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心意混元24式太极拳动作要点提示文/汪荣安·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是我师父冯志强大师创编的。
它融合了心意六合内功与陈式太极拳缠丝内功之精华,依据太极阴阳之理,以内外双修为核心,以心意行气及螺旋缠丝为法则,以修炼丹田内气为根本,以太极十三势为载体,达到内以修身,外以致用,拳功一体,炼成一粒混元气的上乘功夫。
·修炼时要坚持:(1)三项原则:练养结合,以养为主;动静相兼,以静为主;内外俱练,以内为主。
(2)三个结合:拳法、功法、用法结合。
(3)四句真诀:内外合一、上下相随、周身一家、混元一体。
为教学之方便,我根据师父《陈式太极拳入门》中关于混元24式太极拳图解的说明,简化成此,如有差错请同道批评指正!一、无极起式说明:无极势:自然站立无极状态(略)在念止、心静、神宁、平和、体舒、形顺之中渐呈一片无物无我、无形无象、无声无息的空洞觉明景象全身放松,进入无极虚灵之境。
起势:划好三个圈,每个圈都有棚、捋、挤、按。
棚劲的棚点在腕背;挤劲的挤点在指稍;捋劲的捋点在掌心;按劲的按点在掌根。
整个动作要求连贯圆顺。
注意:除顶劲不丢外,周身放松,松腕舒指,气归丹田。
二、金刚搗碓··动势:欲右先左—双手右棚—回转立圆—松转斜捋—转身平捋—手足对开—立圆前捋—上步勾拳—反背拳、掌—举拳提膝—震脚下捣。
说明:本式的折叠右转,回捋立圈450度要周身协调一致,混元一体,园活流畅。
注意欲右先左、欲左先右,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全身形成对称的整体膨胀劲(注:以后的所有动势都应如此)。
向左大捋,向右转身时注意与步法配合得当。
接下势铲脚与推掌同时完成,铲脚要贴地面,两手平捋伸展,眼神向左前方;注意两脚不要在一条直线上,相差半脚左右,以保持稳定。
上步勾拳与左手相合应同时完成,拳到脚到身到,;注意后脚上步不要蹬地,要用前腿和腰跨拉动前伸形成虚步。
右腿屈膝上提,是右拳上提牵引所致,右拳高于耳平,拳背朝上;右脚松沉踏落,不可跺腳,注意两脚同肩宽;右拳松沉地向下一捣,注意手脚齐到方为真,重心仍在左脚。
三、揽扎衣··动势:松沉—抱拳右上棚—U形回转—转腰开臂—左右缠丝—提腿开臂—合手开步—揽扎衣定势。
说明:左手抱右拳向右前上方打出时:腰先微左旋再右转(欲右先左);拳高于鼻平,拳背皆朝外。
右手向左上方穿出两臂双开时,胸腹同时折叠相开,寓欲开先合之意。
两臂左右分别缠丝(乌龙绞柱),要周身协调俱动如拧麻花。
下式的合臂、提腿、开臂,合手、右脚横开等上肢和下肢运动应周身协调一致,相辅相成。
右转平开前,右手有一欲右先左的逆缠翻掌折叠小圏,,定势时右手不能出右腿外,沉肩坠肘,指尖上竖,成瓦拢掌;左手由右腹前拉到左腹前。
此时气沉丹田,合于丹田,玄顶、松体。
四、六封四闭··动势:两手缠丝—挤手回叼—合开捋按。
说明:划好两个圈:右手在右侧、左手围绕肚脐各转一圈,一大一小,注意全身协调,防止丛肩。
挤手:右手找左手,手背相贴,左手在内,向右伸挤,两臂撑圆。
叼手:欲左先右划圆由右下向左上方叼棚,左腕高与肩平,周身圆活、流畅,有高山流水之情趣。
合、开、捋、按:两手在环形旋绕开合时,靠胸腹折叠开合和腰胯旋拧圆转完成;两手向右下前方斜按时,以右手为主,同时有肩靠、肘靠、手靠、胯靠、膝靠之意,手、脚、身齐到,虚实分清,中定平准,意气下沉,一气呵成。
