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社会发展研究,,

当代社会发展研究,,

浅析中国农村的现状与发展论文关键词 三农现状发展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腾飞发展,中国正由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向先进的工业大国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为之自豪。

“三农”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农村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机遇发展农村是我们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

农村的发展如何,及“三农”问题解决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重点在于研究“农民”、“农村“农业”的现状与发展。

一、农村的现状(一)农村发展的有利因素1、政治上由于农民人口占大多数“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

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也连续几年成为中央的头号文件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党和政府先后提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减免农业税”、“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减免义务教育学费”、“三下乡”等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

之前党和政府还提出“买家电进行补贴”的措施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最让我们难忘的是汶川地震后党和政府把灾区的重建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21个省市对口支援灾区的重建与发展努力使灾区人民的生活比以前更好。

更让我们难以忘记的是党和政府自2003年以来特别重视“农民工工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亲自帮助农民工维护自身利益。

一时间“农民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改善。

“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是党和政府永远不变的承诺。

近几年来像北京、山东、重庆等省市纷纷启动“大学生当村官”的计划。

这是促进农村发展的一大举措,大学生担任村官可提高村干部的文化水平、政治素质及管理水平。

给农村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他们的到来极有可能带动农民发家致富促进农村发展。

党和政府对农村的关注与扶持的力度、经费的投入也是前所未有的。

全社会也参与关注农村的发展。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

他们对新农村充满希望与憧憬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极高。

党和政府为加速农村的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而采取多种措施。

2.经济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的经济也有一个质的飞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发展机遇。

农村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农民从中得到了许多实惠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外出打工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首要选择。

现在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已不再是传统的种植业而是外出打工。

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开始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他们既为我国的城市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给农村的发展带来资金和技术。

农村和城市的交流加强用城市的发展带动边缘乡镇的发展是我国城乡发展的思路。

城市企业转向农村既增加了就业机会给农村带来了发展机遇可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着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民可解放自己一边种地一边外出打工。

现在农民可通过种地、养殖、外出打工、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

农村发展最成功的典型例子是江西的华西村。

它的成功发展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和经验。

“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优势是一个地方成功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3、科技文化自从我国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后无论城市的还是农村的教育都得到快速发展。

义务教育在城市和农村得到广泛普及农村的失学率减少农民的文化水平提高。

农民对文化科技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农民家庭在教育方面的开支的比重越来越大高中生、大学生在农村已不再罕见。

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39万人,较2013年增加27万人,增幅3%。

报名学生中农村户籍学生增加了17万人。

2014年将有28个省份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问题,共有5.6万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将在居住地参加高考。

2015年教育部《通知》中还指出,要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和城乡入学机会公平。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好2015年度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以及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定向南疆招生等各类专项计划。

进一步加强对上述招生计划安排和执行各环节的管理,通过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整,足额安排专项计划。

有关生源省份,要增强服务意识,切实做好招生录取等环节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缩小区域和城乡入学机会差距,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党和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逐步加大。

完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科技兴农”战略推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科技下乡”活动丰富着农民的生活开阔着农民的视野。

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民的生活不再那么贫瘠精神得到陶冶生活得到充实。

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也得到继承与发扬。

地方传统文化活跃在农村舞台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与此同时农民的思想也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思想不再那么保守不再封建。

他们开始走出自己的狭小天地融入城市开始探寻一种新的生活。

现在电子商务也在农村开始推广。

4、其他方面农村的基础设施也在发展中并有了很大的改变。

“要致富先修路”成为我们共同的认识。

交通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今交通已不再是我们外出的障碍。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已成为过去。

目前四川省的交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设。

四川省正在努力构建以成都为中心覆盖全省的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建设居全国第六、西部第一。

像山东等省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农村发展的基础。

党和政府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完善公路网、电网等交通通信设施。

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也在逐渐完善中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问题。

让老人不再孤独不再寂寞。

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着他们的心。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还是从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来看农村的发展有着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们应充分把握些有利的条件和机遇促进加快农村的发展。

(二)发展中的问题1、尽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也提出许多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但政策实施的力度还是不够某些对农民不负责的官员不断损害农民利益从中牟取个人利益。

有许多政策到了下面就成了一句空话和口号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是为什么,问题很大程度上出在官员身上。

