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课件
6、[ 排比]
(定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 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 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 方式。 (作用):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 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 [举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 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 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 的美丽和宽广。
中考专题复习之
修辞手法
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 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 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 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 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 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 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 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 子。-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夸张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 的夸张形式。
2心眼小得象针鼻儿。
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 浅、……”的夸张形式。
3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 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感强,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 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举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 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 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可以把对偶分为: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相反 1严式对偶:字数相等、 的对偶形式。 词性相同、结构相同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 (不能成分对句子)、 子牛。 平仄相对、不重复用 3串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 字。如1、2句。 因果、递进、假设、条件等关系 2宽式对偶:五条要求 的对偶形式。 只要达到一部分就可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以。不很严格,如3句。
越来越多了) 作用:记叙描写时,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 议论时,使抽象的道理变具体,深奥的 道 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
<1>明喻(甲象乙)
例:共产党象太阳。 <2>暗喻(甲是乙) 例: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3>借喻(甲不出现,直接把甲 说成乙,也不用喻词) 例: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喻"猫 爪子印")
(作用):增强语气。 [举例]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
谁能说它不美呢?
借代
借 代 的 种 类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 物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 要出说的人或事物。 1用事物的特征代本体事物:红眼 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我们的时代需要千 千万万个雷锋。 征运 ,用 且借 借代 代必 的须 本抓 体住 事事 物物 不的 能最 出典 现型 。特
(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
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 方。
[举例]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
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 壁了。
(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本体:甲
喻体:乙 比喻词(像、是) 明喻:甲像乙(春天好像一个美丽的姑娘) 暗喻:甲是乙(我们是初升的太阳) 借喻:乙(夜色更浓了,天空中的“明灯”也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诚 信美丽、温暖、真诚的特点,表现了诚信的宝贵与 美好。
2、[拟人]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
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使语言
生动形象,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举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
蟀们在这里弹琴。
拟人的作用答题方式举例
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
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各种树竞相开花的场景,展现了春天的欣欣 向荣的美好。
你也来练一练
这里的山,巍巍然,如一道屏障——长长的,
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 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如:脚下地球当 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 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 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4部分代整体:咏罢低眉无写处,
5结果代原因:专弄文墨,为壮士 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比喻:明喻 、暗喻、借喻
修辞的基本表达效果
修辞格 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 对偶 反复 设问 反问 基本作用
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 力,引起联想效果。突出强调的作用 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 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结构上还能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
增强语气。
辨析修辞格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偶 ) B.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 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 ) 夸张 C.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 ) 反问 D.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 的檐角。(比喻) E.清晨,鸟儿们唱着动听的歌。( ) 拟人 F.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 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排比) G.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 设问 H.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 沉默中灭亡。(反复 )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要看能不能构成“本体”和 “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不能是同类事物).
附:以下几种情况的句子不是比喻句: (1)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例如:小玲长得像她妈 妈. (2)单纯的想象不是比喻句.例如:我好像又看见三 十多年前腊梅那双红肿的手. (3)表示猜测的句子不是比喻.例如:母亲觉得这个 人好像有些面熟. (4)列举例子不是比喻句.例如:我们班最近涌现出 许多好人好事,像小张把积蓄的零用钱都寄给了灾区人民. 判断比喻句时,不能简单地看是否有无"像、好像、仿 佛"等比喻词,而应从是否构成比喻并起到修辞作用上分析.
运用比喻应注意三个问题:
其一,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 同的事物,但又有相似点,否则 不能构成比喻。
其二,比喻要合乎 事理。如 “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像蚂 蚁一样挤在一起” 从情感上看 感觉别扭。
运用比喻应注意三个问题:
其一,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又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 其二,比喻要合乎 事理。如“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像蚂蚁一样挤在一起” 从情感上看感觉别扭。
四、设问
定义: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和思考。
作用: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在结 构上还能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
设问的作用答题方式举例
例: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
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发,引发了读者 的下文的阅读兴趣。
选出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 ) 老圃种菜,一畦菜怕 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A夸张 设问 B比喻 设问 C夸张 反问 D比喻 反问
7、[反复]
(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
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 句子。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 清层次,加强节奏感。 [举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 去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 天的云彩。
8、[反问] (定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 种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
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2002杭州)
A.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那里贮藏着无数的人 类智慧的结晶。 B.蚂蚁身躯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搬 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翻江倒海了吗? C.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 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 的暖意。 D.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 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
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 意见分歧。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自由主义的危害性,使抽象的概念 变得形象生动。
你也来练一练
1、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
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 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 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 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比喻的作用答题方式举例
例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
电,在高傲地飞翔。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海燕飞行速度极快的特征,刻画了在天 地间与自然搏击的海燕的勇敢形象。(与中 心相关联)
比喻的作用答题方式举例
例2: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一种腐
设问的作用答题方式举例
难道答案只有一个?不,绝非这样。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
是什么? 本句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发 了读者对有关“答案”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