人文景观名称,历史名人的字号、文集名称及诗词文联中的佳辞妙句,镇、乡、村的历史名称、雅称、别称、始祖迁建时的年号及古代的“八景”、“十景”名称等地名资源中采词命名道路等。
6.慎重选择当地的知名企业名称、商标名称作道路名称等。
第二十二条横店镇该区块地名命名:1.反映影视基地特色。
2.反映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经济、文化特色。
3.从当地的历史名称地名资源中采词命名。
4.慎重选择当地的知名企业名称、商标名称作道路名称等。
第二十三条巍山镇该区块地名命名:1.从当地的古建筑等人文景观地名资源中采词命名。
2.从当地的历史名称地名资源中采词命名。
3.从当地的自然景观地名资源中采词命名。
4.慎重选择当地的知名企业名称、商标名称作道路名称等。
第五节郊区地名规划导引第二十四条郊区地名采词原则1.要从其地域的发展角度,加强与地名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一致性。
2.地名通名规定为路(街)、巷(弄)两级,可从实际出发选择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