“民告官”已不再是奇闻而且胜诉率也在提高。

这说明什么问题官员本来是人民的公仆我们应该感激他信任他,但有些官员却损害农民利益。

农民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为什么有的官员还要欺骗农民和损害农民的利益。

“说一套做一套”已是不负责任的官员常用的手段常常利用农民对他们的信任为自己牟取私利。

官员腐败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很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2、虽然农村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

农村为自己和城市的发展付出了太大的代价。

如此长期下去根本就和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相违背。

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土地荒漠化在我国西部北部比较严重。

耕地锐减人均耕地减少、水污染、垃圾乱堆乱放成为农村的“特色”.现在在农村农民的用水安全无法保障。

“脏、乱、不文明”成为农村的代名词。

我们不能在发展农村的同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我们不能在赢得农村发展的同时失去我们原来可爱的家园。

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最大因素.3、由于外出人员增多,多为青壮年男性留守在家的多为妇女、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

在农村经常发生抢劫偷盗行为农民的家庭财产得不到保障。

冬天是案件的多发期因此加强夜间巡逻是农村的必要责任。

在农村贫富差距拉大邻里关系有的不太融洽兄弟之间明争暗斗的现象十分突出。

不赡养老人家庭关系冷淡家庭暴力等现象依然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存在。

由于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留守在家的多是妇女、儿童、老人使农村失去了原有的生机与活力日益呈现出萧条、凄凉的现象。

尤其在冬天呆在农村里的人都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的而且也是农民外出打工的原因。

因为对他们来说呆在农村每年的收入实在太少了很难改变他们贫穷的面貌。

所以他们也自然地产生了对城市的向往和追求。

他们也想到外面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怎么样,只有春节来临的时候我们才感觉到家是以前的家,才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才有对家的眷恋和依依不舍。

现在的农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不是原来的农村了。

4、作为主要劳动力的男性青壮年外出打工妇女、儿童、老人成为田地上的劳动力。

田地也得不到有效利用大多数处于闲置或粗放经营的状态所以现代农村的潜力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独自支撑家庭的妇女操劳过度体力透支身心健康也得不到保障。

她们大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或身患疾病。

和城市同龄人相比她们过早地衰老过早地失去了青春也没有美丽漂亮的外表。

美丽、漂亮等女人引以自豪的资本早已被岁月的沧桑与生活的艰辛消磨得没有一点痕迹。

如今当我们回到农村时看到的是妇女们满脸的沧桑与双手的粗糙。

岁月早在她们的头发里留下了痕迹。

皱纹也过早地爬上她们的额头。

她们的孤独、寂寞、又有谁能够了解知道。

我想这一切的一切也只有她们自己最能感受到。

毕竟这种感受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和理解的。

5、另外我们不能忽视的就是留守子女。

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他们由母亲或被别人照顾。

他们的情感教育缺乏应有的家庭氛围。

于是安全、情感危机、心理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突出广大农民工在揣着求生梦想进入远离故乡故土的另一个“外面世界”的同时也把牵挂和担忧留在了农村。

大多数留守子女有着孤独、寂寞、性格暴躁、自闭等心理问题。

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作为第一任教师的父母却不得不离开了他们。

对那些独自守侯在家门口静静地期待着父母回来的留守子女来说和父母在一起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度过难忘而快乐的童年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并且都应实现的心愿。

但对他们来说却是难以实现的心愿。

他们的童年是浸满思念与孤独的。

有的父母一年回来一回有的连续几年都不回来。

时间一长感情就会疏远父母与孩子之间就有可能出现感情危机。

在外打工的父母在金钱物质方面可以满足子女的需求但永远也无法弥补自己在情感教育的缺位。

如果子女与父母失去了情感基础,那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很简单也很脆弱。

因此“情感饥饿”对留守子女来说是一道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疤。

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当看到自己的同伴和父母在一起玩耍时自己却独自一人呆在旁边时的孤独与寂寞。

也正如一位留守儿童所写的那样“我不喜欢看月亮因为月亮在每月的十五都会圆的而我的家人从来都没有团圆过。

我不喜欢过年过年对我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

我总是逃避那些原本另人快乐的节日。

在那些节日里我所得到的不是快乐而是一种孤独、寂寞与无助的感觉和对父母的深深思念”。

是我们去关注、了解留守儿童进入他们内心世界的时候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