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中国器乐

最新中国器乐



東人稱笛子為橫簫、嗩吶為直笛)。

這樣的樂器組合稱之「五架頭」, 俗稱「硬 嘢」,因這樣的組合所演

奏出來的音色高亢硬朗。

現代廣東音樂所用的的五架頭組
合是高胡、揚琴、秦琴、椰胡、洞
簫或笛。亦可加入、琵琶、三弦、
板等,總的是以高胡作為領奏樂器。
廣東音樂《 雙聲恨》 是廣東音樂 較早期的傳統樂曲。樂曲以民間傳
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可視為現代

民族管弦樂隊作品的開始源頭。接 著的二、三十年代,民族合奏曲有

很多新編和新創的曲目,如《春江

花月夜》、《金蛇狂舞》等,全新 的創作亦有任光、黃貽鈞等人創作

的《彩雲追月》、《花好月圓》等。
樂 這些作品都被當時的上海百代唱片 公司收錄,進一步得到普及,並確 立了「國樂」這個新樂種。
至於全新創作的樂曲有單樂章的合
奏曲或樂隊小品,如劉明源的《喜
洋洋》、馬聖龍、顧冠仁的《東海

漁歌》、李民雄的《龍騰虎躍》, 這些作品風格一般擅於色彩性的描

寫,滿有歡樂節慶的氣氛。 另外,

大型多樂章作品方面,有顧冠仁的 琵琶協奏曲《花木蘭》、劉文金的

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等 。
樂 至於應用二十世前衛作曲法的作品 中,較為觸目和具影響力的有林樂 培的《秋決》、《昆蟲世界》等。

留有空間讓演奏者去發揮,去創造

了。傳統音樂中的節奏亦成為「活」 的因素了。


以下並列工尺譜和簡譜作對照:
工尺譜字 :合士乙 上 尺工凡六五

簡譜
5 67 1 2 3456
...
廣東音樂所用的樂器有很多種類,
早期樂器組合與粵劇樂隊一樣,使
用二弦(發音高亢明亮)、提琴(竹製
琴筒)、三弦、月琴、橫簫(當時廣

元素包括旋律、力度、氣氛、音色
與及對比性的樂段等 。
袁靜芳 (2001):《民族器樂》,北京,人 民音樂出版社。
楊蔭瀏(1997):《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台北,大鴻圖書。

葉棟 (1983):《民族器樂的體裁與形式》,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李民雄 (1999) :《民族器樂概論》,上海,

院。 Jones, Stephen (1998). Folk Music of China.
Oxford: Clarendon Press.
Thrasher, A.R. (2000).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流行起來。
廣東音樂,傳統用工尺譜,現在多 用簡譜。


工尺譜記譜法由宋代的俗字譜衍生 發展而來,屬音高譜。中國音樂史

上沿用過多種的記譜法,當中以工 尺譜的應用最為廣泛,應用於民間

音樂的戲曲、曲藝和器樂中。


工尺譜(和其他很多中國的記譜法
如古琴的減字譜一樣)記譜特色是

只記音高,樂音的時值則沒有定值, 但會有板眼的標示。不記時值,是
黃金時期。除了演奏傳統曲牌外,還有
很多名家編作新曲 ,可謂人才輩出,
計有嚴老烈、何柳堂、丘學儔、易劍泉、

何大傻、呂文成、何與年等。

他們當年活躍並穿梭於省港兩地,創作

編寫多首名曲如《旱天雷》、《賽龍奪

錦》、《娛樂升平》、《鳥投林》、 《花間蝶》、《平湖秋月》、《午夜遙
聞鐵馬聲》等,令廣東音樂迅速興起和

說牛郎織女的故事為題材。屬乙反 調式,但有明顯的轉線(轉調式) 。


樂曲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用 「乙反線」,旋律較哀怨,第二部

分是轉為正線(合尺線),情緒變得

明朗,第三部分,又回到「乙反線」 速度加快,情緒較激憤,最後用流

水板結束。
民族管弦樂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上海大同樂會根
據琵琶曲《夕陽簫鼓》改編的民樂
「廣東音樂」原稱 「過場音樂」、 「過場譜子」、「廣東小曲」等。
主要流傳於珠江三角洲、港、澳地
區及東南亞之華人社會。


「廣東音樂」形成於清末民初。早 期是廣東粵劇的過場音樂,襯托劇

中表演的小曲、小調。因此,「廣

東音樂」與粵劇的關係非常密切, 無論在演奏風格,樂器等方面都很
多相似的地方。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是廣東音樂的
中国器乐
江南絲竹
如前所說,《中花六板》是民間器 樂曲牌《老六板》通過放慢加花變 化而成,因此在板數、音樂結構、
骨幹音等方面,基本上與母曲相同。


一板三眼的《中花六板》形成了起

伏跌宕的旋律線,在演奏時各自樂 器之間的即興加花所產生了支聲複

調織體, 使樂曲變得延綿流暢又儒
雅。
廣東音樂
二十世紀五十年開始,民族管弦樂
迅速發展,編制逐漸擴大,並以吹、
彈、拉、打四大樂器為其定制,每

類樂器普遍分為個高、中、低三部。

建國後,有大量的改編作品,一類

改編自傳統樂曲如《將軍令》、

《月兒高》、《三六》等。 另外一 類是改編自原曲為西洋樂器的作品

如《瑤族舞曲》、《梁祝小提琴協
奏曲》等。
吳俊凱編著 (2001):《學習潮州弦詩樂》
(CD-ROM),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梁志鏘 (2000):《中國音樂寶典︰胡琴篇》
(CD-ROM),香港,香港教育署,

香港教育學院藝術系及香港中樂團。

香港教育學院藝術系 (1999) :《中國音樂 樂器篇》(CD-ROM),香港,香港教育學
《瑤族舞曲》原為作曲家茅沅、劉
鐵山創作的(西洋)管弦樂曲,後經

彭修文改編為民族管弦樂合奏曲。

樂曲用複三段體結構。首尾兩段相 同,是緩慢的行板二拍子音樂,中

段轉調及轉拍子(三拍子)。

和其他大多數的民族管弦樂一樣

《瑤族舞曲》用的樂律是以十二平 均律作為基礎。樂曲用了西洋音樂

慣用的手法,例如佔大幅度的漸強 漸弱、有明顯高潮、對比性的音樂
上海音樂出版社。

劉靖之(1998):《中國新音樂史論》

(上)、(下),台北,音樂時代。 蔡仲德 (1995):《中國音樂美學史》,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胡登跳 (1997):《民族管弦樂法》,上海, 上海音樂出版社。
陳明志 (2004) :《中樂因您更動聽 : 民族 管弦樂導賞》( 上、下冊 ) , 香港 : 三聯 書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