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全册 共132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全册 共132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全册)《窦娥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教学重点】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和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2.戏剧的特点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一、知识储备A.元杂剧相关知识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1)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

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

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2)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3)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此外,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用以概括全剧思想,提出本剧剧名。

例如,“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末句是戏的全名,“窦娥冤”则是简名。

B.作者简介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著名的戏曲作家。

他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具有多种多样的才艺。

当时由于元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关汉卿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不愿做官而进入社会底层。

他一生主要从事戏剧活动,不仅写剧本,而且登台演唱,借助元杂剧艺术来揭露现实黑暗,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关汉卿比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早三个多世纪,共创作杂剧六十多种,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

流传较广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等。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关汉卿剧作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他同情弱小,憎恶强权。

在他笔下,被压迫的人民总是那样勇敢、正直而又充满着智慧;而上层统治阶级总是如此卑劣、低下和贪婪。

他的剧作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又放射着理想的光辉,深受人民喜爱。

关汉卿剧作之所以有生命力,还在于它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他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刻画出人物深邃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的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朴实自然的本色,又有艺术韵味,也被历代评论家称为本色派之首。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C.文本要点《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全剧为四折一楔子,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部分,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

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关汉卿戏曲的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

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深邃。

D.基础知识1.音义辨正窦(dòu)娥:主人公名,桃杌(wù):贪官名,哥哥行(háng)哥哥那边,鼓三通(tòng)量词,用于动作,罪愆(qiān):罪过,错勘(kān):判断,盗跖(zhí):统治者诬称奴隶起义领袖,前合后偃(yǎn):前仆后继,偃,仰面倒下,瀽(jiǎn)半碗:泼,倒,苌(cháng)弘化碧。

暑气暄(xuān):指炎热,湛(zhàn)湛青天:清明,顺水推船:也说“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兀的:这。

2.词语辨析怨气•冤气原句: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二者都表示心中有不满之气。

不同的是,“怨气”指怨恨之气,“冤气”指因受冤枉而产生的冤枉气。

分辨•分辩原句: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分辨”指分清辨明,如“分辨香花和毒草”。

“分辩”指用语言辩白,如“他这回并不分辩,单说一句‘不要取笑”’。

3.文学典故①苌弘化碧:苌弘,周朝的贤臣。

传说他无罪被杀,三年后,他的血变成碧(青色的美玉)。

②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的蜀王杜宇的称号。

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啼声非常悲凄。

③六月飞霜:邹衍,战国时人。

相传他对燕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却听信谗言把他囚禁起来。

他人狱时仰天大哭,正当夏天,竟然下起霜来。

后来常用“六月飞霜”来比喻冤案。

④东海孝妇:传说汉朝东海有个年轻寡妇,对婆婆很孝顺。

后来婆婆自缢身死,寡妇被诬告为杀害婆婆的凶手。

官吏就把她杀死以偿命。

她死后,东海一带大旱三年。

⑤望夫石:古代神话,有一妇人天天到山上望夫归来,竟变成了石头,人称“望夫石”。

二、问题探究主问题:认真细读课文,思考:本剧是怎样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被压迫剥削、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悲剧形象的?子问题1:《窦娥冤》每一折的故事情节是什么?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子问题2:戏剧的特点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

而戏剧冲突一般有三类:人物之间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

那么,本剧的矛盾冲突有哪些类型?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子问题3:第三折窦娥在【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中,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体现了窦娥怎样的内心世界?子问题4: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但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而舍近而求远?子问题5:思考,作者安排婆媳会面的感人场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子问题6: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子问题7: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

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子问题8:窦娥之冤是怎样造成的?结合全剧简要分析。

三、课文小结《窦娥冤》的谋篇立意:写穷秀才之女窦娥,三岁丧母,七岁时,父亲窦天章为了还债和换取上京赶考的路费,将她押给蔡婆婆作童养媳,并在十七岁成亲。

婚后不久,丈夫死去,婆媳相依为命。

一天,婆婆去赛卢医家讨债,赛图谋将她勒死赖债,刚要动手,被地痞张驴儿父子路遇相救。

张氏父子以救命索赏为由,赖在蔡家,威逼婆媳俩与他父子成亲,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便在汤里投毒想药死蔡婆婆,霸占窦娥为妻,不料反而毒死自己的父亲。

但他反诬窦娥投毒害命。

断案昏官竟将窦娥判处死刑。

临刑前,窦娥面对天地发下三桩誓愿:倘若死得冤屈,颈血不落地而飞上白练;六月飞雪掩埋其尸;当地干旱三年。

死时,果然感动天地,样样应验。

三年后,窦娥的父亲任提刑肃政廉访使,回乡察访。

窦娥托梦给父亲,终于昭雪了这件冤案。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

几百年来一直震撼读者的心。

剧本情节曲折,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精炼、生动、富于表现力。

是关汉卿杂剧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诚如王国维所言“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宋元戏曲考》)。

《窦娥冤》的写作特点:《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

其艺术特色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场面安排紧凑、集中,富有典型性。

剧本通过二三个主要人物和几个重要场面,就能展示出元代社会的重要侧面,而那些与主题无多大关系的描写都被略去了。

如在被押赴刑场的途中,作者只选取了窦娥要求走后街而不走婆婆所住的前街,并重点描写了遇上婆婆后窦娥的一番诉说与叮嘱,集中体现了她淳朴、温顺而善良的一个侧面,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表现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②大胆的想像和夸张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者借助大胆的想像和夸张,写出了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把她的反抗精神写得那么惊天动地,而代表当时皇家执法的监斩官,相形之下是那么渺小。

③语言既通俗平易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如“打嘴!那有这等说话!”当窦娥要用亢旱三年来表达其复仇和昭雪冤案的愿望时,因涉及到太守、监斩官的前程,他们的凶横的面目也就暴露无遗。

又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既通俗平易又十分生动。

这些语言之所以能像生活本身所表现的那样自然生动、通俗平易,是与作者写作时那种力求“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逸,语无外假”(见臧懋循《元曲选序》)的态度分不开的。

《窦娥冤》的写作借鉴:1.场面描写:场面一般指以人物活动构成的生活画面,有时也泛指一定场合的情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