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电子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电子教案

第三单元第 1 课(小节)__1_课时程一、铺垫孕伏1、口算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教师出示:75+25 33+6725×4 160―3563÷7+2 35×2÷10100―45 58+32出示27页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并说说从图中获得哪些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提出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启发学生说学生进行口算引导学生列出下列两种算式,并说明每一个算式的含义。

生1:40+56=96(千米)生2:56+40=96(千米)口算练习为后面的计算作准备。

主要让孩子通过列式计算去发现加法交换律,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三、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2、补充练习四、课堂小结出:56+40和40+56的结果相等。

教师板书:40+56= 56+40观察上面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观察以上所列举的等式,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这些例子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1、想一想我们在以前学过的哪些计算中用到了加法交换律完成. 2、3题一年级捐款194元,二年级捐款358元,三年级捐款297元,四年级捐款328元,五年级捐款363元,六年级捐款371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作业设计:1、完成.2、3题2、补充练习学生发现:(等号左右两边都是40和56两个数相加,只是他们的位置交换了,而且得数一样,就是和不变)生举例+ =+ …………………..学生自己检验所列举的例子是否成立。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师:用语言表述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一规律吗使我们记忆起来既简单又清楚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生2:△+☆=☆+△生3:a+b=b+a……………………2、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加法问题计算后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学生通过举例,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在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简洁好记方式来表示,拓展了学生思维。

板书设计加法运算定律40 +56= 56+40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第 1 课(小节)_2__课时一、铺垫孕伏1、填空2、判断3、应用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35+()=65+()()+147=()+27456+74=()+()a+200=()+()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出示例2图,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行了104千米,第三天96千米,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观察上面的等式有什么特点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的。

学生观察题目告诉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学生齐读题目。

可以怎样列式可以怎样计算(88+104)+96=192+96=28888+(104+96)=88+200=288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让学生在列式计算中去发现加法结合律。

板书设计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第 1 课(小节)_3__课时教学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课型新授学习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设计意图教师补充与修改学生一、铺垫孕伏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3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出示例3115+132+118+85=247+118+85=365+85=450(千米)115+132+118+85=(115+85)+(132+118)=200+250=450(千米)a+b=b+a(a+b)+c=a+(b+c)请学生说明例3所给出的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怎样列式为后面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做铺垫。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去感受简便计算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从而学会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三、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2、拓展练习四、课堂小结那一种计算简便为什么计算:1+2+3+4+5+6+——+98+99+100=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补充一些关于等差数列求和的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和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作业设计:1、完成.做一做2、完成.第5、7题3、拓展练习1+2+3+4+5+6+——+98+99+100=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合理的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凑整,计算简便,要注意观察算式中数的特点。

1、完成.做一做集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完成.第5、7题第7题,请学生说说发票种数据的含义。

介绍关于高斯的故事拓展练习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孩子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板书设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第 2 课(小节)_1__课时教学过程观察上面的等式,你能说说他们都有什么样的规律吗加法结合律怎样用字母表示怎样用这三个数表示乘法结合律呢完成练习六中的第2---4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1、完成练习六中的第2---4题2、拓展练习说一说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492×5×28×(25×15)8×5×125×4025×166×4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生举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c=a×(b×c)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492×5×28×(25×15)8×5×125×4025×166×4孩子们在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结合律的基础上,直接让他们也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结合律。

培养他们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拓展练习可以考察孩子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第 2 课(小节)_2__课时教学过程同学们所找到的这条规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我们通常用字母来表示:(a+b)×c= a×c+b×c“等号左面(a+b)×c表示什么意思”“等号右面a×c+b×c表示什么意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1、完成.上的做一做。

2、练习六第5题小组内观察、讨论发现规律并验证。

小组汇报(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的和去乘以一个数与这两个数分别去乘以这个数然后再加起来的结果一样,我们所举出的例子也符合这个规律。

)生举例…….。

表示形式完成.上的做一做练习六第5题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第 2 课(小节)_3__课时(根据这道题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法算式中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这一特点正好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而且计算简便。

)生练习:35×37+65×37 38×29+38生汇报:102×43=100×43+2×43=(100+2)×43=4386重点说明一步的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完成.第7题2、作业.第6、8题第三单元第 3 课(小节)_1__课时教学过程三、巩固练习1、拓展运用。

2、基本练习四、课堂小结1、在○里填运算符号,在□填数。

356-48-52=356-(□○□)□○□○□=956-(56+38)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1、基本练习P39第二题。

2、拓展练习□○□○□=956-(56+38)总结: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被减数减去几个减数的和。

用符号表示规律。

a-b-c=a-(b+c)2、528-53-47470-254-46 545-167-145P39第二题。

(把要减的数先加起来,再减。

)通过再次练习,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本课知识。

板书设计减法的运算性质(一)a-b-c=a-(b+c)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第 3 课(小节)_2__课时第三单元第 3 课(小节)_3__课时第三单元第 3 课(小节)_4__课时第三单元第 3 课(小节)_5__课时第四单元第一课(小节)一课时第四单元第一课(小节)二课时第四单元第二课(小节)一课时第四单元第二课(小节)二课时第四单元第二课(小节)三课时第四单元第二课(小节)三课时第四单元第三课(小节)一课时第四单元第三课(小节)二课时第四单元第四课(小节)一课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