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观日出》教学反思尹仁莉《登泰山观日出》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着名的风景名胜——泰山日出的绮丽风光。
全文根据登泰山和观日出分两部分,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其中,“登泰山”部分作者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介绍了登泰山时在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日观峰的所见所感;“观日出”部分详细介绍了日出的美丽与壮观景象。
这两部分中,作者多处采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以清晰的思路将美景的特点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对于这样写景的文章,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应该没多大的困难,但文中多处出现的比喻句却引起了我的注意。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语文学习更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写作技巧的积累。
在认真钻研了教材后,我进行了适当的处理,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在了“登山”部分,教学目标为:(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2)学习“登泰山”的内容,知道作者是通过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换来描述景物的,体会泰山的雄伟壮丽;(3)读读、品品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比喻的;学习比喻句的写作技巧。
一、听写训练,激情导入。
课前2分钟,我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听写练习:“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壮观的奇景之一。
”这样既迅速地调整了学生的情绪,让他们能及时进入学习状态,又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听、写的练习,可谓一举多得。
待学生准备就绪,我开始用多媒体出示多幅美丽壮观的泰山风景图,并用包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泰山巍峨雄伟,峻拔壮观,历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它仰慕备至。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成千古绝唱。
而泰山日出这一美丽壮观的奇景,又为它添上了绚丽的一笔,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为之前往。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去那儿走一走,看一看。
”学生的思维很快就被那一幅幅绮丽的画面所吸引,学习热情顿时高涨。
二、细细品读,比较体会。
在初步感知了游记的写作特点和理清文章的结构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比喻句。
细看“登山”部分的内容,4句比喻句恰好全都是登山途中的景物描写。
为了让学生细细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进行比喻的,教学时,我按照“找一找——品一品——比一比”的顺序逐步展开。
第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作者在登山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他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同时要求学生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在仔细读文后,就很快找出:“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这四句重点句。
在指导学生朗读后便进入了第二个教学环节。
我让学生看着数张泰山雄伟壮丽、云雾缭绕的图片说说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由于这些句子并不难,加上平时对比喻句的练习训练接触较多,学生们的答案精彩纷呈:“泰山真雄伟啊,在山脚下往上看,它就像一堵顶天而立的墙”;“泰山真高哇,我从…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知道了它几乎就要跟天一样高了”;“泰山真陡啊,抬头望去,山路就像一张直落而下的瀑布”;“泰山山势有的像马鞍俯卧,有的像驼峰耸立,作者抓住了它们的特点,写出了山势的高低不平”;“泰山的云雾千变万化,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让人陶醉其中”……看着学生认真答题时的表情,听着他们精妙的答案,我心中异常高兴:学生观察得真仔细!“接着,老师想考考大家,你们能不能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比比这些句子?”说着,我便出示了练习,教学进入第三个环节。
比较句子:(要求学生分别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便举起了手:“相同点是它们都是写山的”;“它们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不同点是第一句作者把泰山比喻成高大的顶天而立的墙,而第二句是把泰山山势比作马鞍俯卧和驼峰耸立”。
我点头加以肯定。
没有人举手了,我追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教室里静了一会儿,于是我提示道:“同样是描写山的,为什么作者能把泰山做不同的比喻呢?”这下学生得到了启发,马上就有人发言:“因为作者看山的角度不同,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
”“说得真好!”我马上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被表扬的学生喜滋滋地坐下了。
这时我发现学生们的眼中闪烁着亮光,他们的脸上有着许些兴奋,我知道正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紧接着我又出示了第二个练习:这两句描写山的句子与“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作比较。
读句后,学生很快找出了它们的相同点,可不同点都没找准找全面:“老师,不同点是不是看山看云雾的角度不同?”“老师,是不是第三句还用了排比的手法,而前两句都没用?”……我微笑着摇头又点头。
