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专练一、(2019江苏南京)现代游记阅读。
(10分)小明和你阅读一篇游记,你们边讨论,边做旁批。
初游燕子矶陈白尘我是个俗人..,不懂得风雅。
活了七十四年,很少游览名山大川。
但有一次例外,便是五十八年前,我独自游览了南京东北郊的燕子矶。
一九二四年,当时的东南大学将在暑假招收一批学习班学生,不拘学历,学宿费也不贵。
征得父亲的同意,我便以初一结业生的资格混迹于东南最高学府之中了。
我的“醉翁之意”自然不在学习,而是以廉价的宿舍作为我“旅游”的“宾馆”。
既然是俗人,便不会到石头城上、乌衣巷口去怀古,更不曾去栖霞看枫叶饮酒赋诗……于是在近处便爬鼓楼,登台城,眺望一下玄武湖;远处,只去了一趟幕府山,由燕子矶直游到三台洞。
燕子矶其实并不高,但对生长在苏北平原的我说来,自然是颇有“登泰山而小鲁”之慨了。
况且当时小明的批注:开篇即自道“俗人”,后又反复提及。
“俗”既指不懂游山玩水、怀古赋诗、触景生情的风雅,也暗含不能洞察人情的稚嫩。
1.如果用圈点的方法在画线句中点出一个关键词,你会点哪一个?为什么?(3分)1的长江是直抵矶下的,还大有惊涛拍岸的气概。
登临其上,连我这个俗人,俯瞰万里长江在悬崖下滚滚东去,东风拂衣,也仿佛飘然欲飞。
这时我突然听到了脚步声。
一回头,上山的原来是拉我来此的那位人力车夫。
“好玩么?”他似乎随便地问我,并且笑笑。
“好!”我有点惊奇,心想:他也有此雅兴?便反问:“你也上来看看风景?”“哎,”他没有正面回答我,却说道,“没什么好玩的,快去三台洞吧!”我微感不快,他偷偷地跟着我上山来,是怕我不给车资从小路逃走么?还是怕我耽搁他太多的时间,不愿等候呢?总之,把我一生中难得的雅兴冲散了。
我便跨下崖石,悻悻然下了山。
沿着幕府山,从头台洞、二台洞一直游完了三台洞。
他一路上再没催促过我,而且把有关这三个洞以及那“铁索链孤舟”的故事都如数家珍地讲给我听。
我们感情接近了,一起在三台洞喝了茶,吃了点心。
返回的路上,他的腿脚也欢快得多。
再经过燕子矶时,小明:这位车夫真有意思,我想他当时催促作者的表情一定是(紧张而急切)的,因为他担忧作者的安危。
2.读到重返燕子矶车夫询问作者是否需要再游玩时,你也想画表情。
请概括你想画的车夫表情并说明理由。
(3分)2他停了车。
“怎么?”我问。
“你不再上去玩玩么?”我笑了笑以示感谢,便说:“天不早了,回城吧。
”我也想赶回东南大学食堂吃晚饭。
车夫操起车杠,不疾不徐地奔走在回城的路上。
几分钟后,他悠闲地和我攀谈起来。
他从我的姓氏、家乡、在何处读书一直问到是否结婚等等,为了报答,我也问了他这一切。
突然,他问:“少爷,你为什么单身一人出来游玩?”我怎么回答呢?学习班里同学数以百计,确实没交上一个朋友。
勤奋好学的人年岁都较大,不大注意我这十六岁的娃娃;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也不少,但男的多纨绔子弟,女的么,我还没有勇气去接近。
我那时确实是孤独、甚至孤僻的。
我只好回避问题,反问他:“一个人不能出来游玩么?”“哎呀!”他回过头来对我笑道,“少爷,你刚才可吓死我了!”3.随着游踪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变化了。
你和小明跟着作者的足迹体会了作者的心情。
(4分) 登上燕子矶,______________→跨下崖石,悻悻不快→沿着幕府山,游完三台洞,____________→归途交谈,心生感动3我大吃一惊,问:“为什么?”他又回头笑笑,说:“你没看见山上那块木牌子?……”那块劝人猛回头的牌子我是瞥见过的。
突然,我精神上受到猛然一击,满脸发烧,说不出一句话来……五十八年过去了,惊心动魄的事经过不少,但至今难以忘怀那位四十上下、纯朴憨厚的车夫。
我虽然当时并不曾有过轻生的念头,却第一次从他身上感到劳动人民无私的爱!南京的冬天是阴冷的,但一想到在南京认识的这第一位朋友,我身上总感到温暖。
