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食用菌产业概况
金志强
摘要通过对南平市食用菌生产现状和产业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提出了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建议和措施,为将来南平市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可靠依据,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一定作用。
关键词食用菌生产现状发展前景
一发展现状
•南平市俗称闽北,其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是福建食用菌主产区,在全省占有重要的地位。
过去长期依赖庆元、龙泉等地菇民前来生产,当地人极少介入,到了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发展阶段,90年代发展速度加快。
“2012年食用菌总产量达26万t(鲜品),总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已成为闽北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约占全省食用菌总产值的四分之一。
•(1)食用菌生产具有一定规模,已形成产业南平市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90年代中后期,南平市食用菌生产发展迅速,规模逐年扩大,食用菌在南平市农业总产值中仅次于粮食、畜牧,居第三位,成为闽北农业八大主导产业之一,在南平市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2)多菌类发展南平市食用菌生产菌类繁多,90年代初期以香菇、毛木耳为主,近十年来,经过南平市广大食用菌科技工作者和菇农的共同努力,不断开发生产了竹荪、灵芝、银耳、蘑菇、金针菇、杏孢菇、茶薪菇、鸡腿菇、榆黄蘑、姬松茸、真姬菇、大球盖菇、鲍鱼菇、灰树花等十几个品种,其中竹荪、灵芝、杏孢菇、茶薪菇产品成为福建省重要的出口货源之一,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韩国、日本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3)周年化、规模化生产南平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资源,有利于周年化生产食用菌,生产的菌类多,香菇、茶薪菇可周年供应鲜品,利用品种温型的合理搭配,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各样的食用菌鲜品供应,有些高海拔乡镇,利用气候优势进行反季节生产食用菌,大大丰富了食用菌市场,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南平市食用菌产业已初具规模,涌现出一批生产规模超亿袋的县、市,如建阳市、政和县;
生产规模超千万袋的乡、镇,如政和登源、建瓯龙村、建阳漳墩等;生产规模超百万袋的食用菌专业村,如建阳小湖贵源百万毛木耳村、建瓯小松镇大庙百万茶薪菇村等;同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如政和香菇县、松溪灵芝城、建瓯东游镇杏孢菇生产基地、顺昌大历乡姬松茸和竹荪生产基地等。
•(4)培植了一批食用菌初加工和深加工企业一个产业能否稳步、健康持续发展,还需取决市场的相对稳定和加工企业的建立。
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南平市食用菌已初步形成了产品初加工、精加工体系。
二存在问题
•(1)食用菌总量大,单户规模小栽培品种以香菇、竹荪、毛木耳为主,虽然实际栽培品种达23个,但单一品种的规模特色不明显。
食用菌从业户数达13.6万户,从业人员近20万人。
食用菌年总产值虽然突破10亿元,但年生产规模10万袋以上的不足百户,年生产规模上百万袋的不足十户。
产品质量不稳定,抵御不良气候及市场波动的风险较弱。
•(2)菌业结构不尽合理,菌林矛盾突出香菇、木耳等木腐菌类所占的比例过大,
占三分之二以上,每年需消耗大量阔叶树资源和林产品下脚料,局部地区出现无序采伐、过度砍伐,甚至乱砍滥伐,菌林矛盾突出,影响可持续发展。
•(3)没有专业市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南平市虽是食用菌生产大市,但产品生产零星分散,全市没有一个大型的专业交易市场。
产品多依赖于古田、屏南、庆元及当地的流动商贩转手,市场价位波动过大,影响菇农的生产积极性。
流通加工的龙头企业不多,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企业几乎没有,且与农户基地相脱节,所有市场风险均由菇农承担,经常出现周期性“菇贱伤农”现象,影响了生产规模的扩大。
•(4)菌证管理力度不够,菌种市场混乱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农业部虽然成立了食用菌站(办),但人员、技术力量、经费缺乏,管理力量不足,力度不够。
随着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普及,食用菌制种厂家遍地开花,由于技术力量不足,设备不齐,品种来源混乱,菌种质量参差不齐,从而严重损害了菇农的利益。
•(5)科研力量不足,科技经费缺乏在品种选育上投入严重不足,自主知识产权的当家品种很少,当家菌株有出现退化现象,对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缺乏系统研究,对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开发力度不足,一般多为试验示范推广,把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风险直接转嫁给菇农,近年食用菌缺乏新的增长点。
