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治疗与养生

音乐治疗与养生

摘要音乐治疗,又称音乐疗法,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心理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

音乐治疗的目的不在于被治疗者在音乐能力方面的增长,而在于音乐心理体验使被治疗者情绪、行为及思想观念发生改变,通过这些改变,能使病人对环境有更强的适应性。

是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始于109世纪510年代,集音乐、医学、美学、心理学和特殊教育为一体,是音乐在传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之外的应用和发展。

从兴起以来,这门学科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发展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科学,现已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应用于医疗卫生、心理调节等临床治疗领域,为人类身心健康作出贡献。

关键词:音乐治疗养生音乐治疗师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与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着“亲缘”的关系。

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TA)在创建时曾对音乐治疗做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的目标就是将音乐运用于恢复和改善人的身心健康。

我国学者对音乐治疗提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是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效应,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和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上述定义的理念焦点都集中体现在运用音乐使人类身心的失调损害状态得以恢复,帮助患者回归社会。

下面笔者拟从音乐治疗的起源、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我国中医音乐治疗的特色、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等几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1音乐治疗溯源1.1 我国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3 000年以前,我国的医师和精通乐理的文人已经知道音乐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作用,并有明确的记载。

古代的音乐理论是我国音乐治疗工作者的宝贵财富。

我们可以在《乐记》、《汉书·艺文志》和《琴赋》、《养生论》等著述中看到很多音乐与健康的内容,正是它们为历代音乐治疗奠定了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生理学的基础。

西方现代音乐治疗的历史是从50年前开始的,当时美国的医生研究音乐对人的健康究竟起着什么作用,就诞生了音乐治疗学这门新兴的学科。

现在美国有80多所大学设有音乐治疗专业,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

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成立了音乐治疗协会,并且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音乐治疗大会。

在中国,目前也已有很多的精神病院、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开展了音乐治疗。

我国早期音乐多用于祭祀、娱神灵、省风、宣气,而“宣气”是指在阴阳阻滞、不能通畅运行的时候,音乐具有宣导、疏通的作用。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能找到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

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内经》中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间,可以意识”。

指出五音和五脏有特定的联系,各脏有病其发声常出现与之相应的音阶,各音阶又会侧重影响与之相应的脏腑,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并指出五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

欧阳修曾记述自己“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

既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宫声数引,久则乐乐愉然,不知疾之在体矣。

”这是宋代孙道滋以“宫声数引”使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得到治疗的典型实例记载。

另外,在《乐记》《律历志》《太平经》《养生论》《论衡》等文献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

1.2音乐治疗在国外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埃及人通过巫医治病,除了给病人服用一些确有疗效的天然药物之外,还经常采用一定的仪式,对病人手舞足蹈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哼唱着怪异小调,这样的怪异小调不仅起着暗示作用,也使病人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变得舒畅,病情便趋于好转。

古希腊人很早就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他们将情绪的净化看作是精神治疗的重要过程,而完成净化过程是通过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实现的。

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

18至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采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2音乐养生的原理根据科学研究,特别设计的音色、旋律、节奏、强弱以及调式,能与人体生理振动频率产生共鸣,可诱发人体个部分健康运作,达到减压,强身健体,保养心灵的目的。

虽不能说是「能医百病」,但好的音乐的确有助脑部感性神经细胞的发展,帮助培养美感和高尚仁爱的情感,避免心理和精神的失衡,病痛亦能大大减少了。

至于哪些音乐有疗病养心之效?那便祇能让大家到时临场来亲身体验,找寻答案了!人体内部的神经系统和感官等都有自己基本的生理振动频率和节奏,若果音乐的振动频率和节奏与人体的生理振动频率和节奏互相一致的话,这就产生了一种「声脉冲」的共鸣,音乐此时已透进人体内部,已被人体正面吸收。

音乐旋律的刚强与柔美、节奏的急快与缓慢、长短与轻重、音量的强与弱、音域的高与低、音色等分别有不同的表现力,产生如下几种效果:1) 镇静效果柔美、平稳、缓慢的音乐,是具有镇静效果的音乐,调节人的心律和呼吸,消除人的精神紧张,起着松弛和催眠的效力。

实际上,轻松的音乐,能够消除精神紧张,减少恐惧不安的情绪,如果有人已经患上神经衰弱和失眠之症,在入睡前聆听柔美、平稳、缓慢的音乐,能够有效消除烦燥和不安情绪,忘记劳累和紧张,轻松安静入睡。

2) 兴奋和镇痛效果活跃、欢快、雄壮、激情的音乐,对人的兴奋情绪是有直接提升的效用,同时又能对镇痛起间接效用,像兴奋剂和麻醉药的效力。

实际上,聆听活跃、欢快、雄壮,激情的音乐,可以令人精神兴奋而有镇痛作用。

3) 降压效果由于音乐有利于消除人的精神紧张和烦燥不安的情绪,因此会对心脏以及心血管等产生良好的效果,促使血管舒张,血液流畅,减低紧张程度,从而使血压下降及改善心脑供血状况。

据有关实验结果显示,安静细心地聆听了一首约20分钟时间以上长度的抒情、柔美、温馨之乐曲以后,血压可以保持平稳,对高血压者来说,更有降压的效果。

4) 调节情绪效果音乐能使人的情绪产生变化,在聆听音乐之际,通过意识方面的幻觉作用,可以促使淡漠的情绪转变为积极,相反,也可以促使积极的情绪转变为淡漠。

比如:明快、活跃的音乐能令人心情愉快,精神开朗;抒情、柔美的音乐能令人心情舒畅,心胸开阔;激情、高昂的音乐能令人精神振奋,鼓舞斗志;平稳,柔和的音乐能令人情绪安宁、心平气和。

