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营养学期末卷

植物营养学期末卷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 养分归还学说
2. 作物营养临界期
3.
生理酸性肥料
4. 化成复合肥料
5. 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
6. 堆肥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0空,每空1分,共30分)
1.植物的有益元素中,对水稻、对大豆、对甜菜有好处。

2.
土壤溶液中养分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和。

其中前者主要表现在之间,如
和之间。

3.矿质养分在的运输是单向的,而在的运输是双向的。

两部分之间的养分主要靠来沟通。

4.
在磷肥鉴定中,pH值是常用指标之一,过磷酸钙一般呈性,钙镁磷肥呈性,而磷矿粉呈性。

5. 某一复合肥料含N
20%、含K2O 15%、含B 2%,那么它的表达式为,它属于(二元、三元或多元)复合肥料。

6.
指出下列营养病害是缺乏何种营养元素:水稻缩苗病,苹果苦痘病,花菜褐心病,茶树茶黄病。

7.
有机肥料的种类主要有、、和等四类。

8.
施肥技术中,根据施肥时期的不同,施肥方法主要有、
和三种。

复混肥料或有机肥料施用时主要用作。

9.
人粪尿含氮物质分解最终都产生,容易,故贮藏期间要防止养分损失。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2小题5分,第3、4小题6分,共22分)
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是什么?已确定的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包括哪些?
2.石灰性土壤上作物缺钙的原因是什么?
可采取哪些措施调控钙素营养水平?
3.试分析土壤条件与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关系。

4.叶面施肥有何优点? 它能否取代根部施肥?
为什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任选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比较钙和磷在根部吸收的部位、横向运输、纵向运输、再利用程度和缺素症出现的部位等方面的特点。

2.我国的钾矿资源极其贫乏,农业生产中所用的钾肥绝大部分依靠进口。

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如何入手解决我国钾矿资源不足与农业生产需要大量钾肥之间的矛盾?
3.试述酸性土壤对水溶性磷肥的固定机制和提高磷肥利用率的关键与途径。

4.分别说明氮肥在旱地施用时,氮素损失的途径有哪些?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相应措施有哪些?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
养分归还学说:“由于人类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并把这些产物拿走,就必然会使地力逐渐下降,
从而使土壤所含的养分将会愈来愈少。

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拿走的全部东西,不然,就难以指望再获得过去那样高的作物产量,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分。


2.
作物营养临界期:是指元素过多或过少或营养元素间不平衡,对于作物生长发育起着明显不良影响的那段时间。

3.
生理酸性肥料:化学肥料进入土壤后,如植物吸收肥料中的阳离子比阴离子快时,土壤溶液中就有阴离子过剩,生成相应酸性物质,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土壤酸化。

这类肥料称为生理酸性肥料。

4.
化成复合肥料:是指由化合(化学)作用或混合氨化造粒过程制成的,工艺流程中有明显的化学反应的复混肥料。

5.
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过磷酸钙吸湿后,除易结块外,其中的磷酸一钙还会与制造时生成的硫酸铁、铝等杂质起化学反应,形成溶解度低的铁、铝磷酸盐,这种作用就称为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

6.
堆肥:主要以秸秆、落叶、有机垃圾等为原料,再配合一定数量的人畜粪尿肥和化学氮肥,利用微生物作用,在自然或人工控制的好气条件下发酵后积制的有机肥料。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0空,每空1分,共30分)
1.Si,Co,Na
2.拮抗作用,协助作用,同性离子,NH4+,K+(或NO3-,H2PO4-或其他可能组合)(本题若前面回答协助作用和拮抗作用,后面答案应为异性离子之间,如K+和NO3-或其他可能组合)
3.木质部,韧皮部,渗漏或转移细胞
4.酸,碱性,中
5.20-0-15-2(B),多元
6.Zn,Ca,B,S
7.粪尿肥,堆沤肥,绿肥,杂肥
8.基肥,种肥,追肥,基肥
9.NH4+或NH3,挥发损失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2小题5分,第3、4小题6分,共22分)
1.同时满足对植物生长具有必要性、不可替代性和作用直接性的元素被称作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目前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16(或17)种。

它们是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鉬、氯、(镍)。

2.原因:植物(如蔬菜)生长速度快,同时需钙量大,容易出现生理性缺钙;气候条件(如持续阴雨天气,设施栽培下空气湿度高)会影响钙的吸收和运输,也会造成生理性缺钙。

解决方式:叶面喷施水溶性钙。

3.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土壤胶体类型;其它,如土壤质地。

4.
优点:无固定;见效快;用量小;成本低。

不能代替根部施肥:量上不能满足需要;时间上不能持久。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任选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吸收部位:钙主要在根尖;
磷主要在根毛区;
横向运输:钙为质外体; 磷为共质体;
纵向运输:钙只在木质部运输; 磷既能在木质部也能在韧皮部运输;
再利用程度:
钙不能再利用; 磷再利用程度高;
缺素症部位:钙首先在蒸腾作用小的部位出现;
磷则在老叶首先出现。

2.(1)合理施用钾肥,提高钾肥利用率;
(2)积极开发生物型钾肥资源。

包括筛选富钾植物和高效解钾微生物;
(3)大力推广灰肥和有机肥。

3.固定机制:水溶性磷→无定形→结晶态→闭蓄态;
关键:减小与土壤的接触;增大与根系的接触;
途径:制成颗粒肥料;集中施用:
沟施、穴施、分层施用;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与石灰施用;根外施肥。

4.途径:挥发、淋失、反硝化;
措施:控制施肥量;采用合理施肥方法:宜分配硝态氮肥,若施用铵态氮肥和尿素注意深施覆土;氮肥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