(选自《最忆是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版,有删改)二、(2019浙江台州)文学作品阅读(19分)耍面4程奋只①天下面食数山西,山西面食数龙城,龙城面食数四平路上的得月楼。
得月楼的总厨姓余,单名一个“良”字,生得白净秀气,说是厨子,倒比台上那唱戏的小生还要俊上几分。
更厉害的是,余师傅有一手耍面的绝活,一条拉面在他手里能耍出花儿来,真是绝了。
②余师傅的大徒弟叫小福子,不仅厨艺高超,耍面的功夫也是了得,得月楼的食客们都说,若是粗粗一看,小福子的耍面功夫已经和余师傅不相上下了,但若仔细琢磨,却又差了那么一丁点。
可到底差在哪儿呢?却又说不出。
只有小福子自己知道这一丁点差在哪,这就是“柔面剂”。
他曾听人说,师父有一种特殊的料剂,和面的时候,加到面粉中,和出来的面就会柔韧无比,劲道十足。
这样耍起面来才能收放自如。
③小福子曾故意问余师傅有没有这种柔面剂,余师傅却说根本没有什么柔面剂,和面和舞面都是真功夫,功到自然成,别去想那些歪门邪道。
小福子嘴上应着,心里头却一百个不相信。
④有一次小福子路过师父的房间时,看到师父在擦拭一只白色小瓷瓶,擦好之后又小心翼翼地放进柜子里,锁好。
小福子料定那只小瓷瓶里装的正是柔面剂,心想:“师父果然留着一手。
这是怕自己抢他的饭碗啊。
”想到这里,小福子心一横:罢罢罢,看来我在这里也学不到什么了,留在得月楼将永远被师父压制。
不如趁年轻,远离此地,另起炉灶。
⑤当晚,小福子就不辞而别,离开龙城,从此杳无消息。
⑥时光如电,转眼就是三年。
这一天,正是掌灯时分。
龙城得月楼上早已座无虚席。
余师傅沐手更衣,正准备表演他的耍面绝技。
这时门外走进一人,大喊一声:“且慢。
”众人抬眼观瞧,不禁发出一片惊讶之声,来人正是三年前出走的小福子。
5⑦原来,三年前他负气出走,在一个偏僻的小城,苦苦寻觅配制柔面剂的方法,他本就伶俐,再加上反复的试验,这柔面剂竟当真被他配制出来了。
有了柔面剂,他有恃无恐,所以今天来和师父一较高下。
⑧只见小福子拱手一揖:“师父,一别经年,一向可好?”余师傅道:“小福子,你到哪里去了,为何不辞而别?”小福子无话,只冷笑一声,转向大家:“各位龙城的老少爷们,今天我小福子就想干一件事,这就是和师父比试一场。
”⑨一位食客说道:“怎么个比法?”小福子说:“我和师父各耍一趟面,要是我赢了,师父就得让出得月楼总厨的位置。
”一听此话,众人顿时议论纷纷,有人问:“那你要是输了呢?”小福子一笑:“我要是输了,就头顶面盆,膝跪案板,向师父赔礼道歉,并永世不再耍面。
”大伙心里一惊,这小子来真的了。
得月楼的老板怕事情闹大不好收场,准备过来劝劝。
谁知,余师傅对着小福子一笑:“好,我答应你。
”⑩小福子说:“我要亲自和面。
”说完走进后厨,少顷,推着和好的面走出来,立在大厅中央。
左手抓面,轻轻一抖,引来一阵惊呼,这面条在他手里竟比皮筋还柔韧。
但见一条白练上下翻飞,如银蛇出洞,似飞龙在天,让人眼花缭乱。
一趟面耍完,面条齐刷刷分作几段落入锅中,引得大家一阵大声喝彩。
喝彩归喝彩,众人也为余师傅捏着一把汗,看样子,这小福子的功夫已经不在余师傅之下,这下余师傅有麻烦了。
⑪只见余师傅不慌不忙,走进房间拿出一个白色小瓷瓶。
小福子一看,正是三年前那只小瓶,看来师父终于肯承认有柔面剂了。
谁料余师傅道:“我手里的这一瓶药剂,并不是什么柔面剂,却能检验出面团中是否添加了柔面剂。
”说完打开瓶盖,在小福子刚才剩下的面团上滴了两滴,奇事发生了,那面团竟然出现奇特的粉红色,小福子心下一惊,众食客也是面面相觑,不明就里。
6⑫余师傅这才讲出其中的故事。
原来余师傅出身中医世家,从小跟着叔叔研习中医多年,谁料成年后却忽然对厨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才改行做了一名面食厨子。
六年前,他无意中发现一种柔面剂,能让面条柔韧无比,但很快就发现,柔面剂虽然可以增加面条的弹性,但同时会产生一种对人体有害的毒素。
为了防止别人配制出这种柔面剂来使用,余师傅苦心配制出另一种药剂,这种药剂能检验出面团里是否加入了柔面剂。