3音乐治疗的作用(1)物理作用:人的脑电活动、心脏搏动、肺的舒缩、胃肠的蠕动以及自主神经的活动,都有一定节律。

构成这些脏器的基本单位——细胞,时刻都在做一种叫“微震”的微小震动。

当体内自主节律处于异常状态时,“微震”紊乱,便会产生不适,因此,选择节奏与人体细胞的“微振”节拍一致的音乐,两者发生共振,体内微振加强,使人体各脏器活动恢复协调,有益于康复。

例如对功能性头痛,音乐电疗仪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能改善脑组织微循环,调节大脑的神内分泌功能。

根本原理就是利用音乐电流的物理按摩作用,使脑血管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从而缓解疼痛,改善大脑的血流动力。

(2)心理作用:音乐能极大地影响人的情绪活动,从音乐作品中人们可获得或轻松欢快、或激动昂扬、或悲伤哀愁等基本情绪体验。

节奏鲜明的音乐能让人精神振奋、热血沸腾,旋律悠扬的乐曲能使人安静、放松。

与传统的心理治疗不同,音乐治疗强调“情绪决定认知”,通过影响听音乐者的情绪而改变对事物的认识。

常见的例子就是当人心情舒畅时,听到鸟儿的叫声会认为鸟儿是在为其伴奏;而情绪低落时,同样的鸟叫则被认为是对自己的嘲讽。

因此,只要情绪改变了,对事物的认识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Combarieu认为,音乐在任何时候都对情绪有或兴奋或松弛的作用。

这些作用不是激发各种病理状态,就是趋向治愈某种紊乱,稳定情绪,促使其恢复正常。

从心理层面来讲,音乐对人的影响力包括情感的诱导、意志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铸造等。

音乐营造了各式各样丰富的情感意境,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内心压抑的情绪得以宣泄,继之带来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起到保健治病的作用。

(3)生理作用:音乐作用于双侧大脑半球,但以右半球的活动占优势。

那些旋律优美动听、节奏轻快明朗的音乐,经感觉通路传人大脑后。

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系统,通过神经调节及体液调节,促进某些神经递质的分泌、转化,起到调整机体稳态、恢复生理平衡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研究发现,人在听舒缓静谧的音乐时,心率减慢,肌肉放松,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分泌,肾上腺素明显下降,内啡肽含量上升。

内啡肽是一种类似于吗啡的物质,能让人产生欣快感,并能降低疼痛感。

4 音乐治疗在养生学中的应用4.1常见心理疾病的音乐治疗音乐在调节疲劳、失眠、躁狂、心绪不宁、精神忧郁、神经衰弱、食欲不佳、纾缓压力、振奋精神、缓解悲伤、老年人康复、通大便、降血压等方面治疗明显。

抑郁症的音比较适合采取聆听式方法进行治疗。

治用叙述性冥想音乐,后期选用明朗、开阔、积极的音乐,让患者和音乐情绪一起走向积极、乐观的境地。

焦虑症患者可以使用聆听法和再造法对其进行治疗。

使用聆听法时情绪相似的焦虑型音乐引导唤起同感,使患者在音乐意境中找到克服不了的问题所在;使用再造法时,可引导患者进行一些打击乐的练习,恐怖症音乐治疗:可先采用即兴治疗方法,通制造出比如恐怖、雷声等,让患者感受、感悟、接受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恐怖景象,使之能坦然地应对恐怖的存在。

强迫症的音乐治疗听法让患者的情绪得到稳定,让患者的情绪在音乐世界里感受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情绪得到充分的宣泄并产生寻求改变愿望的时候,引导患者感受积极、美好的现实生活,领悟人生的意义,走出心理误区。

如治疗疲劳:《假日的海滩》、《锦上添花》、《矫健的步伐》;失眠:莫札特的《催眠曲》、德布西《钢琴前奏曲》、《二泉映月》;心绪不定:《春江花月夜》、贝多芬的奏鸣曲、肖邦和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精神忧郁: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百鸟行》;纾缓压力:艾尔加《威风凛凛》、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缓解悲伤:柴可夫斯基的第六号交响曲《悲怆》、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命运》。

4.2 音乐治疗对心理的作用音乐对人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不同的音乐可以引起听者不同的情绪变化。

音乐治疗师正是利用音乐对情绪的巨大影响力通过音乐来改变人的情绪,最终改变人的认知。

音乐治疗师会大量使用抑郁、悲伤、痛苦、愤怒和充满矛盾情感的音乐来激发被治疗者的各种情绪体验,帮助他尽可能地把消极情绪发泄出来。

当消极的情绪发泄到一定程度时,人内心深处积极的力量就会开始抬头。

这时音乐治疗师就会逐渐地使用积极的音乐,以支持和强化被治疗者内心积极的情绪力量,最终帮助他摆脱痛苦和困境。

因此,经过音乐治疗的人通常会在性格上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在人格上更加成熟,并获得一种在精神上得到新生的体验。

4.3 音乐治疗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地震灾害作为一种深重的苦难,不仅在于它那一瞬间的摧毁之力,更在于它以灾难记忆的方式留存心灵,使灾难在心里更长时间地延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