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铜精矿短重问题不可小觑
进口铜精矿短重问题
不可小觑
?
□ 顾金泉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铜资源消费快速增长。
尤其在我国,进入21世纪后铜资源消费量平均每年增长16%。
作为冶炼铜的主要原材料,铜精矿的进口量及价格也逐年递增。
以南通口岸为例,2005年进口量为95.3万吨,均价为每吨7304元人民币,2006年进口91.2万吨,均价猛增至每吨13000元人民币a,2007年进口102.4万吨,每吨均价达到15000元左右。
从多年南通检验检疫局检验鉴定情况来看,进口铜精矿短重现象频繁发生,并有逐渐上升趋势。
2007年,南通口岸来自秘鲁、智利、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的进口铜精矿共110批、货量102.4万吨,检验鉴定发现存在短重22批次,累计短重3856.13吨,分别比上年上升37.5%和42.5%。
这22例短重批次中,有17批来自南美,占不合格批次的77.3%。
凭借该局出具的检验鉴定证书,可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4200多万人民币。
2007年5月6日,承运金隆铜业有限公司进口的铜精矿由“GOA”轮运抵南通港。
进口铜精矿是我国《商检法》指定的法定检验品种。
南通检验检疫局对南通某代理公司申请报检的该轮运载的进口铜精矿进行检验鉴定做出了预先安排。
铜精矿作为南通口岸的传统商品通过南通中转已有20多年历史,而进口的铜精矿都是采用江中过驳再运往上游冶炼厂。
6日上午南通检验检疫局鉴定人员赶到南通港码头,乘坐交通艇经过近1小时的颠簸到
达“GOA”轮停泊的江心作业锚地对该轮进行前水尺鉴定。
在外轮大副的陪同下,两位鉴定人员与该批货物国外发货人委托的鉴定人员一道,先乘交通艇围绕大轮,仔细察看了船舶六面吃水,随后沿着大轮船舷边放下的舷梯登上了外轮,按照检验鉴定规定程序,两位鉴定人员对该轮装载所有压载水舱进行了一一测量,有时为了1厘米的争议在测量时往往要重复多次,以确保水尺计算的准确性。
现场测量结束后,鉴定人员根据船方提供的容积表、排水量、空船重量以及船舶常数等有关校正图表对测量结果进行计算、校正,得到估算的货物重量后,鉴定人员感到了事态的严重,凭借十多年的鉴定经验推断该船所装进口铜精矿可能出现严重短缺。
经过紧张作业,“GOA”轮进口铜精矿于5月10日卸毕。
鉴定人员再次登轮进行后水尺鉴定,经过认真计算,确定了货物短少636.69吨的事实,
高达5.88%的短重率远远超过了国际行业标准规定的5‰的水尺计重误差。
鉴定人员与船方大副和发货方委托的检验机构代表一同,反复测看检验原始数据,仔细复核和检查检验计算过程,通过认真仔细核对,最终检验原始数据及检验结果得到三方认可。
发货方委托的外方鉴定人员也确认了南通检验检疫局的检验鉴定结果,并在该局检验鉴定原始记录上签字认可。
由于该轮下一港到南京卸铜精矿,在船舶抵达南京港之前及时与南京检验检疫局进行信息交流,最终两港结果完全一致,进一步验证了鉴定人员的结果,收货人凭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检验鉴定证书已成功向外商索赔724.1万元人民币,收货人专程赶至南通检验检疫局,对其严格把关再一次为货主挽回重大经济损失表示感谢。
关于进口铜精矿短少频繁出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1.装货港提单数不准确。
按照国际贸易惯例,在装港条款的合同下,装货港提单数是最终结汇的依据,到货港的鉴定重量仅作为参照。
检验鉴定人员发现,发生短少的船次,基本都是从南美港口装货到中国,事实上南美很多港口由于受海浪影响严重,船舶处于摇摆状态,水尺读数和水油舱的测量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水尺计重的准确性。
2.擅自更改计重方法,使货物数量难以控制。
在南美,有些港口由于受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有些检验鉴定机构擅自将原本应进行的水尺计重改为通过输送带计重,再根据输送带数据来编造水尺报告。
因为输送带距离较远,货物在输送途中有被截留的可能,结果造成实际输送到货舱里的货物数量与水尺数据不符。
