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小论文600字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小论文600字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小论文600字
西安地铁三号线使用“问题电缆”被曝光,该品牌电缆还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引发公众关注。

陕西省工商局23日通报称,
对陕西奥凯电缆公司著名商标认定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撤销陕西
奥凯电缆有限公司“五胜及图”商标的“陕西省著名商标”称号,
并对在该著名商标认定中,审核、把关不严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追责。

(3月23日中国新闻网)
陕西省工商局撤销“问题电缆”的“著名商标”称号,并对审核、把关中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这样的处理本身并没有错。

评选过
程中“把关不严”是肯定的。

譬如陕西省规定“著名商标”评选条
件是“核准注册三年以上”,奥凯公司注册不到三年就提交了评选
申请,连评选门槛都没达到,就能戴上“著名商标”的帽子,这里
面问题显然不小。

不过,板子仅仅打在“把关不严”上,还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著名商标”本身存在的问题,比“问题电缆”更可怕;它的实质,
是由政府部门为企业认证背书,将政府的公信力捆绑在企业的市场
信誉上。

这容易导致两个问题:一是权力为市场做主,干预了消费
者的自由意志,让消费者在选择中被牵着鼻子走;二是政府与企业容
易形成一损俱损的共同体,“著名商标”企业出了问题,政府就会
跟着背黑锅,反过来,政府为了不让自己尴尬,就有可能为企业捂
盖子。

因此,2014年4月,国家工商总局就下发了《关于执行修改后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5
月1日起,生产、经营者不得将‘驰名商标’字样用于商品、商品
包装或者容器上,或者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

工商总局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可为什么还有很多地方抓着“著名
商标”的评选不放呢?这显然是因为,行政部门的天然属性,就是要
自我扩张、扩权的。

当行政部门抓住更多权力不放的同时,也就为
权力寻租、暗箱操作制造了空间。

譬如奥凯公司的商标评选中,不
排除就有利益输送、某些官员为企业评选开绿灯的问题。

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权力需要自我克制与极度谦抑。

这不仅是市场对权力的要求,也是权力维护自身公信力的必然。

“问题电缆”出了问题,“著名商标”成了笑话;三鹿奶粉出了问题,“中国
免检产品”的证书成了废纸一张。

如果政府部门不想拿自己的公信
力开玩笑,不想给问题企业拉来垫背的话,就应该保持与市场的距离。

取消“著名商标”,别再越俎代庖,把产品的评价权还给市场,如此,既是市场之幸,也是权力之幸。

家在湖北武汉的杨文喻去年刚生了宝宝。

“我的预产期本是9月
3日,但这正好在入学截止日期后了,就在8月30日那天做了剖腹产。

”这样杨文喻的宝宝就可以早一年入学。

(2月23日《中国青
年报》)
据2013年统计,中国内地选择剖腹产的产妇比例高达46%,为
全世界之最。

中青报的这次调查,2001名已有孩子的受访者中,有33.6%的家长直言有提前剖腹产的情况。

现实中,像这位武汉妈妈云
淡风轻地“刀刃向内”,背后隐藏的是争取孩子早入学的焦虑。

社会的浮躁与人们日益急功近利,极大地强化了许多年轻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起跑恐后”感。

中考、高考两大全国型战役,凝聚着
无数学子与家长的全力以赴。

与之相比,孩子上小学,则是围绕8
月31日这个时点,家长和学校各种样式的拉锯战。

其中,家长找关系、改年龄,对孩子拔苗助长不一而足。

如果预期没有强大的社会
资源,一些本来的“九月胎儿”,就只好以妈妈挨上一刀的代价来
到世上赶路。

据调查,63%受访家长认为孩子入学早晚对成长影响大。

近40%
的受访家长认为孩子晚入学好。

36%的受访家长认为早入学好。

包括
剖腹产在内的所有打提前量上学的孩子,其实都是“早入学容易跟
不上”一族。

相差半年,仅生理发育就会有明显不同。

其中同龄的
男孩上学比女孩更吃亏。

只不过,没有经验的家长都以侥幸心理迎
难而上,做的是“少年英雄”梦。

笔者有个侄子,因家长考虑上幼儿园成本太高,提前半年上了学(以8月31日满6周岁为准)。

尽管成绩不算差,但孩子和家长都不
轻松。

对孩子的总体评价,老师总是低于家长的估价,家长总是有
些耿耿于怀。

回过头来看,老师是以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成熟为标准,而家长则很容易以孩子的考试分数为标准。

落实好教育部关于小学入学年龄由各地“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统筹确定”,必须做实专家提出的自然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
龄同步发展的标准。

因为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或生理年龄或心理
年龄低于自然年龄,意味着他们上学会吃力。

要使这种理念变成自
觉行为,在孩子的胎儿期、特别是学龄前,家长们要像中考、高考
一样得到科学指导,获得成长,才有可能避免妈妈冒险挨刀,或孩
子冒险抢跑。

去年,由冯小刚导演、范冰冰领衔主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上映。

没想到,这部电影引发全国潘氏宗亲会不满,认为有损潘氏
名誉。

来自广东增城的农妇潘金莲,更是将冯小刚、刘震云、范冰
冰等人告上法庭,要求停止侵权,恢复名誉。

(3月22日《成都商报》)
一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引起了全国潘氏宗亲会不满,主创人员更是被农妇潘金莲直接告上法庭。

应当说这事做的确实挺荒唐,全国潘氏宗亲会、农妇潘金莲都存在蹭热点的嫌疑,用很多网友的
话说,想红想疯了。

道理不难理解,潘金莲的“荡妇”形象定位,并不是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确立的,而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和“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确立的,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即便没有
《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人们早也认定潘金莲是“荡妇”的代
言人。

潘金莲重名,那是今天的农妇潘金莲重了古代“荡妇”潘金
莲的姓名,年过六旬的农妇潘金莲从小被嘲笑就说明了这一点。


这个角度说,如果全国潘氏宗亲会和潘金莲觉得败坏了潘氏、潘金
莲的名誉,那么该起诉的对象应是最早有损他们形象和名誉的名著《水浒传》《金瓶梅》的创作者,而不是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
创作者。

另一方面,不管是名著《水浒传》《金瓶梅》,还是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都是文艺作品,内容存在虚构,不能简单地把文艺作
品中的人物姓名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姓名相挂钩,这是基本常识。

而且,文艺创作,必定既有正面角色,也有反面角色。

盛传很广的
文艺作品中的负面人物除了潘金莲之外,还有“奸夫”形象的西门庆、“负心汉”形象的陈世美、“伪君子”形象的岳不群等,这些
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如果按照农妇潘金莲告冯小刚的逻辑思维,那么创作出深入人心负面角色的文艺作品创作者都该被起诉了,显
然很荒唐,不利于文艺创作。

从法律角度说,农妇潘金莲告冯小刚等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主创人员,虽然是她的权利,但这种胡搅蛮缠的起诉冯小刚,实质
上已经是一种滥用诉讼权的行为,农妇潘金莲俨然成为电影《我不
是潘金莲》中主角李雪莲的现实版。

我国司法资源本来就很有限,
农妇潘金莲还如此滥诉,无疑进一步挤压了司法资源,影响其他真
正需要维权的人通过诉讼途径维权。

从这个角度说,在经过法院立
案登记制改革之后,虽然大大降低了民众诉讼的立案门槛,方便了
民众诉讼,但不能纵容民众滥诉。

对于滥诉行为,有必要设置一定
的门槛,或者提高滥诉的成本。

看了<高中政治时事评论小论文600字>的人还看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