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铜精矿进口价格波动成因及风险防范研究

我国铜精矿进口价格波动成因及风险防范研究

我国铜精矿进口价格波动成因及风险防范研究王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北京 (100083)E-mail:wppeipei@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铜需求与消费持续高涨。

而作为铜冶炼原料的铜精矿,我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才能满足其消费需求。

本文在研究铜精矿进口价格走势及波动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减少因价格波动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风险;价格风险;价格波动中图分类号:F740.31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铜的年消费量不断上升,国内铜消费占全球消费的份额从1996年的10%上升到2005年的22%[1]。

而由于我国铜精矿的开采能力较弱,每年需要大量进口铜精矿才能满足其消费需求,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文章对铜精矿进口价格的波动成因及其风险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主体提供决策依据。

2风险以及价格风险所谓风险,以下三种观点最具有代表性:①风险是指保险的标的。

②风险是指损失的机会。

③风险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

本文所提到的风险是指行为主体为自己某一行为决策所承受损失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行为决策所依据的主观预期与客观实际背离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2]。

而价格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波动所引致的不确定性,它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3]。

市场经济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的关系的相互影响、相互调节来决定整个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的。

现实市场中价格波动是必然的。

价格围绕市场均衡价格,受众多因素以及经济主体预期的有效性影响而产生扰动,导致市场价格涨落不停。

3我国铜供求和进口现状分析3.1 供求现状分析3.1.1 我国铜消费量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铜的年消费量不断上升,1999年以后呈现增长快速攀升趋势。

1992至2003年我国铜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4.8%。

2002年我国铜消费量为250万吨,占全球铜消费量的17%,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铜消费大国,在国际铜市场中己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由于中国仍将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对铜的需求仍然是巨大的,据预测2006~2010年之间,中国铜消费总量平均增长率将保持在7%~8%,2010年中国铜消费总量将达到520万吨[4]。

3.1.2 我国铜精矿自给能力不足,对外进口依赖程度高1995年到2005年10年间,我国精炼铜产量从107.97万吨增长到258.34万吨,增加150.37万吨增加幅度达到139.27%,我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铜冶炼国之一。

中国工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我国精炼铜的消费量也迅速增加,而作为铜冶炼基础原料的铜精矿,产量从1995年的44.52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65.14万吨,增加幅度仅为34.77%。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铜精矿的供给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精炼铜的生产需求,并且由于精炼铜产量的增幅远大于铜精矿产量的增幅。

目前我国国内市场铜精矿供给严重不足,这种现象不但短期内难以改变,而且对进口原料的依存度还会进一步提高。

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1995—2005年国内铜精矿保障能力(单位:万吨)年份铜精矿产量精炼铜产量1995 44.52 107.971996 43.91 111.911997 49.55 117.941998 47.64 121.131999 49.98 117.422000 58.85 1372001 58.74 152.32002 56.81 1582003 60.44 183.62004 60.66 2172005 65.14 258.343.2 进口现状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铜消费国之一,其铜的消费年均增长远远高于世界的增长速度,而我国铜储量和储量基础分别仅占世界总量的5.53%和6.67%,属于铜资源短缺国家,其铜精矿需求量的缺口必须得依靠大量进口才能补齐。

1998年到2005年8年间,我国铜精矿进口数量从118.29万吨增加到405.88万吨,增加幅度达到243.12%,年平均增长幅度达到20.68%,进口金额从458,313千美元增加到3,706,722千美元,增加幅度更是高达7倍之多,其年平均增长幅度为39.07%。

从图1可以看出,除2002年进口数量及其金额有所降低以外,基本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尤其是随着铜精矿市场价位的不断升高,其进口金额的上升趋势显现的更加明显。

图1 1998-2005我国铜矿进口数量及金额趋势图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4铜精矿进口价格走势分析国际贸易中,铜精矿以TC/RC的方式报价,其中TC就是处理(Treatment charges)或粗炼费,而RC就是精炼费(Refining charges)。

TC的报价单位为美元/吨,RC的报价单位为美分/磅,最终的综合冶炼费用为TC+RC。

即铜精矿的进口价格为LME现货价格减综合冶炼费。

在长单的贸易合同中,相应的LME现货价格为当月第三个周三的现货结算价,而短单位合同签订规定日的LME现货合约结算价。

由于LME铜现货价格的连续性,采用月结算价格来看其价格走势。

从2006年1月到2007年10月LME铜现货月结算价格来看,06年1月份价格为4615.70美元/吨,一路攀升至5月份的7902.95美元/吨,达到近两年来现货价格的最高,其后12月份价格降至6709.32美元/吨,06年12月到07年3月为现货价格的一个低谷时期,价格曾经跌至5706.40美元/吨,随后由于铜精矿市场需求增加,并且供应有过剩转为短缺,价格又呈现持续上升的状态,基本保持在7500美元以上。

图2 2006.1-2007.10LME铜月结算价资料来源:伦敦金属交易所加工费方面,前几年国内的每吨铜精矿原料加工费一直保持上升的势头,从20美元一直到200美元,而从2005年开始铜精矿的现货价格开始呈直线下降,全球基准铜精矿的加工精炼费已由年初的150美元/15美分下降到近期的60美元/6美分-70美元/7美分。