五、单鞭··动势:右腕缠丝—合臂斜开—双臂开合—勾手右撑—开步开臂—内旋平展—单鞭定势。
说明:放松后,右手上、左手下半圆形旋绕成抱球状,然后左手经右前臂外侧向左上方逆缠棚开成斜开势左手于头平,同时右胸、右手亦棚开。
放松后,两手自内而外环形绕转翻掌,合于胸前。
右手在上内捋变勾手向右撑出。
开左腿后左臂拉伸,然后左臂回转腹前脐下围绕肚脐绕转一圈(丹田内转)后,左手平向展开,似拉皮筋,“鞭似游龙,劲如放箭”,成弓马步(近似弓步)手心朝外指尖向上成单鞭定势。
六、白鹤亮翅··动势:松沉—大圆平捋—小圆上步—立圆肩靠—立圆下沉—开臂亮翅。
说明:心气放松,周身下沉,;向左划圆450度,平捋,小圆、摆脚上步,身体左转时,左脚脚尖翘起外撇踏实,右脚轻灵上一步落在左脚前成虚步,左手肩平,右手腹前;肩靠时左手在右肩前立掌,护胸护脸,右手在左胯前闭门护腹护裆,成撩阴掌,目视右前方,左腿坐胯下蹲成偏马步。
亮翅时右臂先向左下方松沉蓄引(欲右先左),然后身、肩、肘、手依次领劲向右前上方,同时领左腿向前跟进平步,脚掌虚着地,注意身、手、步同时到位。
松胯、中正、上虚下实、气定神闲。
七、邪行拗步··动势:松沉—右手圈—开步开臂—上右手右脚—上左步—左搂右推—右手圆—平开臂—左转旋膝。
说明:此式两臂两腿协调动作,须沉着稳健完成,两手交替斜运皆不过中线却护着中线,不失中定;左脚开步,与右手斜伸是沿东北方向,跟步斜行,右脚跟步是右手向前斜行牵制所制.;划圆平开时,右肩肘手依次相开与左肩肘手节节对开,同时两腿胯膝足对开并圆裆,腰背裹圆,然后身体左转,重心沉换至左腿,左膝拧转外旋。
八、提收··动势:沉气合掌—撤步开臂—落手两胯前—上托手—提腿前挤。
说明:沉气合掌时左手在外;双开时两臂棚圆,高于耳平,胸腹同时开阔舒展,气势磅礴,虚步;双手前挤时左手在左膝斜上方,右手置于腹前;两手挤按与提膝上顶须同时完成。
九、前膛拗步··动势:落脚前挤—转身开臂—合臂斜开—搭手上步—双腕划圆—右转棚开。
说明:落脚前挤时,左脚下弧线向右脚左前方松落,两手劳宫穴相对,弓步。
然后右转身,双臂外旋,继续旋转至身体右侧,左手落于右胯外侧,右手旋转至左胸前。
左转斜开时形成一个大旋身的斜缠丝圈,转身之际而成背靠、肩靠、肘靠、臂靠之劲势;接着搭手上步,两手交叉与胸腹前左手在下,右腿向左前上方屈膝里合棚顶接着右脚贴地向右前方趟出一大步。
随即身领两手经右下向左上绕转;两手棚开要与两足同宽,,由内而外依次伸展,对称相开,一开全开,节节呼应,此时心胸无限开阔宽广,气势愽大,浩气凛然。
十、掩手肱捶··动势:向左拧缠—右旋大捋—左捋右击—搭手提膝—踏脚开步—旋臂击拳—松落磨盘掌—棚捋式—沉气蓄劲—挂肘击拳。
说明:左拧右捋时要周身协调一致,如龙蛇翻滚,拧裹合好。
搭手提膝时,左掌沿搭于右小臂上,并与右拳一起落于腹前,同时提右膝,合住劲,沉着平稳,独立如磐石;然后右脚松气震落,不可努气拙力。
打反背拳时右拳经左前臂内侧向右上方弧形翻打,拳背领劲,高于耳平;右拳于右腿朝向一致;磨盘掌要求臂圈、腰圈、腿圈合一形成意气形神一体、连绵不断、周身一家的水平缠丝圈。
掩手肱捶,左手前掩接劲、右手屈肘蓄劲,随曲就伸,阴阳互变。
螺旋冲拳时,右拳、左肘对拉,拳到、肘到、意到、气到、劲到,积柔成刚。
稍领中随根节催,拧腰转胯起于足。
十一、披身捶··动势:两手横立圆—上撑下按—左右剪刀劲—撩掌下沉—上下开合—合腕开步—平圆盘旋—左伸右挤—右左右披身捶。
