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其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大家还记得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关于读书的古诗——观书有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五步法吗?3.首先,我们来知诗人,【出示朱熹图片】这就是朱熹, 你对朱熹了解多少?4.接下来,谁能把诗题解释一下?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这节课只要同学们认真读,用心思考,积极发言,相信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大。
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古诗。
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1. 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任务,初步自学这首诗.【任务一】1)反复诵读, 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4)不懂的地方学生可以互相交流。
2.学生诵读,自主学习。
3. 展示交流1).检查诵读(1) 同学们,朱熹说过: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 "徘徊" ,再指名读】(2) 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3)这首古诗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4)小结:同学们,基本上做到读通读顺,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相信大家读出的韵味会更足.2). 品读一二句.(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方塘就是指?多大的方塘?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3) "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 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 "半亩方塘一鉴开" ,短短7 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 ,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
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4)"天光云影共徘徊" “徘徊”什么意思?换成“晃动”行不行?这句什么意思?这里也包含着一种修辞手法?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5)池塘优美的景色,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 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3).品读三四句.(1)诗人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作出回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示三四句】(2) “渠”这里是指什么?现在生活中指什么?这就是古今意的不同。
(3) "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 ,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 (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4)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5)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6)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4). 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1.【任务二】这首诗全写的是池塘中的水,可是题目却用了《观书有感》,这是为什么呢?2. 小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3. 交流结论: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板书: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读书汲取4.诗人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指导朗读。
【指名读(2 人)——齐读】四.拓展新知.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
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2.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说理诗《泛舟》,【出示古诗】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3.诗人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想变得心智聪明,就必须多读书!)五.【出示名言】的确,只有读书才会使人进步,请同学们齐读名言,作为这节课的结束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到老,学到老.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六.作业布置:搜集朱熹的《春日》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观书有感看方塘清澈透明← 源头活水(写景)想心智更加聪明← 不断读书(喻理)《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其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复习导入1、《冬夜读书示子聿》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师:前两天我们刚刚学习了一首关于读书的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谁能说说在这首诗诗人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指名答3、导入新课师:它告诉我们学习要不遗余力的学,并且还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用于实践当中。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关于读书的,它将又会带给我们那些启示呢?一起走进(板书:观书有感)。
4、齐读课题二、了解作者1、学生交流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对这首诗的作者了解多少?请同学们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共享一下吧2、教师总结归纳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资料(出示幻灯片)三、整体感知1、指名读古诗2、齐读古诗四、从字面上解析古诗过渡:读完了我们就该一步一步的解析古诗,以往我们都是先从古诗的题目开始,今天我们用一种不一样的解读方法来解读,我们先从诗的内容开始,首先看第一句(出示幻灯片),说有哪些字词不太好理解,1、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说说你觉得其中的那些字词不太好理解2、重点交流“一鉴开、徘徊”师:下面我们重点来看“一鉴开,徘徊”如何理解?谁能告诉老师这里的“鉴”字如何理解? 3、教师总结师:这里的鉴字是镜子的意思。
在古代的时候,镜子一般会用镜袱包起来,用的时候打开,所以这里的一鉴开指的就是一面打开着的镜子。
4、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天光和云影)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这里的“徘徊”怎么理解呢?(来回移动)?5、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指名读。
师:说在这句中你又碰到了那些拦路虎?6、重点交流“渠、清如许、为”五、翻译全诗,悟诗中哲理过渡: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字词我们已经全部都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试着用现代文翻译全诗,注意在保留诗意的基础上,译得优美一些。
1、学生翻译2、指名读译文3、教师总结,引出问题师:通过同学们的翻译,我仿佛看到了那清澈的池水,那美丽的景色,然而一看题目,我就觉得这首诗写的有些拙劣,因为是明明是写池塘里的水,可题目却是观书有感,所以我觉得不如将题目改为观塘有感,你同意吗?为什么4、学生思考并交流5、教师总结,学生深入思考师:这首诗看似有点文不对题,诗中写的是池塘的水,可是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
池塘的水和读书有着一定的联系,究竟有着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6、总结板书1)先板书“活水方塘清”2)学生交流总结出第一个问题后,教师相机在“方塘”二字下板书“心智”3)师生合作完成板书,有学生交流“活水”“清”下分别应写什么,教师板书,后推敲得出最佳答案师:下面同学们还要面对的一个任务就是帮助老师完成板书,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活水、明”下面应分别写什么,(学生说,教师板书)下面我们也来学一学贾岛,推敲一下这里到底应该写什么。
7、、交流感受师:你能不能谈谈这首诗带给了你什么启示?六、知宋诗理,悟全诗主旨师:这么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们呢?(请大家来看一段资料),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宋诗,宋诗讲究理趣,然而其中最优秀的哲理诗往往都是不直接说理,而是全凭一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一种意境之美,有意无意间,引发哲思,正是在这个意义的基础上,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成了千古名句,为历代文人学子争相吟诵。
而这类名句,在宋诗中还有很多。
2、回忆所学宋诗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宋诗中都有哪些这样的名句,(学生交流),下面我们重点来看三句我们学过的宋诗(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回忆并思考这些诗句,说说其中蕴含着什么道理?(教师随机总结)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七、朗读古诗,拓展延伸1、齐读古诗师:相信大家在明白了宋诗独特的魅力之后对于这首观书有感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下面请大家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读一读这首诗。
2、试着鉴赏古诗师:读的真好。
这首诗写的好吗?你能不能谈谈这首诗好在哪里呢?3、引入《观书有感》其二师:看来同学们悟性真的很不一般,接下来,老师再送给大家一首《观书有感》,试着品读一下看你能从中悟出些什么来?1) 独立思考2) 小组合作3) 教师总结,并出示幻灯片4、总结师: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读书、对于学习又有了新的见解,希望大家在时时为自己输入源头活水的同时,逐步去领悟厚积方能薄发的道理,从而使自己的学问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纵观整堂课,首先,在师生合作完成板书这个环节当中,调动了全体学生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对于这首诗中蕴含的哲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解析,在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同时,对于所列举的字词的贴切度的推敲,又让学生对于学习有了精益求精的意识。
其次,让学生对于宋诗有了一个宏观上的把握,知道在许多宋诗表面意象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于宋诗的鉴赏有了一个比较专业的基础,但由于没有教给孩子通过符码解读古诗背后蕴含的情感或哲理,从而使得在课堂重点的突破上还是有些不是很彻底,所以,在引导学生思考读书与方塘的联系时应再设计一个过渡性的小问题:这里的活水源源不断的输入和读书有没有什么联系?以达到问题的坡度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