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文本项脊轩志(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全正确的一项是ﻩA.尘泥渗.漉(shèn)ﻩ呱.呱而泣(ɡū)B.余稍为修葺.(qì) 以手阖.门(hé)C.偃.仰啸歌(yǎn) ﻩ垣.墙周庭(yuán)D.旧时栏楯.(dùn) 扃牖..而居(jiōnɡyǒu)解析“楯”应读shǔn。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借书满架,偃仰..啸歌ﻩ偃仰:俯仰,这里指休闲。
B.冥然兀坐..,万籁有声ﻩ兀坐:坐在高高的凳子上。
C.令人长号..不自禁长号:大哭。
D.后五年,吾妻来归..来归:女子嫁到男方家来。
解析兀坐:独自坐着。
答案 B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中的“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ﻩ()(3分)A.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B.垣墙..周庭,以当南日C.尘泥渗漉,雨泽下.注ﻩ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解析例句中“手”是名词用作状语,B项中“垣墙”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B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解析 B.均为介词,表处所,相当于“在”;A.①每逢,②常常;C.①设置,②安置、放置;D.①然后,②已经。
答案B5.默写。
(6分)(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瞻顾遗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余居于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旧时栏楯亦遂增胜(2)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3)多可喜亦多可悲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完成6~9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6.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词义相同的一项是ﻩ()(3分)A.其两膝相比.者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C.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D.比.至南郡,而琮已降解析与例句中的“比”同为“等到”之意。
答案 D7.比较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ﻩ( )(3分)①能以.足音辨人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③吾从板外相.为应答④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解析①介词,凭;②连词,表承接;③④表示动作行为只偏指一方,但意义不同,③指“她”,④指“我”。
答案 D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段文字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从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因此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产生共鸣。
B.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三件事: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二是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三是写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
C.这段文字,将大家庭分崩离析、破落之感慨,对祖母、母亲的深深怀念与眷恋,及怀才不遇、功名未就之喟叹与对亡妻的真挚感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动人的魅力。
D.和《五人墓碑记》选择重大题材、阐明生死重大意义不同,这段文字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细节,题材尽管小,却很能打动人心。
“事事而情深”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解析无“怀才不遇”之感叹。
答案 C9.翻译下列句子。
(7分)(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某所,而母立于兹。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庭院中开始是用篱笆隔开,然后又砌了墙,一共变更了两次。
(2)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3)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上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赵良淳字景程,居饶之余干,太宗子恭宪王之后,丞相汝愚曾孙也。
累世以学行名,号贤宗子。
良淳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
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
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
马光祖、李伯玉、范丁孙交荐辟之,卒不振拔。
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
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杰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
咸淳末,廷臣议众建宗室于内郡,以为屏翰,遂除良淳知安吉州。
先是,知州李庚遁,百事隳废,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
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
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
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
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
朝议寻以徐道隆为浙西提刑,以辅良淳,加良淳直秘阁。
文天祥去平江,溃兵四出剽掠,良淳捕斩数人,枭首市中,兵稍戢。
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
大兵迫独松关,有旨趣.道隆入卫。
道隆既去,大兵至,军其东西门。
良淳率众城守,夜就茇舍陴上,不归。
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
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
”于是众号泣散去。
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
”良淳叱去之。
命家人出避,乃闭自经。
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
”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有删改)(4分)(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ﻩA.身.亲尊礼之ﻩ身:亲自。
B.命僚属以义谕.之ﻩ谕:使知道。
C.有旨趣.道隆入卫ﻩ趣:兴趣。
D.乃如.安吉见良淳ﻩ如:到。
解析趣:催促。
答案C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ﻩ( )(4分)A.错误!ﻩB.错误!C.错误!D.错误!解析A.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来;B.代词,那些/代词,他;C.介词,被/动词,成为;D.都是副词,就。
答案 D12.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赵良淳“忠义”的一组是()(4分)①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②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③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④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⑤良淳命车归府⑥复投缳而死A.①②⑥B.③⑤⑥C.①③④D.②④⑤解析①说的是他宽厚治理;②写的是他是如何治理的;④写的是他留用吴国定。
答案 B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赵良淳从小跟从老师学习,懂得立身的大节,他从来没有求别人举荐他,虽然也得到过马光祖等人的大力举荐,但是没有得到提拔。
B.无论是治理分宁县,还是治理安吉县,赵良淳都曾将一些特别桀骜不驯的人绳之以法,坏的习俗被革除了一些。
C.面对荒年与百业凋敝,赵良淳力劝富人拿出粮食来赈济安吉的老百姓,由于他态度诚恳,人们纷纷拿出谷仓中的粮食来响应他。
D.由于轻信吴国定,安吉失守,在元兵已经进城的情形下,赵良淳还坚持驱车回府,安排家人出去躲避后,自己自杀身亡,以身殉国。
解析B项文中没有说他在治理安吉的时候将一些特别桀骜不驯的人绳之以法,是说在治理分宁的时候。
答案 B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良淳捕斩数人,枭首市中,兵稍戢。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百姓难道愿意做盗贼吗?时势艰难又逢大旱,所以一起剽劫抢掠苟且活下去罢了。
(2)赵良淳劝富人拿出粮食来赈济他们,(他还)曾经对人说:“假如太守的身体可以赈济百姓,也在所不惜。
”(3)赵良淳捕杀了几个人,在街市上悬头示众,士兵逐渐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