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
脑温与肛温差值
• 脑细胞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正常情况
下脑温比躯体中心体温高,这与脑代谢旺 盛、产热量高、血液供应丰富有关。90% 的病人脑室温度高于直肠温度,一般差值 在0.6℃左右。
脑皮质与脑深部温度差值
• 不同部位脑组织之间也存在温度梯度,脑
皮质温度低于深部温度,平均差值0.5℃左 右因此在亚低温实施过程中直接对脑温的 测量越来越受到重视。
8、苯妥英钠
• 颅脑损伤后综合症,病因究竟属器质性或
是功能性尚无定论。脑外伤无论轻重,均 由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而修复。
• 苯妥英钠能减轻、抑制“脑内瘢痕异常放
电”,纠正异常的脑电传播,使病人临床 症状缓解或清除。宜早期使用为好。
LOGO
谢谢各位
于脑室中,通过半导体温度显示装置监测 脑温度变化。
脑温探头放置方法
• 2、无手术指征者,在ICU床边锥颅放置脑
温探头。
脑温探头
• 美国惠普公司的21076A温度探头为脑温探
头。
• 有条件进行脑温测定者,在亚低温实施过
程中监测脑温能更精确地控制亚低温的临 床实施过程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前景
• 在临床颅脑损伤前瞻性研究中发现,亚低
温能降低颅脑损伤后的继发性损害程度, 明显降低死亡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 高生存质量。因而亚低温治疗具有疗效确 切,无任何严重并发症,操作简便等优点, 已被较多神经外科医生列为重型颅脑损伤 患者的治疗常规,为颅脑外伤患者治疗带 来可喜的前景。
• 康容100ml/次,含吡拉西坦20g,10min内
输完,q6h或q8h/d,大概用3~5天。
6、垂体后叶素等
• 头部外伤后尿崩症的发生机理是垂体柄的
损伤,ADH不足。
• 垂体后叶素水剂5~10U皮下注射,每6~8
小时一次,控制后逐渐减量,然后改用其 粉剂、油剂,或双氢克尿噻、卡马西平、 安妥明等口服药作为康复期辅助治疗。
效果,且由于亚低温疗法克服了传统深低温治疗
的缺陷,一般不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功能紊乱和 凝血功能障碍。但由于患者的原发脑损伤,机体
生理状态以及亚低温具体实施过程均不同,治疗
中仍可见一些并发症,常见的有心律不齐、电解
质紊乱、血小板减少以及复温时反跳性高热、休
克等。
• 为减少重型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中的并发症,我们
重症颅脑损伤,如 原发性或继发性 脑干损伤者,下 丘脑等脑中线结 构损伤合并中枢 性高热者,严重 广泛脑挫裂伤、 脑水肿明显、无 手术指征者,颅 内血肿手术清除 后,仍有严重脑 水肿者
新生 儿缺 氧缺 血性 脑病
心 肺 复 苏 后 脑 病
降温时间窗
临床应用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 伤后亚低温实施越早对脑组织的 保护作用也越明显,尽量在伤后 24小时内实施。中心体温在8~ 12小时逐渐降至33~35℃,并 维持24~48小时为宜
亚低温对脑损伤保护作用的机理
4
5
6
亚低温抑制 氧自由基的 产生
亚低温增加 泛激素的合 成,促进脑 细胞结构和 功能修复
亚低温减少 Ca2+的内 流,调节钙 蛋白激酶Ⅱ 活性
亚低温脑保护治疗的适应症
1
2
3
4
大面 积脑 梗死 或脑 出血
4、神经节苷酯
• 能透过血脑屏障,定位在损伤部位而对细
胞膜起保护作用,从而减轻水肿,尤其是 急性期的细胞毒性脑水肿。
• 入院早期(48小时内)以神经节苷酯
(GM1)100mg/d为一疗程进行治疗。
5、康容注射溶
• 为20%吡拉西坦溶液,有减轻脑水肿、降
低颅内压的作用外,还能保护大脑,增强 皮层对缺氧、缺血的耐受能力,故对颅内 压增高病人具有表里兼治的双重疗效。
• Ca2+拮抗剂——尼莫地平,即尼莫通
50mg/d×10天,即在脑损伤10天内。
3、纳络酮
• 作为阿片受体的非特异性拮抗剂有助于改善脑组
织的氧输送,保护神经元细胞膜Na+-K+-ATP酶的 活性,保护脑。
• 入院后立即缓慢经脉推注2mg,以后0.4mg/kg/日
持续静滴,3天后改为0.2mg/kg/日,7天后改为 2~6mg/日,至第10天停药。
• ②重视低温期的监测和护理:全面的监测
和良好的护理对于成功实施亚低温治疗至 关重要。实施亚低温时,为防止患者体温 下降过程中出现寒颤反应,需定期予以冬 眠药物。注射过快可出现血压下降,呼吸 抑制,尤其对于老年人,因此用药过程中 在遵循一般原则情况下应特别重视个体化。 且由于冬眠药物同时可抑制咳嗽反射,故 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湿润,但不可过分刺 激气管,防止迷走神经兴奋发生支气管痉 挛。同时应严密监测体温和电解质变化, 防止降温不够或过低或电解质紊乱。再者, 低温治疗时皮肤和肌肉血管呈收缩状态, 抗压力减低,因此要定期翻身和活动肢体, 防止褥疮和深静脉血栓发生。