这就是他手中的那个小瓷瓶里的药剂。
⑬听完余师傅的话,众人才恍然大悟,小福子也羞愧难当。
这时余师傅叫徒弟当众打开一袋面粉,又舀来清水,重新洗手和面。
面和好后,他对小福子说:“你看到了,我这面里并没有添加柔面剂,我还是那句话,无论和面还是耍面都是真功夫,不要去想什么歪门邪道。
”说完拿面在手,一抖,倒赛过戏台上那青衣花旦飞舞的水袖,美得惊心,美得花枝乱颤。
(选自《2018中国年度作品微型小说》,有删改) 1.阅读小说第⑦段,简要概括内容,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3分)2.小说第⑨段中的两个句子分别写了师徒两人的“笑”,但意味不同,请仔细揣摩。
(4分) (1)小福子一笑.:“我要是输了,就头顶面盆,膝跪案板,向师父赔礼道歉,并永世不再耍面。
”7(2)谁知,余师傅对着小福子一笑.:“好,我答应你。
”3.阅读文中画线句子,比较描写“耍面”的两个场景,并简要赏析。
(6分)(1)左手抓面,轻轻一抖,引来一阵惊呼,这面条在他手里竟比皮筋还柔韧。
但见一条白练上下翻飞,如银蛇出洞,似飞龙在天,让人眼花缭乱。
(2)说完拿面在手,一抖,倒赛过戏台上那青衣花旦飞舞的水袖,美得惊心,美得花枝乱颤。
4.小说的主人公是余师傅还是小福子?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6分)8三、(2019湖北荆州)时文精读。
(12分)谢道韫:从《三字经》里走来①1600年前,她出生在东晋谢家。
陈郡谢家与琅琊王家齐名,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合称“王谢”。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他们。
②《世说新语》记载:有一年冬天,谢安给几个孩子上课,他望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随口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朗抢先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还没有来得及评价,一旁的谢道韫不慌不忙站起来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因此被人们称赞为“咏絮之才”。
③转眼间,谢道韫到了出嫁的年龄,谢安把目光投向了能与谢家平起平坐的琅琊王家。
都说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命运的走向却往往不遂人心愿。
虽说王羲之书法独步天下,儿子个个风流儒雅,器宇轩昂,但谢道韫的夫婿凝之却略显愚钝。
她与他精神世界不在一个层次,她是一朵立于寒风中灿灿的梅花,衣袂飘飘,青丝飞扬,骨子里透出一股淡淡的傲气;而他,是一棵躲在秋风里瑟瑟发抖的老槐,资质平平,皱褶里藏着迂腐和平庸。
谢道韫很失望,“大薄凝之”。
尽管对丈夫的畏畏缩缩不太满意,但她还是恪尽妇道,该干嘛干嘛。
④尽显魏晋风流的王家,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
许多文人、官宦、书画名流都喜欢在他们家诗酒唱和,谈玄论辩,兰亭集会。
谢道韫很是喜欢这样的场合,虽不能抛头露面,坐在帘后听他们思辨,也是一种享受。
有一次,谢道韫听到小叔子献之与客人辩论,竟然被大家说的理屈词穷。
帘后的谢道韫坐不住了,她遣婢女出去,“欲为小郎解围”。
一言既出,语惊四座,纷纷为她鼓起掌来。
她在屏后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讲得入情9入理,环环相扣,宾客们被她驳得哑口无言,甘拜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