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教材)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教材)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1、万户侯:汉代侯爵的最高一级,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后泛指有高爵显位的人。

2、六艺:一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一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3、桑梓之情: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

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

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桑梓之情就是“思乡之情”。

4、既望:望日的后一日。

望,农历十五;晦朔:晦,即农历每月末一日。

朔:农历初一。

5、台衔:对他人名衔的敬称。

台,敬辞。

6、辇:古代以手推挽的车子,秦汉以后多指帝后乘坐的车子。

7、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

8、行宫:古代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可能由其它建筑改造而成。

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9、离宫:在国都之外为皇帝修建的永久性居住的宫殿,皇帝一般固定的时间都要去居住。

也泛指皇帝出巡时的住所。

10、路:宋代行政区划名。

11、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自上命下的用语,南北朝以前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12、宸翰:皇帝的笔迹。

宸,北宸,即北极星。

皇帝坐北朝南,所以以北宸代指皇帝。

翰,墨迹、书法。

13、总角:儿童向上分开的两个发髻,代指儿童时代。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及笄,女子十五岁;弱冠,男子二十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天命(艾),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耄耋,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

14、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

明清两代进国子监(由封建中央政权建立的最高学府)读书的人叫监生。

清朝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等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15、中人:旧时介绍职业、联系买卖的中间人。

16、牺牲:古指祭祀或祭拜用品。

牺,称做祭品用的纯色牲畜。

牲,原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

17、朕:古时不论贵贱都可自称朕,至秦始皇始定为皇帝的自称。

18、先考先妣:古代称死去的父母。

19、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20、枢密使:枢密院长官,掌管国家兵权。

21、资政殿学士:官名,,宋代的荣誉官衔,皇帝的顾问,宰相去职后多担任此职。

22、缙绅:也作“搢绅”,指古代缙笏(将笏插于腰带)、垂绅(垂着衣带)的人,即士大夫。

23、正丘首:古代传说,狐狸在洞外死去时,一定会把头朝着它洞穴所在的土丘,表示对自己巢穴的依恋。

后多用“正丘首”表示死于故乡或故国。

24、赠谥:赠,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谥,褒贬死去的帝王或高官的称号。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

25、帝王的庙号、谥号、年号: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

也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26、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27、上卿:战国时期诸侯国大臣中最高的官位。

28、布衣之交:平民之间交往。

有钱人与没钱人交朋友谓“车笠之交”;在逆境中结交的朋友称“患难之交”;过去贫困时所结交的知心朋友,叫“贫贱之交”;吃喝玩乐结交的朋友称“酒肉之交”;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称“忘年之交”;幼年相交的朋友,称“竹马之交”;交情深厚的朋友谓“肺腑之交”;亲密无间的朋友谓“胶漆之交”;生死与共的朋友谓“生死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称“莫逆之交”;哪怕砍头也不改变友谊的朋友称“刎颈之交”;无意中相遇而结成的朋友称“邂逅之交”;在道义上互相支持的朋友称“君子之交”;只见过一次面,交情不深的朋友称“一面之交”;仅点头打招呼,感情不深的朋友称“点头之交”;平淡而浮泛交往的朋友称“泛泛之交”;见过面但不熟悉的人称“半面之交”;旧时结拜的兄弟姊妹称“八拜之交”;宝贵而有价值的交往称“金玉之交”;幼年就相识的朋友,叫做(总角)之交。

29、斋戒:古人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虔诚,叫作斋戒。

30、御史:官名,战国时御史专管图籍,记载国家大事。

31、山东:战国时泛称六国之地为山东。

以其在崤山之东,故名。

32、夫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33、左迁:即降职。

古人官职任免上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34、善才:唐代琵琶师的俗称。

35:蛮荆:指古代的楚地,在今湖南、湖北一带。

瓯越,指古代东越,在今浙江一带。

36、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即徐孺子,东汉豫章人,品行高尚,才学卓越。

当时太守陈蕃,也是一代儒宗,平时不接俗客,但特地为接待徐孺子准备了一张卧榻,他走后便将榻挂起。

37、睢园绿竹:西汉梁孝王在睢阳建造的菟园又叫“睢园”。

园中多绿竹,梁孝王常和能文善赋之客在此饮宴。

38、邺水朱华:建安年间,魏都邺下曹氏父子周围聚集了许多文士,文采风流,传诵一时。

邺水,指邺下。

朱华,原指荷花,这里代指邺下的文采。

39、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两个典故。

冯唐易老,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李广难封,是指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多用于表达岁月蹉跎,壮志难酬之意。

