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石的分类和识别

岩石的分类和识别

岩石的分类和识别高二地理执教李永萍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和初步学会三大类岩石的识别技能。

2.联系实际,让学生初步认识岩石与生活、生产活动的关系,为突出“人地关系”主线作好准备。

3.通过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会“比较”、“分析”这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和主要特征;三大类岩石的识别技能教学过程(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桌旁,每个小组配有两套岩石标本)[教师] 岩石圈指的是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个范围?[学生] 指的是地球内部软流层以上的岩石部分。

[教师]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有何特点?[学生] 岩石圈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矿物则又由不同的化学元素组成。

[教师] 请同学们把桌上的岩石标本盒打开。

这么多的岩石标本,仅是组成岩石圈各类岩石中的一部分。

如何来区分和认识它们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岩石的分类和识别”。

(板书:岩石的分类和识别)[教师] 请同学们找出1号和7号岩石标本(花岗岩和玄武岩),观察比较它们的不同点。

(学生活动:各小组进行观察、比较、讨论)[学生] 两块岩石标本颜色不同:1号岩石标本颜色浅,7号岩石标本颜色深。

[学生] 1号岩石标本看得出一粒粒矿物晶粒,7号岩石标本矿物晶粒看不清;7号岩石标本有孔,1号岩石标本则没有。

[教师] 这两块岩石标本为什么会不同?[学生] 我觉得可能是岩石的组成物质不同。

[学生] 我认为是和形成岩石的环境条件不同有关。

[教师] 两位同学的回答都有道理。

要识别岩石的特点,就要了解岩石是怎样形成的,了解岩石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呢?岩石的形成有多种途径,按照成因,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岩浆岩。

(板书:岩浆岩)[教师] 岩浆岩是怎样形成的呢?(放映投影片,见图)[教师] 岩浆岩的形成与岩浆活动联系在一起,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请大家看图,图中侵入岩和喷出岩是岩浆岩的两大类,两类岩石形成环境有什么不同?[学生] 喷出岩在地表形成,侵入岩在地表以下形成。

[教师] 回答的正确。

在内压力的作用下,软流层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上涌,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侵入岩,岩浆喷出地表则冷凝形成喷出岩。

喷出岩和侵入岩有什么不同特点?与形成环境有什么关系?有同学知道吗?(没人响应,大部分同学表现出求知的欲望)[教师] 侵入岩矿物晶粒明显,而喷出岩没有明显的矿物晶粒,但可能有气孔,这些特点可以作为判别侵入岩和喷出岩的重要依据。

这些差别的产生主要与岩浆冷却时的温度变化有关。

侵入岩形成在地壳深处,冷凝时降温比较慢,岩浆中的矿物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结晶,所以形成了清晰可辨、粗大的矿物晶粒。

喷出岩形成在地表,冷凝时降温快,岩浆中的矿物来不及结晶便冷却了,所以没有明显的矿物晶粒,有的甚至表现为玻璃质。

当岩浆含有气体时,因为降温快,气体还来不及跑出,岩浆便冷凝了,留下了气孔。

[教师] 刚刚我们观察的两块标本都是岩浆岩,根据刚才的讨论分析,1号和7号标本分别属于岩浆岩中的哪一类呢?[学生] 1号是侵入岩,7号是喷出岩。

[教师] 回答正确。

从岩石的外部构造和组成结构看,7号标本有气孔,1号标本的矿物晶粒粗大。

我这里还告诉大家,1号是花岗岩标本,7号是玄武岩标本。

谁能说出这两种岩石组成成分的差异吗?[学生] 花岗岩含有的硅铝成分较多,玄武岩含有的铁镁成分较多。

[教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 前面一节课讲到硅铝层主要是花岗岩类岩石组成,硅镁层主要是由玄武岩类岩石组成,所以我就这样回答了。

[教师] 很好,能联系以前学到的知识。

不过我还要问一句,课本为什么这样写呢?那是因为科学家对岩石的组成成分进行了化学分析,不是凭空写上去的。

[教师] 1号到7号的岩石标本都是岩浆岩,你们能找出哪些属于侵入岩,哪些属于喷出岩吗?(学生活动:各组找出相应的岩石标本,报出标本的号码)(插入投影,见图)[教师] 请同学们看投影图,并简单叙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板书:沉积岩)[学生] 被外力作用侵蚀下来的岩石碎块和泥沙,被搬运到低洼的海洋或湖泊中沉积下来,经过固结形成岩石,这就是沉积岩。

[教师] 从沉积岩的形成中,是否能看出沉积岩可能具备哪些特征?(提示)沉积物是怎样沉积的?[学生] 沉积物是一层一层沉积下来的,沉积岩可能具有层理构造。

[教师] 很好,具有层理构造的确是沉积岩的重要特征。

沉积岩还具有一个特征,就是沉积岩里常含有生物化石,谁能讲出是什么原因?[学生] 沉积时,动植物遗体随泥沙一起沉积,埋在里面,后来变成了生物化石。

[教师] 具有层理构造和常保存有生物化石,是沉积岩的两大特征。

各小组找一找沉积岩标本,识别层理构造,仔细观察,里面是不是有生物化石?(学生活动:识别具有层理构造的沉积岩岩石标本,寻找岩石里的生物化石)[教师] 由于沉积环境的不同,如碎屑物的大小和硬度、搬运的时间和速度、还有化学、生物作用等,形成了不同的沉积岩。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8号、9号、10号三块岩石的主要差别是什么?(学生活动:对三块岩石进行观察)[学生] 组成岩石颗粒的大小不同。

