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则要求应 处罚的违规行为列表_ref

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则要求应 处罚的违规行为列表_ref


家认监委暂停其执业资格,并予以公布。 第三十七条【执业资格注册处理】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应当根据国家认监委暂停或者撤销认证人员执业 资格的行政处罚,及时暂停或者撤销相应认证人员的执业资格注册证书。 认证人员自被撤销执业资格之日起 5 年内,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不再受理其执业资格注册申请。 第三十八条【违反其他法规的处罚】 认证人员违反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规定的,从其规定。
4.4.2 审核报告应随附必要的用于证明 审核报告既未直接附有 4.3.3.6 第三十六条第二款情形,暂停执业资格 6 个月。 条的各项审核要求相关的证据 相关事实的证据或记录 或记录,也未形成对应已保存的 相关证据或记录档案的索引,致 使找不到证据档案或者看不出 相关档案与审核报告的关联性。 4.5.1 对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 认证机 审核报告中开有不符合项,但未 第三十六条第二款情形,暂停执业资格 6 个月。 要求企业纠正。 构应要求申请组织在规定期限内采取措 施进行纠正 4.5.2 认证机构应对申请组织所采取的 已要求企业纠正,但未对纠正有 暂停执业资格 6 个月 效性进行验证。 纠正和纠正措施及其结果的有效性进行 验证。 5.5 监督审核应在获证组织现场进行, 且 应满足第 4.2.3.3 条确定的条件。由于 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原因,在每次监督审 核时难以覆盖所有产品的,在认证证书 有效期内的监督审核需覆盖认证范围内 的所有产品。 A.未在企业现场开展监督审核; 第三十六条第一款情形,撤消执业资格。
认证人员管理办法摘录
第二十三条【认证人员禁止行为】 认证人员禁止有以下行为:
(一)隐瞒本人真实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注册信息,获得执业资格注册; (二)在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机构执业; (三)出具虚假或者失实的认证结论,编造或者唆使编造虚假、失实的文件、记录,或者冒名顶替其他 认证人员从事认证活动; (四)增加、减少、遗漏法律法规、认证规则或者标准规定的认证程序和要求,缩减认证审核时间、认 证审核范围; (五)进行误导性、欺诈性宣传或者虚假承诺; (六)接受认证客户及其相关利益方的礼金或者其他形式的利益; (七)从事或者参与与其认证活动有关的不正当竞争或者交易行为; (八)向认证客户提供相关认证咨询,并收取额外费用或者其他形式的利益;
有重要影响的关键点的监视、测 量、报告和评审记录等方面, 企业实际情况与质量管理体系 文件的描述存在不一致情况; B.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尚未超过 3 第三十六条第二款情形,暂停执业资格 6 个月。 个月; C.认证范围覆盖人数少于审核 时的实际员工数; D.企业的活动范围存在不符合 法律法规要求的情况; E.审核报告中没有确定重要审 核点,或者确定的重要审核点严 重不足(遗漏三分之一以上) ; 4.3.3.3 除以上情况之外, 第一阶段审核 不具备特殊情况条件,没有在企 第三十六条第二款情形,暂停执业资格 6 个月。 业现场进行一阶段审核 应在申请组织的生产经营或服务现场进 ( (1)至(4)条的内容) 行 4.3.3.6 第二阶段审核应当在申请组织 A.没有在企业现场进行二阶段 第三十六条第一款情形,撤消执业资格。 审核 现场进行。重点是审核质量管理体系符 B.没有采集重要审核点的监视、 合 GB/T 19001/ISO 9001 标准要求和有 测量、报告和评审记录的证据, 第三十六条第二款情形,暂停执业资格 6 个月。 或者虽采集了证据但证据不完 效运行情况,应至少覆盖以下内容: 整或者不真实; ((1)至(5)条的内容) C.总质量目标的测量方法不明 确; D.各层级质量目标没有针对性,
B.监督审核是在企业的产品生 第三十六条第二款情形,暂停执业资格 6 个月。 产或服务活动处于暂停状态下 进行的; C.对于非季节性产品生产企业, 监督审核没有覆盖全部产品生 产活动; D.对于季节性产品生产企业,在 认证证书有效期内的各次监督 审核活动总和没有覆盖认证范
5.6 监督审核时至少应审核以下内容: (1) 上次审核以来质量管理体系覆盖的 活动及运行体系的资源是否有变更。 (2) 按 4.3.3.2 条要求已识别的重要关 键点是否按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在正常 和有效运行。 (3) 对上次审核中确定的不符合项采取 的纠正和纠正措施是否继续有效。 (4) 质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活动涉及法律 法规规定的,是否持续符合相关规定。 (5) 总质量目标及各层级质量目标是否 实现。目标没有实现的,获证组织在内 部管理评审时是否及时调查并采取了改 进措施。 (6) 获证组织对认证标志的使用或对认 证资格的引用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 (7)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是否规范和有 效。 (8)是否及时接受和处理投诉。 (9)针对内审发现的问题或投诉的问 题, 及时制定并实施了有效的持续改进。
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则的程序和要求应处罚的违规行为列表
