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安全期末,汶川地震事件描述

公共安全期末,汶川地震事件描述

汶川地震事件描述〇、事件概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北纬31°东经103.4°)发生里氏8.0级地震,烈度达到11级。

其破坏性、波及范围、救灾难度等都达到了新中国发生灾难之最。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在2009年5月7日的报告,汶川地震共造成68712人遇难,1792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人民币。

一、事件的孕育地震可分为四大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

而本次汶川地震,一般认为属于构造地震。

也有部分专家认为属于诱发地震,由于四川修建的大量水库造成,本文主要讨论前者孕育此地震突发事件。

四川盆地由5500万年来自印度次大陆向亚洲大陆推挤的造山运动而来,属于地震频繁区。

这里有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它又包括3条裸露断裂带。

在地震的孕育过程中,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东北向逆断层或冲断层错位运动。

地壳物质缓慢从青藏高原向东移动,遇四川盆地和中国东南部坚硬地壳而汇聚,产生构造压力,造成构造应力能量长期积累,最终释放。

一般人们人为发生地震所积累的能量有一定阈值。

积累的能量达到临界水平后,才会突然释放,使得地壳状态。

历史表明,1976年四川松潘、平武曾发生7.2级地震,造成了连接青藏高原东部山脉和四川盆地间的断层,时隔32年,附近的汶川又发生8级大地震,地壳释放能量后,达到一个新的系统状态,而2013年的雅安芦山地震,同为“逆冲型地震”,也被视为汶川大地震的强余震。

在早前的论文中,地质学家们曾用包体流变模型,对于地震孕育的时空演化进行研究。

在此研究下,硬包体被认为是孕震体,而地震的孕育被分成了三个阶段:α阶段,β阶段,γ阶段。

其中α阶段为硬包体向外围扩散,β阶段为体应变不变阶段,γ为远源区前兆向震中区收缩,近源区前兆向外围扩散阶段。

针对汶川地震孕育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了一些现象。

孕震范围远小于发震范围,汶川地震前孕震区小震密集无明显错动变形,但这些小震对最后的失稳过程很重要。

由此可见,地震的孕育,是大自然的行为,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影响因素复杂性,不可能人为阻止。

在地壳断层区域,或板块交接区域,每一天能量都在积累,等待着未来某一天的爆发。

从灾害要素来看,主要是地壳积累的能量。

事件的孕育可以认为是灾害要素的积累。

在孕育阶段,地震灾害系统状态近乎稳定,无明显预兆。

二、事件的发生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汶川地震。

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附近。

能量积累到临界状态,突然爆发。

本次震源深度为14km,属于浅源板块内地震,不是深板块边界效应,而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故破坏性巨大。

事件突发,承载载体为地震波及地区的人,生态,建筑等。

由于震中海拔较高,且震源浅,岩层坚硬,使地震波传递得很远。

且远距离强震传来较长的震动周期,容易与高层建筑自振周期接近从而形成共振。

故此次波及面非常广泛。

中国大陆除吉林、黑龙江、新疆无震感外,都感到震动。

而烈度达到VI度以上的面积合计440442平方公里。

地震发生之时,汶川震区及其附近地区地动山摇,许多楼房、校舍倒塌成为一片废墟,在废墟之下,人民死伤惨重。

地震主震时间虽只有80秒,但造成的损失却是巨大的。

三、事件的发展汶川地震并只局限于5月12日14点28分,主震爆发后,震区系统产生新的状态。

该状态将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影响,形成一些次生灾害及其他突发事件。

1、次生灾害之自然灾害本次地震不仅有强大的主震,更伴随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余震,最大的余震达到了6.4级。

而震区属于山地,震后地表破碎,地层断裂,植被破坏,暴雨频发对于山地地形为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地质灾害提供了条件。

国土资源部在地震发生后通过卫星影像和应急调查排查出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灾害隐患点2万余处,威胁着120万人的生命安全。

这些山地次生灾害,不仅直接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阻断了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进入重灾区的道路大大增加了救援难度。

其中,崩塌(滚石)、滑坡是汶川地震诱发的主要次生灾害,分布范围之广,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都属罕见。

崩塌和滑坡阻断交通,砸毁车辆,掩埋村庄,阻断河流,危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更严重的是毁坏道路阻碍了救援队和工程机械进入灾区,加大了救援难度,拖延了救援进度。

而堰塞湖也在这次地震后进入人们的视野。

堰塞湖,是因大规模滑坡阻塞河道而形成的。

这样会淹没上游的道路、村庄、农田等,并且由于堰塞湖的堵塞物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也会受到冲刷、侵蚀、溶解、崩塌等等,所以一旦堵塞物被破坏,湖水便会倾泻而下,形成洪灾。