•(6)生产观念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目前南平市食用菌生产还处于低水平开发,一方面生产观念落后,管理粗放,广种薄收,投入产出比低,如目前的毛木耳生产资源利用效益就不高。
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在食用菌项目开发上,走的还是低水平的初级资源开发,仅仅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其产品在市场上没有多大竞争力。
•(7)产品质量问题严重,生产缺乏宏观调控粗放的生产管理,造成南平市食用菌产品质量普遍偏低,市场竞争力低,食用菌农药残留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严重超标。
生产缺乏宏观指导和调控,处于生产、经营、销售三无序的状况。
三可持续发展对策
•(1)大力调整菌类结构总体上要逐步缩减香菇、木耳、灵芝等典型木腐食用菌的发展规模,要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增长效益上做文章,充分利用谷壳、竹产品加工下脚料大力发展竹荪,同时充分利用稻草、牛粪等资源大力发展蘑菇、姬松茸、大球盖菇等草腐生食用菌,加大对茶薪菇、杏鲍菇、白灵菇等珍稀食用菌的试验示范力度。
•(2)加大科研投入,培植新的增长点培育扶持南平市农校、市农科所等科研院所,组织力量对境内武夷山脉、武夷山大自然保护区野生菌类资源的考察,以及野生菌类资源的驯化、选育工作,加大对香菇、竹荪、毛木耳等主栽品种的当家菌株的选育和复壮工作。
根据南平市气候,系统研究各当家菌株的栽培模式,加大对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力度,重视对当地生产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的攻关,诸如“花菇菌筒越夏烂筒”、“竹荪老产区病虫为害”、“竹荪宿地种植低产”、“毛木耳菌袋烂口”等难关的攻坚力量,解除广大菇农的后顾之忧。
•(3)建立品牌,提高食用菌加工附加值南平市食用菌产品品种多、数量多,但相对分散,产品档次相对较低,今后要加强对香菇、竹荪、茶薪菇等主要栽培品种品牌的建立,如《闽北竹荪标准综合体》、《闽北茶薪菇标准综合体》、《闽北香菇标准综合体》的制定,并打大武夷品牌,提高知名度。
同时积极鼓励企业、菇农申报“无公害食用菌产品”、“绿色食用菌产品”及食用菌的有机认证,并逐步与食用菌的国际认证相接轨,提高产品质量,突破技术壁垒。
要积极引进培植食用菌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特别是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建立以企业为龙头,用基地加农户的方式,规模化、标准化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4)通力协作齐抓共管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食用菌产业的领导,组织专家开展调查
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协调产业发展政策和各项优惠措施。
科技局、财政等部门要在科研经费、示范、推广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市县食用菌站(办)要加大菌政管理、技术服务、菌种监管力度;要充分调动市食用菌协会、市食用菌产业服务组的作用,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等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充当菌种厂家与菇农纠纷的调解作用。
各地要依托流通或种植大户成立合作组织,统一把好产品质量、统一菌种、统一种植技术、统一价格销售,充分保障广大菇农的利益。
•(5)逐步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之路闽北食用菌种植户多、规模小、抵抗不良气候影响和市场波动的能力弱。
2005年顺昌农办池茂连等,利用新屯旧的闲置茶场改造进行工厂化设施栽培取得成功,并取名为“海鲜菇”,随后在五年的时间里顺昌发展到近40个厂场,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
南平市和意食品有限公司引进韩国技术进行杏鲍菇工厂化瓶(袋)栽设备和技术,日生产5万瓶(袋),成为福建省最大的规模厂家,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规模化、工厂化栽培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实行规模化、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增强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做强做大闽北食用菌产业。
•(6)保护生态环境要保护利用好现有林木资源,加速营造食用菌专用林,把合理砍伐菇木资源与封山育林有机结合;要节约炊用薪柴,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灶、液化气灶;注重代用料的开发研究,如松木屑、落叶枝条、稻草、芦苇及企业加工下脚料的综合利用;要调控资源,对外要控制南平市资源流往周边食用菌产区,对内要合理安排,调剂余缺。
参考文献
[1]刘振祥,张胜. 食用菌栽培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
[3]赵占春,姜新良.北虫草工厂化高产栽培技术[J].食用菌,2006(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