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师2018年春季《社会学概论(高起专)》期末考核答案

东师2018年春季《社会学概论(高起专)》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高起专)》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运行条件:社会运行条件是指社会有机体运动、变化、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业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基本内容社会运行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运行是社会变迁和发展,表现出经常、变异和中断等三种关系;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为交叉渗透、制约、促进和转化等关系。

2.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3.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走向群体、进入社会、适应社会,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理解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

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4.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连结方,当这种连结遭到破坏而扭曲变形,或这种连结方式与社会发展不适应时,就产生结构性失调。

在教育水平、文化类别、宗教、职业、社会地位阶层、组织内雇佣等方面的结构
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文化冲突是指文化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或多种文化激烈矛盾的状态。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会在价值观、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甚至对立。

答:正确. 俗称文化差异。

两个或多个文化背影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持不同的态度。

2.社会安全阀是社会冲突理论中用以表示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概念,是由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

答:错。

改正:是由美国冲突论的代表科塞提出的。

3.社会群体是通过稳定而持久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

如家庭、学校、工会、机关、邻里等。

答:正确.
4.根据社会约束力由弱到强排列,可以得到如下排列:风俗习惯、宗教、道德、法律。

答:错。

改正:根据社会约束力的由弱到强排列,因该是:风俗习惯、道德、宗教、法律。

5. 结构性流动指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其特点是个人原因而发生的社会流动。

答:错。

改正:结构性流动的其特点是并非个人原因而发生的社会流动。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要回答社会学中社会化的几种类型。

答:第一,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它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第二,预期社会化。

人们在某一社会化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这就是预期社会化。

第三,发展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第四,逆向社会化。

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过程。

第五,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2. 简要回答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答: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其中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改造。

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累,这种积累使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能力逐步提高,对自然环境的利用能力日益增强。

第二,文化影响社会的发展速度。

人类在历史中总结的知识、技能通过文化的积累和继承作用不断更新和传递。

第三,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们的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但人们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也对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文化影响社会主体的自身素质。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科学文化教育水平、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都会对该国或该民族的民众素质产生影响。

3. 城市社区的特征。

答;第一,地域特征。

城市社区的地域特征是指坐落在城市地表上的位置、范围及特点。

处在不同的位置及面积的大小决定了城市社区的类型。

中国把特大城市界定为100万人以上,大城市是50万—100万,中等城市是20万—50万,小城市是20万以下。

城市功能体现城市的地域特征。

一座城市坐落在何处,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也体现这个城市的地域特征。

比如,旅游城市一般拥有名山大川、人文建筑、农家小院、距市中心较近、交通食宿便利等条件。

第二,人口特征。

与农村社区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流动性小等特征不同的是,城市社区人口特征主要体现在人口数量大,密度高,人口质量高,流动性大,异质性强等特点。

第三,组织结构特征。

包括社群和组织两部分,这是社区居民进行交往互动,实现某种特定目标的重要途径。

第四,文化特征。

城市社区文化是集综合性、复杂性、层次性为一体的社会文化活动。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运用社会组织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答:第一、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

它是以正式规则为主体,以系统的权力划分为基础,具有专业化功能、权威分层和固定规程的管理方式。

公务员制度就是科层制的一种表现。

第二、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相比,有着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搞"政治中立"。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根本指导原则。

建立公务员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为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制度保证。

所以,要求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强调所谓"政治中立"的原则,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等政治活动,在公务活动中不得带有党派的政治倾向性等等。

(2).坚持党管干部。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贯彻党的组织路线,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

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强调文官管理必须独立于党派之外,"不受任何党派干预","与党派政治脱钩",是独立的管理系统。

(3).不搞"两官分途"。

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

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

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强调政务官的所谓政治化和事务官的所谓职业化,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官体系,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4).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中国公务员没有自己集团的特殊利益,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

而西方国家的文官则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它受雇于政府,是政府的雇员,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政府利益服务。

总而言之,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为公务员管理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

它学习和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一些积极内容,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优良传统,总结和吸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系统化和制度化。

由于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公务员法规体系中的基础性法规和总的章程,所以只能规定公务员管理中的一
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在执行过程中,还应逐渐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体系。

2. 运用社会分层理论,谈谈我国改革以来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答:(1)韦伯认为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和声望社会标准。

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占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2)我国改革以来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

(3)现代化转型是我国的劳动分工、职业体系结构、社会结构等发生很大变化。

经济体制转轨使我国经济运行管理发生很大变化。

(4)我国社会阶层分为农村社会阶层和城市社会阶层,城市社会阶层又分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