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大2017版】[0702]《土地利用规划学》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西大2017版】[0702]《土地利用规划学》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0702]《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一批次[单选题]划定基地农田保护区,这是对()内部规划。

A:农用地B:耕地C:园地D:林地参考答案:B[单选题]某县城1996年城区面积为7.2平方公里,这个面积是()A:建城区B:规划区C:规划控制区D:用地区参考答案:A[单选题]世界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提出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国家是()A:英国B:美国C:日本D:中国参考答案:A[论述题]1、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体系?2、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和内容?3、简要回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位和作用?4、什么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是什么?5、未来几年是我国"实现奔小康计划”的关键几年,"吃饭”与"建设”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就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中如何协调这对"矛盾体”谈谈您的观点和看法?6、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收集哪些相关资料?7、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途分区的依据是什么?一般而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途分区包括那些?8、简要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9、什么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总目标?为实现其总目标一般包括那些具体数量指标?10、什么是土地利用结构?按其类型划分它包括哪些类型?11、简要阐述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部门与审批程序?1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程序?13、如何认识和处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14、简述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内容?15、试论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途径?16、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17、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18、试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的关系?19、计算: 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20、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据此填写土地利用结构表:表1 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单位:hm2土地利用结构表:表2 土地利用结构表21、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16万、该地垦殖率为36.56%,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年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 kg,人均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t,调出蔬菜10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经济作物(蔬菜除外)用地面积调整到耕地总面积的11.1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4m2和96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2)耕地需求量;(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规划年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指标参考答案:答案要点: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多层次的规划体系。

由于我国实行分级管理体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按行政区域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市)和乡(镇)五级,即五个层次。

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有所不同。

全国和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宏观控制性规划,主要任务是在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严格控制城市、集镇和村庄用地规模的前提下,将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间和地域间进行调整和合理配置。

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实施性规划,其主要任务是按照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指标和布局要求,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各土地利用区的土地用途和使用条件。

市(地、州)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介于省、县级之间的过渡性规划。

上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紧密衔接。

上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依据和指导,下级规划应在上级规划的控制下进行编制;下级规划是上级规划的具体化和落实。

没有上级规划指导的规划是盲目的规划,没有下级规划落实的规划是无法实施的规划。

2、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1)准备工作;(2)调查研究;(3)拟订规划供选方案;(4)协调与论证;(5)规划报批;(6)规划公布。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供给量预测;(3)土地需求量预测;(4)确定规划目标与任务;(5)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6)土地利用分区;(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3、地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龙头”。

作用:(1)合理、科学利用土地的基础。

(2)为协调与调节非农建设与耕地保护间矛盾提供了参考方式。

(3)贯彻基本国策与执行用地方针的有力手段。

(4)对土地利用管理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使有限的土地持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即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人口、资源、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

(2)坚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

(3)坚持以科技发展为前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

(4)坚持科学决策严格管理的原则5、(1)分析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2)把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放在土地利用与管理的首位;(3)坚持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业用地;(4)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集约与节约并举,以节约挖潜为重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5)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实现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6)针对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3S手段克服上一轮土地规划编制中基础数据不准确的问题,提出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数学模型与指标相结合)的同时,利用3S手段克服上一轮土地规划编制中对空间分布格局考虑不全面的问题。

(7)注重实际调研与公众参与。

6、1、区域基础资料:(1)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貌、土壤、水文、自然灾害等;(2)资源状况包括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景观资源等;(3)人口资料包括历年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非农业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等;(4)经济发展资料包括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等;(5)城乡建设及基础设施状况;(6)主要产业发展状况;(7)农业普查资料;(8)生态环境状况;(9)县域历史资料等。

2、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资料:(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包括数据、图件和报告;(2)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包括数据、图件和报告;(3)历年土地统计资料;(4)历次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资料;(5)待开发土地资源调查及其他专项用地调查资料;(6)土地评价及土壤分级资料等。

3、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划资料:(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3)上一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资料;(5)国土规划、县域规划、城镇规划、村镇规划、开发区规划、农业区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及林业、交通、水利等各专业部门涉及土地利用的规划资料等。

7、依据(1)土地利用方式的区域差异性。

(2)土地质量的区域差异性。

(3)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区域差异性。

(4)土地生产效益的区域差异性。

(5)区域内有关区划、规划是分区的参考依据。

(6)各部门的发展战略及相应土地需求量是分区的主要依据。

一般可划定以下11种土地用途区:(1)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耕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2)一般农地区:是指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3)林业用地区:是指为林业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4)牧业用地区:是指为畜牧业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5)城镇建设用地区:是指为城镇(城市和建制镇,下同)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6)村镇建设用地区:是指为农村居民点(村庄和集镇,下同)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7)村镇建设控制区:是指为控制农村居民点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8)工矿用地区:是指独立于城镇、村镇建设用地之外,为工矿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9)风景旅游用地区:是指具有一定游览条件和旅游设施,为人们进行观赏、休憩、娱乐、文体等活动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10)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是指对自然、人文景观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11)其他用途区:是指根据实际管制需要划定的其他土地用途区,其命名按管制目的确定,如水源保护区、陵园墓地区等。

8、(1)了解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

(2)了解区域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

(3)了解区域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

(4)了解区域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

(5)了解区域土地利用的效果。

(6)了解区域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等。

9、规划总目标是指规划期间通过规划实施在土地利用上所要达到的特定目的。

具体数量指标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土地整治补充耕地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新增建设用地总量。

10、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其类型:土地利用的理论结构;土地利用需求结构;土地利用规划结构。

11、(1)土地规划是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报批程序:①前期工作。

②申报。

③审查。

④批复。

12、(1)审核各类用地数量与布局;(2)用地数量综合平衡;(3)用地布局综合平衡;(4)部门用地需求预测;(5)经多次协调难以达成一致的,由规划办公室提出处理意见,交规划领导小组讨论决定;(6)拟定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方案,规划土地利用区,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任务,并将全县各类用地指标分解至各乡(镇)。

1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均是以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为依据,利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统筹安排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从土地利用的广度看,两个规划是域和点的关系,前者是在域的范围内研究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和空间布局,侧重于域内全部土地的利用,而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区内从事以上工作。

这就是说城市规划应当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城市规模应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

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执行,它包括农村用地,城镇用地在内。

从可操作性来看,县(市)一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5万,各个乡(镇)用地规划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1万,因此,对城区范围用地,仍属示意图性质,对城区作出详细程度的用地安排是城市详细程度规划任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之一是确定城市规模的大小和空间布局的选择,当然,这也就必然要涉及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城市规划的协调问题,但须以法律形式,保证未来人口吃饭所需的基本农田不再被侵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