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

《会考复习:古诗鉴赏答题方法及技巧》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掌握古典诗歌鉴赏题型2、理解并应用诗歌鉴赏答题方法及技巧明确高考考纲要求: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等。

(二)表现手法:起兴、比兴、衬托、烘托、渲染、对照、用典、点化(化用)、想象、联想、曲笔、逆笔、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三)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用典、叠词、互文等。

(四)诗歌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首句标目、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曲笔入题、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浑然天成等。

纵观历届高考诗歌鉴赏题,大体上可以归纳出六种问答模式:1、分析意境型2、分析技巧型3、分析语言特色型4、炼字型5、“一词领全诗”型6、观点不同型二、前置作业一、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就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故凡属景情关系都属于这类题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作者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杜甫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分析①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正月,杜甫携家由梓州赴阆州,准备出峡。

二月,闻严武再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且严武又先有信邀请,便于三月间返回了成都草堂。

诗即作于初回草堂时。

②迟日,春天的太阳。

《诗经·七月》:“春日迟迟”。

③逾,同愈,更加的意思。

欲,如,像。

然,同燃。

梁元帝《宫殿名诗》:“林间花欲燃”。

北周庾信《奉和赵王隐士诗》:“山花焰火然”。

王维《辋川别业》:“水上桃花红欲然”。

三句均未写出红花与其映衬背景的颜色对比,故皆不如杜甫此句凝练精警。

④看,眼看,行将。

这是当时的俗语。

这是首即景抒情的小诗。

作者此时生活暂有依托,心情较先时舒畅许多,故眼中的万物亦皆闲适自得,这从诗中所描绘的明媚和谐的景物中可以看出。

这首诗写了,融融春日里草堂周围的景象,四句皆对。

首句的“迟日江山丽”点明时令,是泛写春景,“丽”字总概出这两首诗的景物特征。

春日的骄阳冉冉升起,和煦明媚的春光洒满了山脉、河流、原野、村庄,一切都显得那么明丽而富有生机。

诗人采用绘画中的点染手法,先粗线条地勾勒出整个画面的轮廓,而后再用浓淡不同的色彩和姿态各异的景物来具体描绘。

第二句写原野上到处是盛开的鲜花,如茵的芳草,在惠暖的春风里散发出沁人的馨香。

“花草”二字,可以使人联想到春日原野上斑斓绚丽的色彩,春风的吹拂更使这醉人的香气充盈天地。

三四句由写景到写物,宛如细腻的工笔画。

在这惠风和畅、大地回春之际,往来穿梭的燕子正在衔泥叼草,营筑新巢;不远处的江边,一对对鸳鸯正睡在和暖的沙滩上;一派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

泥土湿融,燕子方可翻飞筑巢;江边沙暖,鸳鸯始能恣意憨睡。

一动一静,相互映衬,使这幅“江山丽日图”更加和谐灵动。

诗人对草堂周围的春景的细致描绘,也就是对当下宁静生活的细细品味,反映出复托身有所的悠闲欣喜心情。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魅力的初春景象(季节特点的总结,之后加上冒号):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光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营造了一种明净绚丽的春景;(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二、分析技巧型1、提问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修辞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2、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必须熟练掌握长用的表现手法。

它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等)两种,侧重考查间接抒情手法。

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虚实、对比、白描、动静等。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另外也考查设问、反问、反语等。

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巧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分析:第一句,不说“鸡唱”,不说“晨起”,不说“开门”,不说“整车”或“动征铎”,而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

“行”得特别“早”,既不是用“未五更”之类的语言说出,又不是用“流萤”、“栖禽”、“渔灯”、“戍火”、“残月”之类来烘托而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

“驼褐”,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

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第二句,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

“星斗阑干分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

“阑干”,纵横貌。

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如“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之类。

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终(即所谓“晦日”)的夜晚。

此其一。

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

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细致。

此其二。

更重要的还在于写“明”是为了写“暗”。

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

第三句“寂寞小桥和梦过”,可以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以梦与“寂寞小桥”结合,意象丰满,令人玩索不尽。

赶路而作梦,一般不可能是“徒步”。

独自骑马,一般也不敢放心地作梦。

明乎此,则“寂寞小桥”竟敢“和梦过”,其人在马上,而且有人为他牵马,不言可知。

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觉,写寒意袭人,这是耐人寻味的。

联系第三句,这“味”也不难寻。

过“小桥”还在做梦,说明主人公起得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

及至感到有点儿“寒”,才耸耸肩,醒了过来,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驼褐”。

睁眼一看,“星斗阑干分外明”,离天亮还远呢!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

既进入梦乡,又怎么知道在过桥呢?就因为他骑着马。

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在过桥,于是略开睡跟,看见桥是个“小”桥,桥外是“稻”田,又朦朦胧胧,进入半睡眠状态。

第一句写感觉,第二句写视觉;三四两句,则视觉、感觉、听觉并写。

先听见蹄声响亮,才略开睡眼;“小”桥和“稻”田,当然是看见的。

而“稻田深处草虫鸣”,则是“和梦”过“小桥”时听见的。

正像从响亮的马蹄声意识到过“桥”一样,“草虫”的鸣声不在桥边、而在“稻田深处”,也是从听觉判断出来的。

诗人在这里也用了反衬手法。

“寂寞小桥和梦过”,静中有动;“稻田深处草虫鸣”,寂中有声。

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静中之动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寂寞”。

“寂寞”所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因身外“无人”而引起的孤独感。

而“无人”,在这里又表现天色尚“早”。

“寂寞”所包含的又一层意思,就是因四周“无声”而引起的寂寥感。

而“无声”,在这里也表现天色尚“早”,比齐己《江行晓发》所写的“鸟乱村林迥,人喧水栅横”要“早”得多。

这首诗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表现在诗人通过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甚至可以说是“夜行”)图。

读者通过“通感”与想象,主人公在马上摇晃,时醒时睡,时而睁眼看地,时而仰首看天,以及凉露湿衣、虫声入梦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都宛然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动或静的一切景物特征,也一一展现眼前。

这个主要是反衬了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达出了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抒写了诗人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情。

(步骤三)检查预习结果:让学生试着总结这两种类型题的答题步骤,以及考查学生对这两首诗的把握程度。

一、分析意境型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注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绘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规范的表达为两个双音节形容词。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伤感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伤感。

总而言之即: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二、分析技巧型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注意全面考虑,观点准确,考试时,有时为了降低难度,题目中已经明确指出从某个角度加以鉴赏,则这一步就不必了。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说明做主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这一步即是第一步的论证,必须结合原诗)第三步:此手法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即回归主题,回答技巧对主题的作用)三、目标检测题义公禅房孟浩然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依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注:义公是一位高僧,此诗写其禅房周围环境。

问:义公禅房周围环境有怎样的特点?写这样的环境有何作用?分析:这是一首题赞诗,也是一首山水诗。

义公是位高僧,禅房是他坐禅修行的屋宇。

这诗通过描写义公禅房的山水环境,衬托出义公的清德高风,情调古雅,潇洒物外,而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淡秀丽,是孟诗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禅寂”是佛家语,佛教徒坐禅入定,思惟寂静,所谓“一心禅寂,摄诸乱恶”(《维摩诘经》)。

义公为了“习禅寂”,在空寂的山里修筑禅房,“依空林”点出禅房的背景,以便自如地转向中间两联描写禅房前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