LOGO
亚低温、药物对损伤脑的保护
亚低温主要是指轻度低温33~ 35 ℃,中度低温29~32℃, 在临床上用亚低温治疗又称冬眠 疗法或者人工冬眠
低温治疗颅脑损伤的历史
1941年美国 Fay首次应用 冬眠低温治疗 颅脑损伤,对 临床总体预后 的改变不显著
1993年美国 Mariou和Clifton 用亚低温治疗重 型颅脑损伤,发 现患者颅内压、 脑氧代谢较正常 体温组明显下降
应做好以下几点:①、严格控制亚低温的适应症 和合理选择降温时限:尽管有研究证实亚低温对 重型颅脑伤(GCS≤8分)患者均有效果,但新近研 究证明亚低温对GCS 3~4分,颅内压(ICP)持续高 于40 mm Hg者效果并 不理想,因为在治疗过程 中发现,该类患者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已完全丧 失且呼吸、循环极不稳定,多在24小时内死于中 枢性呼吸、循环衰竭。同时目前对于亚低温治疗 的最佳时限尚未最后确定,一般以1~7天为度, 时间过短脑内急性期病理仍处于发展阶段,时间 过长机体的免疫及凝血功能则可能受影响。但对 于某些如原发性脑干、下丘脑损伤患者则可适当 延长降温时间,不过亦不可超过2周。
7、甲基强的松龙
• 有很强的脂质抗氧化作用,比D.X.M强。 • 颅脑损伤早期大剂量冲击疗法,第一天按
30mg/kg加入0.9%NaCl 250ml快速静滴, 30分钟内滴完,q6h。此后减至250mg/q6h 维持2天。第三天为40mg~80mg/q12h。10 天为一个疗程。要遵循短期内大量给药, 早期停药原则。
二、药物对损伤脑的保护
• 对神经保护药物和策略的研究已有多年,
然而未能证实哪一种药物在临床上有非常 确切疗效的证据。
• 常用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促进脑循
环及脑代谢药物;另一类为促进神经细胞 功能恢复药物;目前用于临床的还有一些 促醒药。
•
许多药物的使用目的是想对创伤性脑损 伤时发生的分子的、生化的、细胞的、以 及微血管的过程施加影响。可现在对这些 制剂效果的评价表明,没一种有肯定疗效。 介绍一些经研究并在临床中用的中重型 颅脑损伤急性期内(颅脑外伤10天内)使 用的脑保护药。
亚低温治疗期间监测项目
• 美国惠普公司的多参数监护仪(MODEL
54S)持续监测基础生命体征,脑温,肛温, 颅内压(ICP),平均动脉压(MABP), 脑灌注压(CPP),血液生化,凝血功能, 血气分析及其它内环境指标,GCS评分,重 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一周GCS评分。
脑温直接测量
• 直接测量一般行脑室穿刺,将脑温探头放
复温时间及方法
自然复温,先停用冰帽、降温毯等物理降温措 施,将病人置于室温中缓慢复温。 复温过程仍需应用肌松剂及镇静剂,以防肌颤 导致颅内压增高。 以平均4小时升高1℃的速度,在12小时以上使 其体温恢复至37~38℃为宜。
1996年德国 Metz用亚低温 治疗10例特重 型颅脑损伤患 者,其生存率 有明显提高.
亚低温对脑损伤保护作用的机理
1 降低脑细胞氧 耗量,降低脑 能量代谢,减 少脑组织乳酸 堆积
2
3
保护血脑屏 障,减轻脑 水肿及降低 颅内压
亚低温抑制 有害物质释 放,减少对 脑组织的损 害
•
1、巴比妥类
• 降低颅内压,调节血管张力,抑制神经元
的代谢,抑制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过 程对细胞的损害。
• 首剂10mg/kg,30分钟内静点,此后
5mg.kg-1.h-1连续3小时,然后用1mg.kg-1.h1的剂量维持。呼吸机通气。
2、尼莫通
• 有效地阻断Ca2+内流,降低神经细胞胞浆
游离Ca2+ ,使血脑屏障通透性显著降低, 超微结构损害减少,脑水肿减轻,降低脑 继发性损伤。
降温方法
监测体温以肛温为准,将冰毯机的体温探头插入肛内 6~10 cm并固定每30 min监测记录1次,严禁忽高 忽低,因体温每降低1℃,脑血流量平均减少6.7 , 脑代谢率降低5.5 ,从而增加脑对缺氧的耐受性以达 到保护脑的作用。(1)降温时体温监测:高热时降温一 般要经过2~4 h可使体温降至38℃ ,降温速度以每 小时降0.5~1.0℃为宜,降温过快会使患者感到寒 战,颅内压增高,甚至室颤。室温保持在18~22℃ ; (2)复温时的体温监测:复温原则:先停用冰毯机,然 后撤去大动脉处的冰块,最后逐步停用冬眠药物,让体 温自然恢复,以每4 h平均升高1℃为宜,使整个复温 过程持续12 h以上,体温37℃左右为宜。复温过快易 引起缺氧、心律失常、脑水肿、休克等并发症,冰帽可 适当延长使用时间(达两周左右)。如体温不能自然复温, 可适当采取保温措施,室温保持在25~26℃ 。
脑温探头与脑室引流管
• 国外已有将脑温探头整合在脑室引流管的
成品可供选择,非常方便。
脑温探头定位
• 脑温探头头端置入脑实质深部,放置部位
首选右侧额叶前部。
降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