说明:松沉后,两手横立圆是立圆磨盘掌,须上下协调;上撑下按须右脚踩实,左脚蹬展,同时以身领两手左下右上对称斜开,臂弯如月,似斜开拉弓势;左右剪刀劲是两臂与左、右腿形成的上下合力,先左合、后右合,须手脚齐到,转关在腰,腿手并用,令其对方仆跌,内含杠杆之理。
撩掌下沉:右臂外旋前撩,左手松落右臂弯上,接着双臂松落腹前,右手背落于左手心上。
上下开合是乾坤开合运气功,调匀气息,气沉丹田,体现练拳似休息,开合内含攻防之意;环形开合圈,要园活饱满,胸腹臀腰背胯同时开合折叠,全身充满弹性,对称协调。
合腕开步与平圆盘旋:两腕交叉合于胸前成十字手,左手在外,左腕与右掌根互贴,然后两手虚握成拳,两拳平圆由右至左盘旋,周身内外盘旋回环一圈,形成以丹田为核心的混元一体的磨盘气圈。
左伸右挤是两个冲拳,与肘对拉劲,拳眼均朝上。
左右披身捶注意左右拳旋转打出,一挂肘一冲拳,两势形成左右连珠炮,右左两拳到位后拳心均朝对侧斜上方,拳眼均朝本侧斜上方。
十二、背折靠··动势:右手圆—折叠拧转—背折靠。
说明:右拳随身体左转圆形划弧至左肩前上方;接着右拳折叠一小圈,向左引化,向右拧转成背折靠势,右拳直腕拉向右额角前上方,拳心斜向下,拳眼斜对右太阳穴,左肘尖与左脚尖相对,右脚踏实但随折背而有腾虚之意,左脚虽虚随俯身而有蹬展之意,右臂肩、肘依次棚靠,顶劲领好,裆劲下好,全身协调折转。
十三、靑龙出水··动势:右拳引左拳—右反背拳—指裆横击。
说明:右拳左旋引左拳向右前上方右肩前击出,拳心朝右上方,拳眼朝左前上方;右拳右旋向右前上方打出反背拳,拳背朝左,拳眼朝下,劲点在左肘尖和右拳背;左臂由屈变伸成阳八字手,指向右前下方,随即右拳向同一方向横击,劲点在左肘尖和右拳轮,高于膝平。
注意靑龙出水一式有5次腰的左右转换,一定要浑圆自如,回环旋绕,连绵不断,无凸凹、无断续,形似青龙出水般盘旋绕转。
在用法上皆为连环法,上打头部下打阴,上惊下取不离中。
十四、双推手··动势:两手双圈—贴手前挤—左叼上步—合掌双开—屈肘胸前—上步推掌。
说明:双圈:右手沿右胯前划大圈,同时左手贴腹围绕肚脐划一小圈;接着右手找左手,两手腕背松贴交搭,右手在外,抱肩合肘,徐徐前挤、撑圆;接着双手折叠划一小圆,即向左斜上方左叼右托而出,同时右脚顺势向前上步,落于左脚右前方;接着两手交叉合于胸前,左手在里,随即左转,两手向体侧两旁弧形棚开;屈肘左胸前,以身领手,与两乳对齐,右脚沉稳上一大步,向前推挤,左脚趁势跟进成丁步;进逼中宫,势如破竹。
十五、三換掌··动势:松沉开臂—翻掌右屈肘—右前推左后拉—翻掌左屈肘—左前推右后拉—翻掌右屈肘—右前推左后拉。
说明:周身放松,两手随腰右转沿下弧线左前右后划弧展开;接着两手翻掌,章心朝上,右臂屈肘前推,左臂屈肘后拉展开翻掌。
接着的推拉如此同。
注意:(1)前推手经肩上方、耳侧前伸;(2)两手换掌交汇时两手心斜相对、劳宫穴交合后再分开。
此式重心在右脚,左脚为虚,有四次转腰三次換掌,均通过腰转、两肾左右抽換(出肾入肾是真诀)、胸腹开合折叠、阴阳互济、转換虚实来完成的。
十六、倒卷肱··动势:心气一沉—旋臂肘底捶—穿掌撤步—开臂前推—撤步开臂—前推撤步。
说明:两臂磨盘立圆至肘底捶,右手握拳,置右腹前,拳心朝内,拳眼朝上,左手前推手心朝前,指尖朝上。
右掌由左臂弯内侧穿出,经左手背上方推出,同时左脚后撤一大步。
,倒卷肱有三次后撤步,撤步时需貼地收拉至另脚内侧旁走斜弧线,如履簿冰之意。
有两次由后向前推掌,前推掌须经耳侧至胸前与另手背上方继续向前推挤,均要松活、柔顺、圆转、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