40、谢家宝树: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

晋朝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别的子侄都不能回答。

只有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有出息的后代像馥郁的芝兰和亭亭的玉树一样,既高洁又辉煌,长在自己家中能使门楣光辉。

41、孟氏芳邻:指与自己在一起的人贤德高尚。

传说孟子的母亲为教育孟子,寻求好的邻居,三次搬迁,最后住在学校附近。

42、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指来日将接受父亲的教诲。

他日:来日。

趋庭: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

作为典故,“趋庭”“鲤对”“庭对”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庭训”多指父亲的教诲或培育。

43、登龙门:比喻得到有名望、有权势者的援引而身价大增。

后亦指科举时代会试得中。

44、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45、五行:中国古代道家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学、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

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就季节而言,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

46、五音:宫、商、角、徵、羽,角属春,为东方;宫属季夏,为中央;徵属夏,为南方;商属秋,为西方;羽属冬,为北方。

47、察举:汉代开始实行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孝廉是察举制度中的名目之一。

48、洗马:官名,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

49、郎中: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时为宫中的侍卫武官,晋至南北朝时为尚书曹司的长官。

50、乌鸟私情:乌鸦反哺之情。

据传乌鸦衰老时幼鸦会捕食喂它,这里比喻对长辈的孝养之情。

51、结草报恩:后世用“结草”表示死后报恩。

52、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53、举案齐眉:东汉梁鸿与妻子孟光非常相爱,每次吃饭,孟光总是把装满食物的托盘高举到眉毛处,恭敬的侍奉梁鸿。

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

54、蜗角虚名:微不足道的名声。

蝇头微利:微不足道的利益。

55、劳燕分飞:“劳”指伯劳鸟,“燕”指燕子,两种都是鸟类;比喻到了分开的时候了。

多比喻夫妻、情侣别离。

56、剖符丹书:朝廷发给功臣及其子孙享受特权、免除罪责的契券。

57、卜祝:掌管占卜和祭祀的官。

58、五刑:墨、劓、刖、宫、大辟。

59、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古文读本》1.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宗正:掌管皇室内务的官职2.为右.内史..数岁右内史:京畿地区的行政长官,后称京兆尹。

3.中二千石....来拜谒中二千石:九卿以上的官员统称二千石。

4.黯为谒者..谒者:掌管接待宾客,通报事务。

为郎中令的属官。

5.黯学黄老之言....:“黄”,指道教始祖——黄帝;“老”,指道教教祖——老子。

后世道家奉为鼻祖。

“黄老之言”,也称黄老学说,即道家学说。

6.上常赐告..者数:“赐告”,赐假。

汉制:汉制,官员病满三月当免官。

如由皇帝特许赐告则可居官休假。

7.孟明稽首..曰:“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

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

两膝跪地,两手拱至地,垂头至手上。

8.臣自以为填沟壑...填沟壑:死的委婉说法。

9.《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10.战国四公子分别是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和楚国春申君黄歇。

11.“西汉文章两司马”即司马迁和司马相如。

“史界两司马”是西汉司马迁和北宋司马光。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12.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称为“二十四史前四史”。

后三部都是纪传体断代史。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13.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刘向所编的《战国策》也是国别体史书。

14.礼制规定天子设太学,诸侯设庠、序、校。

15.“三礼”:《周礼》、《礼仪》、《礼记》16.《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17.《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清朝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作者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蒲松龄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郭沫若对其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18.丁口:泛指百姓。

男称丁,妇称口。

19.里正:古乡官名,明代成为里长。

使各地以邻近的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举丁多田多的十户轮流充当里长,其余一百户分为十甲,每甲十户,轮流充当甲首。

里长率领十甲的甲首应役,负有代官府征税、指派徭役,以及驿寄、供应的责任。

里甲制度是明代统治和搜刮人民的基层组织。

20.明清时,生员的入学考试叫童生试。

应考的读书人,在考中秀才以前,不论年纪大小,一概称为“童生”。

21.东曦:曦,日神羲和(曦和)《古代诗歌读本》1. “风骚”,《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