3.承运船舶船况较差,不适合进行水尺计重。
由于海运费用日益上涨,买卖双方为节省运输成本,租用一些已有二、三十年船龄的货轮。
严重老化的船舶水尺标记模糊不清,甚至有些压载水舱测量管堵塞,无法进行正常的测量,而压舱水的数量又对水尺计重有很大的影响,最终导致水尺报告数据不准确。
南通检验鉴定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有些承运铜精矿的船舶原来是用做运输集装箱的,甚至有用破冰船改做散货船的,这些船舶原本不用作水尺计重,水尺及压载水舱图表精确度不高,有的船舶图表甚至不完整,这势必对水尺计重的准确性造成影响。
4.发货方和其委托检验鉴定机构恶意欺诈,出具虚假水分报告。
南通检验鉴定人员对“LILY O?鄄DENDORFF”轮所载9784吨澳大利亚铜精矿进行水尺鉴定后,由化矿实验室人员对铜精矿的水分进行了检测,结果为8.71%,而装货港鉴定人员出具的水分报告为7.84%,相差
0.87%。
事实上,铜精矿在运输途中水分会挥发,到港水分结果一般都要比装货港略低。
由此可见,这批铜精矿的水分相差还要略大于0.87%。
即使按照0.87%来计算,这批铜精矿还是“隐性”短少了85吨多,短少率达到0.87%,超出了行业标准。
我国属铜资源缺乏国家,又是铜需求大国,冶炼铜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铜矿,资源的品质和重量的控制使收货人处在被动地位。
俗话说:“只有错买,没有错卖”。
随着铜精矿价格的不断上涨,重量短少越发严重,特别是一些中间商,为了达到最大盈利目的而恶意欺诈我国收货人。
作为出入境检验机构,只有行使好国家赋予的行政执法权利,只有依法施检,才能防止或避免国家出现重大损失,才能有效控制国外不法商人的商业欺诈行为。
依照法律规定,南通检验检疫局对进口铜精矿实施检验,并严格按照检验规程操作,确保检验检疫执法的公证、公平和准确性。
铜精矿属于贵重货物,对于通过水尺鉴定确定检验重量来说,要求会更高,在检验中必须达到检验误差的最小化和精度的最大化。
因此,我们除按规程检验外,尽量保证安排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检验员从事进口铜精矿检验鉴定工作,对短少铜精矿进行集体探讨、交流和分析,使检验检疫人员从进口铜精矿所发现的情况中得到启发,得到提高。
南通检验检疫局对铜精矿进行依法检验的过程是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独立鉴定的过程,其结果具有权威性。
但是,铜精矿检验往往有多家检验机构和公司参加,任何的数据差异对收货人理赔都可能带来困难。
因此,在检验时先统一测量数据,再核对检验结果,非常重要。
只有在数据一致的情况下得出的结果才最容易被对方确认,才最能反映结果的公证、准确。
“GOA”轮就是这样,虽然结果严重短少,但在结果得出之前双方都不清楚,通过共同一致的数据计算结果,外方检验机构不得不承认事实,并最终在检验结果单上签字认可,同时给收货人顺利理赔提供了便利和有力证据。
为此,检验鉴定部门提醒国内收货人在进口铜精矿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在订立贸易合同时,应尽量争取对国内收货人有利的条款,以便在合同的订立中抓住主动权。
2.如果是装港条款,可申请CIQ派员到装货港对装货过程进行装船前检验监督,对货舱等部位加施封识并拍照,货物运抵卸货港后由检验检疫机构启封,防止货物在运输途中丢失。
3.国内收货人应尽量从信誉比较好的船舶公司租用船舶图表资料较全、船况较好的船舶,以便水尺计重得以顺利进行,确保重量检验的准确性。
4.在贸易合同中对水分条款进行规定,严格确定装货港和卸货港水分差的允许范围,订立超范围索赔条款,杜绝“隐性”短少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5.对铜精矿货物投保短少险,在发生短少事故后,及时向保险公司申报,要求保险公司派员到卸货现场进行勘察,如有必要,应申请对船舶进行监管,查明货物短少原因,做好索赔工作。
6.货物在港口转卸后,在进行内河运输前,应对货舱进行严密的覆盖,并加封识,有可能的话,应申请进行保安全程押运,以避免内河运输途中的二次短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