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综合练习(四)附答案
(100分钟120分)
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钦.佩(qīn) 沉湎.(miǎn)
桎梏.(ɡù) 艰苦卓.绝(zhuō)
B. 弥.补(ní) 劫.难(jié)
镌.刻(juān) 不胫.而走(jìnɡ)
C. 拯.救(zhěnɡ) 痴.迷(chī)
嘈.杂(cáo) 薄.利可图(bó)
D. 幼稚.(zhì) 憧.憬(tónɡ)
轩昂.(ánɡ) 脍.炙人口(kuài)
【解析】选C。
A项,“卓”应读zhuó;B项,“弥”应读mí;D项,“憧”应读
chōnɡ。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很多人在职场中就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心理问题,很多时候这些心理问题都是庸人自饶的,根本就不用担心。
B.根据浙江省生活必须品市场监测系统显示,这周浙江省生活必须品市场运行平稳。
C.业内人士表示,这是我国政府对融资租赁行业的规范进一步完善的过程,赋与了融资租赁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
D.那声音是温馨的、安详的,既抚慰我们,又召唤我们。
不高的钟楼在那时的我看来,却是无比的巍峨。
【解析】选D。
A.饶—扰;B.须—需;C.与—予。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今年的元旦联欢会上,全校师生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
B.唐僧有着很强的团队管理能力,能够以身作则,不畏艰难,不为诱惑
所动并将生死置之不理
....,连桀骜不驯的孙悟空都心甘情愿地服从他的管理。
C.“孝老爱亲、勤俭节约、仁义宽厚”的身体力行,源自父辈“干练
果敢、博大胸襟、大德若云”的优秀品质,源自耳熟能详
....的朴实家风。
D.在房地产市场不振的情况下,政府没有袖手旁观
....,而是与开发商并肩战斗,帮助他们维持市场秩序,维护市场价格。
【解析】选D。
D项,此处强调政府没有不重视,所以用“袖手旁观”是正确的。
A项,“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
注意使用范围,只能是亲人之间,不可用于同学、朋友、师生之间。
B项,“置之不理”指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而此处说唐僧不把生死放在心上,应该用“置之度外”。
C项,“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而此处强调的是朴实家风的影响,应该用“耳濡目染”。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4.(2015·温州高一检测)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
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
B.在“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职业取向下,基层和中小企业一方面急需人才,却难以寻觅;另一方面大量毕业生又聚集大城市,僧多粥少。
C.《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李泽厚先生将他多年的研究付诸于笔端,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感性而亲切。
D.人生苦乐并非纯粹由物质条件决定,百万富翁很可能不如身无分文的流浪汉生活得幸福,原因就在于感受生活的乐趣还需要艺术的眼光与悠闲的心境。
【解析】选D。
A项,成分残缺,缺少“满足”的宾语中心词,可在句末加“需要”或“需求”。
B项,语序不当,“一方面”应放在“基层”之前。
C项,成分赘余,将“付诸于”改为“付诸”。
5.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节目已经在电台播出,您能于百忙中有幸受访我们深表感谢。
B.婚礼的请帖已经收到,非常感谢,我一定会拨冗前来参加。
C.希望贵校能求贤若渴,如能有幸入学,本人定会加倍努力。
D.日前向您求教的关于写作问题的回复已收到,受益颇多。
【解析】选D。
A项“有幸”不当;B项“拨冗”不当;C项“求贤若渴”不当。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阅读《白发的期盼(节选)》中的选文,完成6~9题。
(20分)
(出录音)
赵女士:我有一个老领导,老伴已经去世多年了,他有好几个孩子,但都不在身边,老头退休以后就一个人在家。
有一次到单位,他跟我说,这一周他就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到公园散步,碰上一个人问他“老大爷,您今年多大年纪了?”他回答人家;再一句话呢,是我们单位一个同事给他送报纸、杂志,他说了声“谢谢”。
后来,有一天早晨,他过马路去买豆浆,结果发生车祸,老人死得很惨。
(录音止、音乐起)
记者:我一直犹豫是否用这个故事作这期节目的开篇,因为它有些令人伤感甚至残酷。
如今,这位一周只说了两句话的老人已不能告诉我他真实的感受,但他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
不容忽视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有一亿二千六百万。
这个庞大的数字中的多少老人生活是孤独、寂寞的,我无从知道;但我敢肯定,前面提到的那位老人,他的境况在中国老人中绝不是惟一的。
(音乐止、出录音)
林女士:一个人在家里闷死了。
严女士:时间比较难打发,感觉很孤独,经常流泪。
冯先生:一天到晚也就出去溜达呗,回家干啥呀,也没啥事,所以我一般不到天黑都不回家。
张女士:在家里,一个人孤孤单单,一天到晚坐在那里织毛线,没有人讲话,真难过,真不喜欢。
心里不开心,要买吃的,我又跑不动;要
到哪里玩,我又不认得。
你想,孤单,看着钱有什么用啊?身外之物我都不想要了。
(录音止)
记者:那么,老人想要什么呢?专家用四个字回答我——“精神赡养”。
(出录音:人口学博士陈先生)
陈先生: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就是指外界用很好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保持老年人持续的完好的一种精神状态。
(录音止)
记者:这是北京大学人口学博士陈先生对“精神赡养”的解释。
事实上,很多老年人虽然还没有听说过“精神赡养”这个词,但生活中他们对精神赡养的需求却是明确而实在的。
有首名叫《常回家看看》的歌曲,曾让一向并不怎么喜欢流行音乐的老年人着了迷。
有几句歌词是这样说的:“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
说来也简单,就图个团团圆圆、就图个天伦之乐,老人的愿望能实现吗?
6.文章的开头为什么用这则故事开篇?(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