堰塞湖有两种溃决方式,一是逐步溃决,而是瞬时全溃,后者危险性将非常大。

灾区形成的堰塞湖,由于次生灾害不断,堰塞湖水位迅速升高,一旦瞬时决口会对下游形成洪峰,破坏力将极大。

在汶川地震当中,最大的堰塞湖为唐家山堰塞湖。

堰塞湖坝体长803米,宽611米,高82.65至124.4米,方量约2037万立方米,上下游水位差约60米。

6月6日,唐家山堰塞湖储水量超过2.2亿立方米,6月10日1时30分达到最高水位743.1米,最大库容3.2亿立方米,极可能崩塌引发下游出现洪灾。

而为应对危机,相关专家决定搭“空中通道”开挖溢洪槽,以解除危险。

2008年6月10日17时左右,泄流槽高程降到720米左右,标志着唐家山堰塞湖危险基本解除。

2、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的发生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传染病,孤岛效应,社会恐慌,心理疾病等。

这些问题,有的也许不一定是次生灾害,但依然是在公共安全这个范畴里,比如心理危机干预就包括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

首先,震后极易产生流行性传染病,这属于突发事件里的公共卫生事件。

因为灾区震后,卫生问题恶劣,由于干净水源缺乏,灾民随处便溺,垃圾四处可见。

而震区震后出现30℃以上高温高湿天气,使病菌的繁殖速度加快,加速了由于地震死亡的人员尸体腐烂。

震后大量污染物随着地下水补给、径流发生迁徙,使受污染的范围扩大。

地震后降水多,空气湿度大。

容易引发传染病。

幸而,卫生部门消毒工作的进行,震后并未发生大规模传染病。

另外不仅地震的发生似的震区地表地层变得脆弱,人们的心也变得很脆弱。

由于救援的困难,震后形成了众多孤岛,与外界隔离,通讯中断,人员被困。

这些灾祸导致了一定的社会秩序混乱和恐慌,大量的死亡画面也给震区幸存的人们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心理的障碍。

比如产生急性心理创伤,表现焦虑、恐惧、心慌、肌肉抽搐、头晕、失眠等等。

尽管在这样的灾难中产生了如“可乐男孩”,“猪坚强”等坚强乐观的信息,但更多是是负面的影响案件。

比如因为失去亲人又承受高度工作压力精神压力的北川农办主任董玉飞在寓所自杀,北川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在寓所自杀等等。

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幸存者们的安全。

幸而灾后,人们对心理救援同样关注,震后12天内,就有一千多名心理工作者奔赴灾区进行心理救援。

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下面的汶川地震事件树:图1、汶川地震事件树四、事件的消亡汶川地震发生后,军队、人民在积极搜救灾民,排查应对各类次生灾难,保障灾区人民安全。

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善意力量,积极救援捐款等,以帮助渡过难关,恢复重建。

汶川地震事件引发广泛的捐款,累计金额超过500亿元人民币。

震后,中国政府宣布投入一万亿元人民币,并采取“一省帮一县”原则,用三年时间进行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

计划在2010年基本实现目标。

2012年初,时任四川省长蒋巨峰宣布重建完成。

至此,可以看做整个汶川地震所宣告的结束。

五、事件思考经过这样的大灾难,对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恢复重建都有一些思考和教训。

比如我们的应急管理体系中,如何改革来使得救援效率更高而损失减小到最低;武装力量的应急培训演练的普及开展;应急社会动员机制的完善,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加强,公共安全教育的开展等等。

而恢复重建的过程中更是要吸取血泪的教训。

学校教学楼的质量提高;基础设施抗风险能力加强;农村对突发事件应对的体系建立等等。

直至今天,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快6年了,事件虽已远去,但影响将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1]宋治平, 尹祥础, 梅世蓉. 地震孕育过程的包体流变模型的理论及应用研究[J]. 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 周年纪念文集, 1999.[2] 马瑾, 刘培洵, 刘远征. 地震活动时空演化中看到的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孕育的几个现象[J]. 地震地质, 2013, 35(3): 461-471.[3] 王春振, 陈国阶, 谭荣志, 等. “5· 12”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网) 的初步研究[J][J]. 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 2009, 41(0): 84-88.[4] 崔鹏, 韦方强, 陈晓清, 等.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对策[J][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8, 23(4): 317-323.[5] 苗会强, 刘会平, 范九生, 等.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 成灾与治理[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8, 19(4): 1-5.[6] 王宏伟. 汶川地震应急管理的思考[J]. 中国减灾, 2008, 6: 46-4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