顿时,学生都陷入了沉思。
我开始用鼠标在有关的词语下面暗示。
少顷,有一只小手高高举起:“老师,我知道了,描写山的句子采用了静态描写,而云雾则是动态描写。
”“啊,真聪明,你看得真仔细!”我高兴地大声说道:“那你是怎样发现的呢?”“因为作者写到…云雾是不断地扩展、飘动、升腾着‟的,而且采用的比喻也是动态的修辞。
”听了他的解释,学生们豁然开朗,更有甚者还为他鼓起了掌,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学生在比较中,在思考中,深刻理解了句子含义,体会到了作者比喻写作的方法。
三、读写整合,拓展积累。
新课程开宗明义地要求教师充分开掘课文写作资源,通过读写结合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文本,设计了写作指导与训练。
通过“云雾”片段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变化特征”通过动态的描写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
在学生深入比较句子后,我出示几副比较有特点的泰山云雾风景图,问学生变幻莫测的泰山云雾还会有哪些壮丽的景象?试着学着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以积累写作技巧。
通过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已领会了作者的比喻技巧,写得相当不错:“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山腰间,有的像巨大的屏障隔在山峰中间,有的像一望无垠的大海悬在空中”;“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一根洁白的绸带系在山腰间,有的像澎湃的波涛击打着岸边的崖石,有的像巨大的瀑布从山顶直落而下” ……当然也有少部分同学没有深刻领悟例句的写作方法,练习时没能写出云雾动态的美,我就请了学生进行点评指导,帮助他们积累方法。
这样,学生从观察中学会了写作,从写作中领会了方法,从而提高了表达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这堂课结束后,我进行了反思。
虽然通过学习,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欣赏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提高,也知道了可以从多角度去读懂体会比喻句的妙用,但觉得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还不够,教学环节不够紧密,教学节奏也有待进一步掌控。
17 登泰山观日出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能根据课题理清课文脉络,找到相应小节,并了解游记的一般写法。
2、感知作者抓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正确表达。
3、欣赏描写泰山日出的语句,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感知作者抓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正确表达。
教学过程:一、认识泰山,导入课题(课前播放泰山影像资料)师:说到中国的名山大川,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五岳”:(出示齐读)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师:说到五岳,人们必然会想到素有五岳独尊、五岳之长之称的泰山。
(出示齐读)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交流:(1)闻名中外:A、你还能想到哪些与之意思相同的词语?(出示)B、泰山如此有名,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对它的了解?泰山的闻名不仅因为它的无限风光,还因为它独特的政治地位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泰山的闻名是因为它无限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早在 1987年12月11日,泰山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游览胜地: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使得泰山成为旅游者向往的地方。
带着对泰山新的认识,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齐读句子)过渡:能够亲自登上泰山,一览泰山美景,那是一件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啊。
今天机会来了,我们将共同学习第十七课,一起去——(齐读)登泰山观日出二、抓住课题,理清文脉1、师: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两个部分内容(指名说)请你快速找出相应的小节。
交流:2——6 登泰山7——8 观日出2、师:为了看到泰山之巅云开日出,作者凌晨就开始了登山。
(出示)请大家大声地读一读课文第2——6小节,边读边圈出表示时间和地点变化的语句。
同时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登山过程的。
3、师:(黑板出示线路图)这是作者登山的部分线路图,我请两位同学根据刚才所圈划的语句完成这幅线路图。
(分左右部分,时间、地点)其余同学在书上的空白处试着画一画线路图。
师:从线路图上,你发现登山部分的写作顺序是什么?交流:时间推移地点转换(这就是一种时空转换的写作顺序)师:这两种写作顺序穿插记叙我们也称之为时空转换顺序,这是游记这种文体写作的一般方法。
(板书:游记)(结合线路图引说登山顺序)三、深入研读,指导写作1、师:巍峨含柔媚,清风草木香。
(出示)作者在登山的过程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仔细默读第2——6小节,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交流,逐句出示:(1)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山势高)(指名读)(2)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
(山势多变)(3)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云雾美)(4)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路面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
(山路险)这山路真似九天银河,让人举步维艰。
(指名读)3、通过学习,你发现这四句话有什么共同点?(1)这四个句子都是写泰山,但是描写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