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高中生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表 1 男女生 TAS 得分情况
有效人数
TAS 较低
TAS 中等
TAS 较高
男生(人)
126
34(27%)
72(57.1%) 20(15.9%)
女生(人)
162
25(15.4%) 93(57.4%) 44(27.2%)
3.2 考试焦虑和应付方式的关系 3.2.1 有无考试焦虑者的应付方式问卷各因子分比较
应对方式又称应对风格,Lazarus.RS 和 Folkman.S(1984)认为应对 方式指个体为了面对被自己评价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应激环境时, 作出的认知或行为努力。 个体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 则可能造成极度的心理损害。 从学者对应对的界定来看,应对具有不 同的分类和维度。如主动应对和被动应对,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等。许 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多维度的分类,如肖计划把大学生 应对方式分为问题解决、逃避、自责、幻想、合理化、求助六种方式本研 究正是采用了这种分类方法。
从该中学的高一、高二、高三共三个年级中,各抽出一个重点班和 一个普通班作为被试。 测试安排在段考前一周,同时施测并采用统一 指导语,要求在 20 分钟之内完成。 希望比较不同年级以及性别是否存 在考试焦虑以及应付方式之间的差异。 如果存在差异,我们将会继续 分析差异在哪里,以及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本研究预期通过让被试填写问卷,包括考试焦虑和应付方式的量 表内容,从而获取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了解该中学高中学生的考试焦 虑情况及其应付方式。 希望能够通过严谨的研究了解情况,然后分析 原因所在,期望找出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法。 从而为进一步增进学生身 心健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2.4 统计方法
0.505 0.017 0.511 0.000 0.000 0.898
-0.277** 0.386** -0.229** -0.122 0.020 -0.227**
0.000 0.000 0.003 0.124 0.797 0.004
由表 3 可以看出, 总样本中 TAS 总分与应付方式问卷的自责、幻 想、退化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 与 解 决 问 题 和 求 助 因 子 呈 负 相 关(P<0.05);其 中,男 生 TAS 总 分 与 应 付 方 式 问 卷 的 自 责 、求 助 呈 显 著正相关(P<0.05),女生 TAS 总 分 与 解 决 问 题 、求 助 、合 理 化 呈 显 著 负 相 关 (P<0.05) 。
1.9652 1.8707 2.5044 2.0184 1.8557 1.7843
.004 .3651 .005 .3562 .431 .4781 .003 .3453 .071 .3186 .688 .2838
较, 考试焦虑水 平随年级的增大 而升高。 这与他 们所面临的学习 任务和压力有
3.2.2 TAS 总分与应对方式问卷各因子分 Pearson 相关分析(表 3) 表 3 TAS 总分与应对方式问卷各因子分 Pearson 相关分析
总样本 TAS 相关系数 P 值
男生 TAS
女生 TAS
相关系数 P 值 相关系数 P 值
解决问题 -0.262** 0.000
自责
0.409** 0.000
求助
-0.124** 0.36
幻想
0.418** 0.000
退化
0.341** 0.000
合理化 0.082 0.164
-0.060 0.213* -0.059 0.420** 0.314** 0.012
.3890 .2992 .4015 .4419 .4423 .14858
.7141 .2236 .4264 .2910 .3417 .1496
-.669 2.427 .259 5.136 3.671 .128
.505 .017 .511 9109 2.0191 1.8785 1.6027
应 解决 问题 .6994
付 自责
.3160
方 求助
.4567
式 幻想
.4325
问 退化
.4232
卷 合理 化 .3385
.7205 .2315 .4687 .3133 .3517 .3456
-2.505 -4.006 .432 -5.873 -3.811 .409
.0130 .000 .666 .000 .000 .683
2011 年 第 19 期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高校讲坛○
科技信息
高中生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肖浩杰 1 李广全 2 (1.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广东 从化 510925;2.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使用考试焦虑量表(TAS)和应付方式问卷对高中生进行调查探讨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 结果是高中生考试焦虑与应对方 式密切相关。 在面对考试等应激事件时有考试焦虑者多采用自责、幻想、退避等不成熟的应付方式,且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在高中男生中表现更 为突出;同时有考试焦虑者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而无考试焦虑者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
总 样 本 (N=288) 内容 因子 有考试焦虑 无考试焦虑 t 值