由于国际铜精矿供给长期紧张,自2006年下半年起铜精矿加工费不断下滑。

铜精矿加工费由上年95美元/9.5美分降至60美元/6美分,降幅高达37%,同时30多年来的价格分享条款首次被取消。

总体上来看,我国2006年1月到2007年10月,铜精矿进口价格有两次明显的波动,06年1月到5月呈现明显的上升走势,07年1月到4月则处于下降走势,最高价格与最高价格差幅达到将近3300美元/吨,价格体现出较大的波动。

5我国铜精矿进口价格波动成因分析5.1 供求关系5.1.1 供给世界铜资源主要集中在南美、非洲、澳大利亚和亚洲的印度尼西业等少数国家,其中储量最多的国家是智利。

主要的铜精矿出口国则是智利、印度尼西亚、秘鲁和澳大利亚。

2004年,这四个国家出口总量达341.6万吨,约占全球铜精矿出口总量的76.4%[5]。

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铜精矿供应严重紧张局面,在2003年达到顶峰,但在随后的2004年由于需求激增,一些大型新项目投产和老矿山重新开工,在2005年又出现了短期生产供给过剩的情况。

5.1.2 需求铜精矿作为中间产品,消费情况和铜的需求密切相关。

美国、中国、日本、德国、韩国等是世界上最大铜消费国, 2004年日本进口127.3万吨(金属量,下同)、中国72.1万吨、韩国32.7万吨、德国28.6万吨,四国合计占总进口量的70%以上[6]。

中国2002年开始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铜的最大消费国,尤其是近年来旺盛的需求使国内供需缺口不断扩大,加工能力明显大于铜冶炼能力,冶炼能力明显大于矿产资源生产能力和采掘能力,即使维持现有冶炼产能,70%以上的铜精矿需要依靠进口。

5.1.3 库存图3 世界精炼铜库存资料来源:ICSG图中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9月底,全球精炼铜库存总量为82.9万吨,同比增长9.2%。

世界精炼铜库存自2001年达到199.2万吨后逐年下滑。

由于目前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同时高铜价抑制了消费,目前精炼铜总库存仍处于相对低水平,反映出改变供不应求的状况还将需要一段时间,这种趋势使得铜价仍将维持高位运行。

5.2 宏观经济形势铜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工业原材料,其消费水平与工业活动和宏观经济运行密切相关。

经济增长时,铜需求增加从而带动铜价上升;经济萧条时,铜需求萎缩从而促使铜价下跌。

从历史上看,铜价格涨跌的周期循环与全球宏观经济周期,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转换的总体方向基本一致。

全球经济增长率作为衡量全球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指标,其对铜价的影响显而易见。

分析数据表明,当西方国家GDP增长率超过2.4%时,全球铜的消费量才会增加,且GDP每变化1%铜消费量变化3.24%。

当GDP增长率低于2.4%时,铜的消费量将会减少,这种减少来源于技术的发展对铜消费的替代效应[7]。

5.3 金融因素5.3.1 汇率国际上铜的交易一般以美元标价,而目前国际上几种主要货币均实行浮动汇率制。

随着1999年1月1日欧元的正式启动,国际外汇市场形成美元、欧元和日元三足鼎立之势。

由于这三种主要货币之间的比价经常发生较大变动,以美元标价的国际铜价也会受到汇率的影响,因此美元升降与国际铜价呈现一定负相关关系,自1971年以来,美元出现了四次幅度超过20%的贬值,在每次贬值的过程中,铜价都走出了一波大规模牛市行情。

5.3.2 基金的交易方向从最近10年的铜市场演变来看,基金在1994-1995年、1996年上半年-1997年上半年铜价的飙升和1998--1999年铜价的暴跌中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COMEX的铜价与非商业性头寸(普遍被认为是基金的投机头寸)变化来看,铜价的涨跌与基金的头寸之间有非常好的相关性。

通过对1990年以来的COMEX总持仓和可报告头寸的统计分析发现以下特征[8]:1)非商业方面在较长时间内持有净多或净空头寸,对应铜价会有较长的上升或下跌周期;2)当非商业净头寸达到较高程度时,其净头寸的减少过程会使铜价出现牛市中的回调或熊市中的反弹。

5.4 加工费用(TC/RC)铜精矿市场深受铜价影响,一般采取的定价方式的LME(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减去加工费(TC/RC),因此加工费用与铜精矿的进口价格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现货市场上供应紧张,加工费就减少。

由于铜冶炼产能的限制,2005年全球铜精矿供应没能继续呈现过剩局面,铜精矿加工费随之大幅增长。

2006年,现货市场的铜精矿加工费(粗炼/精炼)最高达到每吨干矿220美元/每磅铜22.0美分。

正常情况下,铜精矿的加工费与铜价呈正相关关系,与冶炼能力呈负相关关系。

5.5 进出口关税商品的关税及其他进出口政策直接影响该商品的国内价格。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我国铜资源的缺乏,在铜进出口方面一直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因而当国内铜价高于国际铜价时,贸易商的进口将缩小两个市场的价差;反之则不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