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发性肺淋巴瘤CT表现

原发性肺淋巴瘤CT表现


PPL影像表现

术中所见:肿瘤位于右肺下叶背段,与胸壁
紧密相连,右上叶后段亦有部分侵及,肋间
附近亦有软组织瘤体约2~3cm,一并切除。 肺周围淋巴结亦清扫。术后病人恢复良好, 痊愈出院 。


病理:右下肺恶性淋巴瘤(B细胞型)
免疫组化标记:(B2005-701):CD45
(﹢), CD20﹢, CD3-,Vimentin-,SMA,MC(-),CK(-),Syn(-)
有融合,主要沿支气管 血管束分布。

诊断:原发性肺淋巴瘤。
PPL影像表现

粟粒型:
表现为多发粟牲样小结节沿支气管周
周呈线样弥漫分市,直径<3mm,边
界粗糙,内无支气管气像。

混合型:
同时出现
以上4型中任何两种或两种
以上者。
小结

下述情况需想到原发性肺淋巴瘤
病程长,一般长达2~5年,发展极缓
何杰金病
Hodgkin’s disease
非何杰金淋巴瘤
Non-Hodgkin’s lymphoma,NHL

原发性肺淋巴瘤分型
非何杰金淋巴瘤 肺粘膜相关淋巴瘤
高度恶性大B细胞淋巴瘤
血管中心性淋巴瘤 其他如血管内淋巴瘤(IVL)间质和支气管 粘膜下组织,病变呈浸润性发展,可侵犯支气 管壁,但更倾向于侵犯管壁外的肺间质,因而 支气管腔通常仍保持通畅或仅轻度的狭窄。 支气管粘膜下淋巴瘤侵犯可形成管腔内的结节 状凸起,或环绕支气管壁生长造成局限或广泛 的支气管管腔变窄甚至管腔完全阻塞,并发肺 的实变和不张。 侵犯肺泡间隔时,先使肺间隔增厚,随着病变 发展,肺泡腔逐渐变小以致完全闭塞。侵犯胸
状网状阴影 支气管周围多发结节
沿淋巴管分布中以支气管周 围为主的表现,提示肿瘤浸 润支气管周围间质
2018/11/26
PPL影像表现
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 小叶间隔增厚 可呈毛玻璃样变
27
PPL影像表现

病史:女,气短数周。 CT表现:双肺斑片状实
变影,散在多发小结节

影,边界不清楚,部分
原发性肺淋巴瘤 的CT表现
陈 凯

原发性肺淋巴瘤
发病率极低
( Primary pulmonarylymphoma, PPL)
约占淋巴瘤的0.36%~1.2%
特点 主要发生于肺间质和支气管粘膜 不伴有纵膈、肺门及其他部位的淋巴结
病 以B细胞型为主 约占80%-90%

原发性肺淋巴瘤分型
结节、肿块型:
最常见。病灶多位于肺间质内支气管旁或胸膜下,
为单发或多发结节、肿块,呈类圆形,边界清楚, 密度较低,直径1-10 cm,大于1cm病灶内可见 支气管气像,部分灶内可见空洞及液气平;病灶
可见明显强化。
PPL影像表现
结节、肿块型
PPL影像表现
男,72岁,体检偶然发现右下肺病变,其他无特殊主诉。
PPL影像表现
PPL影像表现
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
肺门向肺野发出放射状网状阴影
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扭曲 支气管周围多发结节 支气管充气征(与肿瘤沿支气管黏膜下浸润
生长,多不引起支气管的阻塞有关)
小叶间隔增厚 可呈毛玻璃样变
PPL影像表现
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 肺门向肺野发出放射
19
PPL影像表现
肺炎、肺泡型
病理基础
淋巴瘤细胞
破坏支气管基底 膜及黏膜上皮层
阻塞性肺炎样改变
引起支气管变形、 狭窄
PPL影像表现

肺炎或肺泡型:
表现为沿肺段或叶分布的斑片模糊渗出性病变,
由于淋巴瘤倾向于侵犯肺间质,病变内常可见支 气管气像。
PPL影像表现
男性,肺部反复发作的症 状一直被当作肺炎治疗, 呼吸衰竭。 CT表现:双肺明显大片 状肺实变影,边界清楚或 模糊,其内可见支气管显 著扩张;周围仍可见正常 的肺组织存在。双侧胸腔 少量积液。 诊断:原发性肺淋巴瘤。
原发性肺淋巴瘤CT分型
结节、肿块型 肺炎、肺泡型
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间质型)
粟粒型 混合型
PPL影像表现
结节、肿块型
病理基础
支气管、血管周 围淋巴瘤细胞
沿支气管、血管外周淋 巴窦道途径浸润扩散
局部形成结节 或肿块
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周 围组织结构增厚
PPL影像表现

PPL影像表现
结节、肿块型 偶可见空洞及液气平面
PPL影像表现
两肺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片絮状高密度影,双侧肺 野可见多发结节状病灶,右肺下叶见较大肿块。
经纤支镜右下肺肿块活检显示支气管壁内较多小 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呈小圆形,核卵圆形,质较 均匀,核膜边缘可见小核仁,偶见核分裂像。
2018/11/26
慢 老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无症状或咳嗽、咳痰、胸痛者 结节、肿块或实变病灶 并伴有空气支气管征 合并肺间质性改变 无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
PPL的鉴别诊断

PPL影像表现多样,无特异性,误诊率高。常 需和肺内其他常见或少见疾病鉴别,如:
大叶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 结节病 转移瘤 韦格肉芽肿 肺炎型细支气管肺泡癌 肺霉菌病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等。

PPL临床表现

本病以老年人多见,男女发病率相等,起病缓慢,病程最长达10年,平均
约为4年,约有1/2~1/3患者无临床症状。低度恶性淋巴瘤多见,占87%。
手术预后一般较好。

有临床症状者可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发热、胸痛、胸闷等症状


无全身淋巴结或肝、脾肿大。
绝大多数PPL有病程长、发展慢、症状轻等特点。 免疫抑制是一个发病的高危因素,肺淋巴瘤在AIDS患者中的发病率>2% , 是正常人群的200倍。

PPL诊断标准

1983年Koss提出的诊断标准:
病变包括脏层胸膜下的肺或肺局部的淋巴结; 排除纵隔病变向肺内的浸润; 无淋巴瘤病史; 必须是肺穿刺活检或肺叶切除后的病理诊断。
PPL诊断标准

1993年Cordier等的修订标准:

影像学上显示肺、支气管受累,但未见纵隔淋巴结增大; 以前从未发生过肺外淋巴瘤; 通过临床体检,全身放射性核素、CT或淋巴管造影,骨髓检查,及 PET/CT等排除了肺外淋巴瘤或淋巴细胞白血病; 发病后3个月,仍未出现肺外淋巴瘤征象。 同时满足以上4点者可以诊断为原发性肺淋巴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