认证规则的行为 审核员处罚条款 A.体系覆盖人数低于审核时的 4.2.1 审核时间 第三十六条第二款情形,暂停执业资格 6 个月。 职工名册 (个税登记、 社保登记) 人数; B.对非固定人员换算成等效全 职人员出现明显遗漏; C.减少了审核时间但减少理由 不成立或者超出了应有时间的 30%; D.现场审核时间低于应有全部 审核时间的 80%。 A.审核计划不符合 4.2.3.1 规 4.2.3 审核计划 第三十六条第二款情形,暂停执业资格 6 个月。 定,内容有遗漏; (4.2.3.1 至 4.2.3.3 条下各项要求) B.对多场所审核的抽样低于相 关标准要求的数量; C.对不具备抽样审核条件的分 场所采取了抽样审核方式; D.现场审核是在企业生产或服 务活动暂停期间进行的。 4.3.3.2 第一阶段审核应至少覆盖以下 A.在与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相 第三十六条第一款情形,撤消执业资格。 关的主要程序、 工艺、 组织结构、 内容 质量目标及与质量目标的实现 质量体系认证规则条款 已发认证证书后被发现不符合 《认证人员管理办法》
(九)透露认证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十) 向所执业的认证机构或者认证客户隐瞒本人真实姓名、注册级别、注册领域、专兼职情况以及 兼职认证人员实际工作单位; (十一)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所在认证机构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 (十二)恶意诽谤或者诋毁其他认证机构及其人员; (十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五条【违反一人一户的处罚规定】 认证人员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 以上认证机构执业的,由国家认监委或者地方认证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由国家认监委暂停其执业资格 1 年;逾期未改正的,由国家认监委撤销其执业资格。 第三十六条【违反禁止行为的处罚】 认证人员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一)、(二)、(三)、(六) 规定的,由国家认监委撤销其执业资格,并予以公布。 认证人员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四) 、 (五) 、 (七) 、 (八) 、 (九)规定的,由国家认监委暂停执业资格 6 个月,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由国家认监委撤销其执业资格,并予以公布。 认证人员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十) 、 (十一) 、 (十二)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核没有识别并采取应有措施。 5.7 监督审核的审核报告, 应按 5.6 条列 对照 5.6 条的要求,监督审核报 第三十六条第二款情形,暂停执业资格 6 个月。 明的审核要求逐项描述审核证据、审核 告叙述不完整,或者缺少对重要 发现和审核结论。 关键点的审核证据、审核发现和 审核结论的描述。 12.2 记录应当真实准确以证实认证活动 A.认证记录有编造情形,导致认 第三十六条第一款情形,撤消执业资格。 得到有效实施。 记录资料应当使用中文, 证结论失实。 保存时间至少应当与认证证书有效期一 致。 12.3 以电子文档方式保存记录的,应采 B.认证记录有编造情形,但尚未 第三十六条第一款情形,撤消执业资格。 用不可编辑的电子文档格式。 影响认证结论的整体真实性。 C.对于认证过程中的会议记录 13.2 本规则所提及的各类证明文件的复 以及其他在认证活动中产生的 第三十六条第二款情形,暂停执业资格 6 个月。 印件应是在原件上复印的,并经复印件 记载有机构和企业人员签字信 提供者签章(签字)认可其与原件一致。 息的记录,没有保存原件; D.各类证明文件的复印件缺少 提供者盖章并签字; E.记录缺少足够中文信息使得 (暂停执业资格 6 个月) 相关人员无法理解记录的真实、 准确和完整性; F.在认证证书有效期内认证记 录有缺失。
4.4 审核报告
不可测量; E.运行质量体系相关的实际工 作记录存在虚假或者没有记录; F.管理评审没有识别和评估质 量目标是否有针对性以及实现 情况; A.审核报告有编造的虚假内容, 第三十六条第一款情形,撤消执业资格。 导致认证结论失实。 B.审核报告存在编造的虚假内 第三十六条第一款情形,撤消执业资格。 容,但尚未影响认证结论的整体 真实性。 C.审核报告未完整叙述按照 4.3 第三十六条第二款情形,暂停执业资格 6 个月。 条列明的程序及各项要求的审 核工作情况; D.审核报告未逐项描述 4.3.3.6 条的各项审核要求的审核证据、 审核发现和审核结论; E.审核报告未评价质量目标实 现情况,评价质量目标实现情况 时没有叙述测量方法; F.对不符合项的表述不清楚,企 业人员及监管人员都看不懂,企 业难以实施准确的纠正。
围内的所有产品生产活动。 A.监督审核时企业的质量管理 第三十六条第二款情形,暂停执业资格 6 个月。 体系覆盖的活动范围及运行体 系的资源已发生变更,但监督审 核没有识别并作出应有的处置; B.重要审核点的监视、测量、报 告和评审记录等不符合体系文 件的规定,但监督审核没有识别 并采取应有措施; C.企业的活动存在不符合法律 法规规定的情况,但监督审核没 有识别并采取应有措施; D.监督审核上一年的质量目标 存在未达到情况,企业的管理评 审未关注此问题并采取改进措 施,监督评审没有识别并采取应 有措施; E.获证企业超出认证范围使用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结果,或者未 正确宣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结 果,监督审核识别并采取应有措 施; F.获证企业没有按照体系要求 开展内审和管理评审,监督审核 没有识别并采取应有措施; F.获证企业没有针对内审或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