[教师] 是的,8号标本岩石里的颗粒最大,名字叫砾岩;组成10号标本岩石的颗粒最小,叫页岩;9号是砂岩标本。

14号岩石标本是石灰岩,谁能说出它的化学成份?用什么方法可以识别出石灰岩?,用滴盐酸的方法可以识别,如果是[学生] 石灰岩的化学成份是CaCo3石灰岩就会有气泡。

[教师] 石灰岩主要是在海洋环境中经化学沉淀所形成的沉积岩。

有一种地貌的形成与石灰岩有关,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地貌?这种地貌是怎样形成的?这种地貌在我国哪里分布最典型?[学生]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石灰岩有关,是由流水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形成的。

[教师] 由于流水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形成了喀斯特地貌。

这种地貌在我国南方分布广泛,著名的桂林山水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北方这种地貌的分布则比较少。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15—20号岩石标本,并讨论归纳其主要特征。

(板书:变质岩)(学生活动:各小组观察岩石标本、讨论问题)[学生] (二组同学补充完整)与岩浆岩、沉积岩相比,这些岩石比较致密,具有片状、薄板状的特点,还有深浅颜色相间分布的条带状分布。

[教师] 这些岩石为什么会具有这些特点呢?(学生思考,但没有同学回答)[教师] 岩石形成这些特点是变质作用的结果,变质作用使岩浆岩、沉积岩变质成为变质岩,刚刚大家观察的都是变质岩标本。

15号标本是片麻岩,16号标本是片岩,17号是板岩,18号是石英岩,19号是大理岩。

变质作用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进行的。

不同颜色的矿物呈条带状分布,是因为在变质作用下,矿物在重结晶时作定向排列。

这种条带状以及表现出的片状、薄板状外貌,统称为片理构造。

这也是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变质作用还使矿物重新结晶。

下面请看投影:(插入投影)[教师] 经过变质,花岗岩变成了片麻岩,页岩变成了片岩、板岩,砂岩变成了石英岩,石灰岩变成了大理岩。

下面大家再把这些岩石进行比较。

(学生活动:观察岩石标本,进行比较)[教师] 大家用指甲划一下页岩和板岩,看哪个岩石硬?[学生] 页岩软,板岩硬。

[教师] 大家对比花岗岩和片麻岩,矿物排列有什么不同?[学生] 花岗岩里的矿物排列好像没有规律,片麻岩里的矿物排列成条带状。

[教师] 很好,大家自己继续仔细观察。

(学生继续观察标本,相互讨论)[教师] 下面各小组一起来完成一张表格(见表)(学生活动:在观察岩石标本的同时讨论问题并完成表格。

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 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的岩石,这些岩石与人类有何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大理石、花岗岩等可以用来装修房子;石灰岩可以用来烧制石灰;石英岩可以制作玻璃;许多岩石都可以用来铺路等等。

[教师]:是的,岩石的用途是很广泛的。

另外,有用的矿物富集在岩石中的话,就会形成生产上所需要的矿产资源。

在20世纪80年代,我曾到苏州泥瓦山进行考察,这座山一半是泥岩(沉积岩),另一半是板岩(变质岩)。

当地人在开采板岩,用来制作砚台。

而泥岩一侧则是我们考察的重点——找化石。

[教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岩石,通过分析和识别,了解了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和特征。

(通过板书,简单归纳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和主要特征,强调岩石的成因→特征→识别依据之间的关系。

)从岩石的成因可以知道,各类岩石并非稳固不变,而是有着相互的转化。

(投影显示,见图)岩浆岩 A 沉积岩B C DE岩浆 F 变质岩[教师] 请大家思考,图中各箭头分别表示的含义。

[学生] 箭头B和C表示变质作用。

[学生] 箭头E表示岩浆侵入和喷出,冷凝成岩。

[学生] 箭头A和D 表示岩石风化物经过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教师] 联系今天学习的内容,各小组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去进行一次野外实习,并把结果反馈给我。

请看要求:课外实习题:通过实地观测,说出松江佘山、天马山一带的岩石属于哪一类?板书设计:岩石的分类和识别喷出岩岩浆岩侵入岩岩石类型沉积岩特征变质岩识别依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岩石是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岩石圈又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四大圈层之一。

因此,“岩石的分类和识别”是地理学习中的基础知识,尤其是以后学习“地壳的变动”等内容时必备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虽然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要求中不作为重点,但由于其内容中渗透着地理学习中的一些基本技能和实践性,有利于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会学习。

所以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又不失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对象分析:根据高二学生的情况,本节课中涉及到的化学、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绝大部分同学都应具备,可以用来为学习新知识服务。

从地理本学科知识看,前两节课所学的岩石圈、软流层、地壳和外部圈层等知识可以为之服务和联接。

本节课采用的以学生参与为主的“小组学习”形式,同学们感到比较新鲜,有较强烈的参与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积极性。

教案设计思路:鉴于以上的分析,本节课我采用了小组为单位的实习课形式,既便于对岩石标本进行观察、认识、比较,又有利于展开分析讨论。

从而营造了一种宽松、活泼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愉快地参与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课堂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

遵循“发现——探究”教学模式的思路,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在比较中发现、从发现中探究。

小组讨论和完成作业,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学习。

结合我的研究课题,在这堂课中还渗透了多种认知策略和学习方法,如从学生的观察、比较入手,发现岩石的不同特征,进而引出岩石的成因等,渗透着学习地理的思路和方法。

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考虑,课中还设计了有关联系实际的例子。

练习的设计,既有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当堂作业,又有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的课外作业。

作为随堂课研究,在教具学具方面,采用了成套的岩石标本(学生用)和自制的投影片(教师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