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四季叶子关注自然脚步体验成长快乐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活动背景
新课程实施以来,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进了师生的学习生活,围绕这门学科的实施,我们开发了《行知苑》这校本课程,作为实施这门课程的有效载体,引领学生走进新课程,感受这门课程的魅力。
一天,几个小朋友闹着我问开了,“老师,槐树的叶子是对片的!”“老师,为什么有的树叶叶面有绒毛,而有的树叶叶面像涂了一层蜡”“……”听着这一串串的“为什么”,我兴奋地与孩子们谈开了,“同学们,植物叶子的奥秘很多,这里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知识和信息,我们何不以植物的叶子为对象,以《信息采集与应用》为记载工具进行观察研究,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孩子们都兴致勃勃,非常乐意。
二、主题的确定
以《信息采集与应用》为载体,以植物的叶子为研究对象,以四季变迁为时序,以每2周为一研究单元,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四季的足迹,用自己聪慧的眼睛观察四季同一植物或同一时期不同植物叶子的形态,采集相关叶子,摄下叶子的瞬间,以灵巧的双手摘取一叶一芽进行粘贴,同时链接叶子相关知识,使孩子们能关注四季的变化,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体验自然规律,习得优秀的品质,创造生成相关技能。
三、资源预想
1.学生生活的外部自然环境,一切植物的叶子;
2.自己的课本和课外读物,家中和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对活动主题有一定兴趣和认识的周围人群、网络资源等。
3.根据学生关注的点和面,可以依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分成二个主题小组:
一是同一植物四季组,一是同一时间不同植物组。
这样分组的目的是可以让学生满足自主兴趣,在操作时,便于分类指导。
四、目标预设
1.通过运用观察法、信息采摘、访谈法和信息采集卡等方式,从春天草木萌发时拮取某一植物的一枚叶子,粘贴到《信息采集与应用》的植物篇上,培养学生采集和观察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植物叶子生长过程中的不同形态和颜色、大小、天气等相关信息,加强观察与表达的训练,引导学生从形、色、样等方面观察并表达,培养主动观察积极思考的能力。
3.引领学生对相关主题的参与。
比如:如何采集,如何拓展相关知识;如何为小组成员分工;如何表达、如何访谈、查找资料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增强展开研究活动的能力。
4.学生通过主题实践活动的亲身经历,强调个人个性品质的张扬,激发孩子热爱大自然的兴趣,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观和探究精神。
5.通过全过程的经历,使孩子从兴趣着眼,从疑惑处入手,让学生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在个体自身的需求下产生探索、研究的动力,从而自己解决一个个问题,达成最有效学习、最有意义学习的目的。
五、活动过程
主题实践活动的过程预设可以粗线条地划定为两类,一类是由关注同一时段不同植物叶子的异同为研究对象;二是由关注同一植物叶子在不同时段的变化为研究对象,循序渐进地开展系列活动。
本主题实践活动时间跨度较大,涉及植物繁多,资源开发、生成因素较多,根据这一特征,在预设活动过程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这一问题。
1.区别活动类别
按照时段和植物类别,拟计划同一时段不同植物叶子的研究和同一植物叶子在不同时段变化的研究。
对第一类问题重点关注在第一时段或某几个时段不同植物形态的信息摄入,并链接相关知识,引导动手实践;另一类问题重点关注同一植物叶子在不同时段的信息摄入,并链接其它相关知识并引导动手实践。
注:活动类别
第一类:不同植物叶子在同一时段形态研究;
第二类:同一植物叶子在不同时段的形态研究。
2.选择活动小组
学生根据个体的兴趣、知识背景和精力的基本情况,自主选择参加哪一类别的活动项目,并由学生自行组织活动小组,民主推选组长,在小组中分工协作。
3.指导撰写小组活动计划
(1)小组的成员名单及组长的名单(视学生多少,可分成甲、乙、丙……等组)
(2)明确小组的组长职责和工作任务,协调分工;
(3)讨论完成主题实践活动的流程,并具体分工;
(4)计划实践过程中的准备工作;
4.活动阶段
(1)第一类主题活动
第一阶段:搭建实践平台
制定主题实践活动记录卡:
第二阶段:亲近自然,拮取叶片
指导粘贴,并记录相关信息:
第三阶段: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第四阶段:思考积累,激励生成
第五阶段:创造贴画,形成技能
让孩子在叶与画的有机结合中强烈感受到叶中有画,画中有叶,叶外无画胜有画的三维境界,利用叶子的自然外形,色彩、纹理、茎脉、褶皱、破损来随类依势作画,是人与自然的共同之作,谓之为返朴归真、天人合一的艺术再现。
5.指导老师:
由于本主题活动涉及的面较广,涉及的时间跨度较大,因而,对各小组组员的确定建议4-6人,每个指导老师的管理范围在三—四个组。
在指导老师的确定上,坚持双向自愿共同参与的原则,突出学生的自由的选择。
6.指导重点:
(1)活动前的提示
A指导学生了解主题活动的大致内容,启发对本主题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B指导学生进行分组,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突显小组合作的主要作用。
C、指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关注身边的植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做好记号。
(2)活动中的指导
A对两类同学进行分类指导,区别两种不同的操作方式B指导学生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在采集叶片(叶蕾)的过程中,注意不能肆意损坏植物,并在相应时间内粘贴到采集卡上,及时记下你发现的信息和自己的思考(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C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自己的发现、思考,方式可以有小报、诗歌、小论文、日记等。
D指导学生创作树叶贴画,写写自己的感悟,同学之间、小组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激励孩子的欣赏目光。
(3)活动后总结
大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研究的重要主题,引导孩子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到大自然中去欣赏、去发现,让孩子们增长见识、增强才干,激发创造,针对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指导他们用发现的眼神去捕捉树叶背后的信息,引导他们认真地分析信息,提炼信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直到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在学生分组活动中,通过小组活动,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合作意识有所增强,合作能力也有所进步,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使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六、关于活动中的评价
评价是对学生在主题活动中角色价值的认可、方式、方法的选择,关乎到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的持久性和质量的稳定性,因此,在主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着眼于激励学生的发展,予以评价,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指导老师,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家长等。
活动组织参与:大丰市实验小学丁善辉(本案例获盐城市一等奖、江苏省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