(N=179) (N=109)
男 生 (N=126)
女 生 (N=162)
P 值 有考试焦虑 无考试焦虑 t 值 P 值 有考试焦虑 无考试焦虑 t 值 P 值
(N=66) (N=60)
(N=113) (N=49)
辅导工作, 引导 学生缓解学习压 力等因素有关。 若对各个年级考 试焦虑水平作比
586
科技信息
○高校讲坛○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1 年 第 19 期
极应对因子(解决问题)分与有考试焦虑者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 2: 质教育,减轻学 生 学 习 负 担 有 关 ,特 别 是 学 校 加 强 了 考 试 焦 虑 的 心 理
表 2 有无考试焦虑与应付方式的关系
以被试有无考试焦虑为自变量,对应付方式问卷各因子分进行独 立样本的 t 检验, 结果显示: 有考试焦虑者应付方式问卷的消极因子 ( 自 责 、 幻 想 、 退 化 ) 分 均 高 于 无 考 试 焦 虑 者 , 达 到 了 显 著 性 差 异 (P< 0.05),而 无 考 试 焦 虑 者 应 付 方 式 问 卷 的 积 极 因 子(解 决 问 题)分 显 著 高 于有考试焦虑者(t=2.505,P=0.013<0.05)。 在求助因子分上,有无考试焦 虑者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t=0.432,P=0.666>0.05)。 具体结果见表 2。
【关键词】高中生;考试焦虑;应对方式
1 概念界定
考试焦虑是比较复杂的消极情绪现象,是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之 一。 曼德勒提出考试焦虑是一种处于失助和紊乱状态下的一种情绪。 阿金森则认为测验焦虑水平倾向上的个人差异,是一种情绪特定下的 人格特质,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特质焦虑等等[1]。 综观以 上观点,我们认为,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激发的,在家庭、 学校的压力以及考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等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 成的,以对考试结果担忧为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的复性情 绪反应。 概括来说,考试焦虑者往往具有自我怀疑、无能感和自我非难 等特征。 因此,严重的考试焦虑不仅影响智力活动的正常发挥和认知 任务的顺利操作,而且有可能击溃人的心理结构,歪曲人的意识,影响 其行为与成就。
2 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方法,从该高中三个年级中,各抽出一个重
点班、一个普通作为被试,以班级为单位采用统一指导语向学生说明 调查意义,然后集中填写有关量表,并现场收回。 总共取样 298 人 ,其 中男生 133 人占总人数的 44.6%,女生 165 人占 55.4%。 年龄在 16-19 岁之间。 共派问卷 298 份,回收 292 份,有效 288 份。 回收率是 98.0%, 回收有效率是 96.6%。 2.2 施测工具 2.2.1 《考试焦虑量表》(Test Anxiety Scale,TAS)[3]由美国华盛顿顿 大 学心理系的著名临床心理学家 Irwin G. Sarason 教授于 1978 年编制完 成,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最著名的考试焦虑量表之一 。 TAS 的中 文版 由 王 才 康 于 1999 年 翻 译 修 订 ,共 包 括 37 个 项 目 ,涉 及 个 体 对 于 考试的态度,个体考试前后的各种心理感受以及躯体不适等。 每个条 目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以往经验作出“是”或“否”的选择;各个项目所 得 分 数 之 和 为 量 表 总 分 ,Newman (1996) 提 出 ,TAS 得 分 12 分 以 下 考 试焦虑属较低水平,12 分至 20 分属中等程度,20 以上属较高水平。 15 分或以上表明该被试的确感受到了因要参加考试而带来的相当程度 的不适感,可以判定为考试焦虑。
2.2.2 《应 付 方 式 量 表 》[4]本 量 表 用 于 评 估 个 体 或 者 某 个 群 体 的 应 付 行为。 使用时,被调查者按照近 2 年的应付行为状况自行进行评定各 个项目是否符合自身情况。 此量表共 66 个项目,分为 6 个因子:解决 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 对青少年学生的测查显示构成 个 因 子 条 目 的 因 素 负 荷 值 再 0.35 以 上 ,6 个 因 子 重 测 相 关 系 数 分 别 为:0.72、0.62、0.69、0.72、0.67 和 0.72,说明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2.3 设计及程序
应对,亦称应付,是个体处理应激事件时的各种认知和行为活动, 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的调节行为,包括对应激事件的评估、调节与 事件有关的躯体或情感反应等[2]。 个体的应对方式与心身健康之间的 关系已成为临床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国内学者肖计划(1992)把应 付概念的发展总结为:“个体为了处理被自己评价为超出自己能力资 源范围的特定内外环境要求,而做出的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努力。 ” 最近的 Compas 等 (2001)从 发 展 的 角 度 来 界 定 应 对 ,认 为 应 对 是 压 力 反应的一系列过程的一个方面,将其定义为个体在面对压力事件和环 境时,调节情绪、认知、和环境的有意识的意志努力。 这些调节过程依 赖于个体的生理、认知、社会和情绪的发展,同时,又受他们限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