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利用与评价2——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与评价2——土地利用分类


利用图表达。
四、土地分类方法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土地类型划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进行土地类型等级划分,即土地分级;二是在土 地等级划分基础上,对同一等级土地中的类型进行的划分,即土地分类。土地分级 是对土地个体形态单元组织水平,即主地类型分类的详细程度和层次的确定;同一 等级中土地类型的分类则是对各个土地个体形态单元土地属性或特征的共性的归纳。

土地利用分类,是对土地利用地域差异的划分,因此,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
应是土地利用分类的理论基础。 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是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和历史条件综合影响 下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特点的反映。因此,土地利用分类首先应考虑各地区土地利 用方式和结构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区别差异性,归纳共同性,建立能够反映不同地 区土地利用现状基本特征和本质差异的科学的土地利用类型系统。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3.过程法
通过对土地分异各主要过程以及过程动力学特点的研究,以土地 内部的作用过程为依据,将不同成分过程效应在空间上的变化界 限作为土地单位的边界线。这样在一定单位内,有一定过程发生 并与其过程相互作用,进而产生土地单位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 过程法依据的是土地单位分异的本质原因,因而是真正的综合方 法,但必须对土地分异的自然过程有深入的定量分析才能采用。
4、实用性原则
在进行土地类型划分时要与应用目的紧密相连。例如,我国1:100万土地类型 调查与制图主要是为大农业生产布局服务的,因此所采用的划分指标也相应地 是与发展农、林、牧、生产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另外,土地类型划分还要与 区域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譬如,在可垦荒地较丰富的东北温带湿润半 湿涧地区,坡度7°可以作为划分平地(种植业为主)和山地(林业为主)的阈 值;而在人口稠密、可垦荒地极其稀缺的南方丘陵山区就不适用,规定在坡度 20°或25°以下地区都可有限制地,适度发展种植业。

二、土地分类系统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四)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类型则是在土地自然条件基础上的人类活动的结果,
是土地经济状态的反映,考察的是土地自然经济综合体,其划分依
据主要考虑土地生产利用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对土地评 价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类型就是基于一定土地类型经长期开发改造而形成 的具有特定土地用途、利用方式的地域单元。它们在地域上不一定 连片,同一类型可重复出现,同类单元具有相似性,不同单元则存 在差异性。土地利用分类是一个土地应用分类,它的内容可以根据
2.应用基础分类体系
——主要是针对土地利用的特定目的,满足实际需要的分类,并选择与特定目的 关系密切的土地资源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作为分类依据。如土 地利用现状分类。该分类是了解土地生产利用性能的有效工具。
3.应用分类体系
——直接用于生产部门的土地整理、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等,土地分类直接为国 民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应用分类表现了土地的生产利用属性,如城镇土地分等 定级、耕地资源等级分类等。
二、土地分类系统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二)土地资源分类
土地资源分类是一种为土地适宜性评价或土地潜力评价等各行业用地的不同等 级土地评价提供基本单元的分类系统,是土地分类的核心。土地适宜性评价和潜力 评价等都牵涉到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的双重性。这样的分类单元必须同时反映土地 自然地理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资源分类系统也可以叫作土地资源类型分类系 统。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三、土地分类原则
(一)基本原则
1、自然发生学的原则
土地类型的划分首先取决于全部自然因素的综合特征。土地类型的各组成要素
之间存在发生学上的有机联系,每一种土地类型都有其发生和演变的过程。由 于同种类型土地存在着发生和发展条件以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的相似性,因此, 在土地类型划分时就可以依据这种发生学上的因果联系进行土地类型的划分,
应用目的建立不同的分类系统。
(四)土地利用分类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1.基础分类体系
——把土地资源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发生过程和形态特征的自然综合本,并以整个
自然综合体的发生过程和形态作为基础,根据整体特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
类。这种分类主要以成因和形态为标准,在划分上主要依据地理因素的组合和特 点,揭示了土地资源的发生、演化、属性和分异规律。
3、主导性原则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在全面综合分析影响土地综合体的各种组成要素的基础上,对主导因素进行重
点分析,选取反映主导因素的标志作为分类指标,并因不同层次而异。例如,
在山地和丘陵地区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对地域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有重要 影响,而导致植被和土壤也相应发生变化,它们一般被看作是该区域土地类型 划分的主导因素。
学评价土地质量的基本单位。
土地分类的目的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土地类型调查、制图和信息管理的基础; ②揭示土地类型的发生、发展及其组合规律的基础,并为分析土地类型与土地资 源各种自然、经济和社会要素之间关系提供依据;③土地评价、规划和持续利用
二、土地分类系统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第一节 土地类型与土地分类概述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一、土地类型
1、土地类型的概念
土地类型是一个综合自然地理的概念。它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依据相似性,对同 一级的土地个体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这种相似性主要由地方性自然要素分异规 律支配,也受到人类经济活动的显著影响。进行土地类型研究关键在于分析土地
(一)土地自然分类
土地自然分类是一种以土地自然构成要素为依据的土地形态分类,也可叫作土地 形态分类系统。 (1)以地貌因素为依据 该方法在地形复杂的山区比较适用。如人们常将我国土地按照地貌类型划分为 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川泽等土地类型。 (2)以地貌、土壤因素为依据 如在《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中提供的平地潮土型水稻土水田、平地潮土水浇地、 台地褐土水浇地等,即是采用这种分类依据进行的土地类型划分。 (3)以地貌、土壤、地下水因素为侬据。 (4)以地貌、土壤、植被因素为依据的分类这种方法大多应用于山区土地类型的划分。
1.景观法 景观法是以景观形态单元为基础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它依据土地因素在各
地段的结合方式及其作用强度的差异,通过综合分析,选取其中对土地单位个体
分异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作为确定土地类型个体的空间界限。景观法是一种在综合 分析基础上,以地貌、植被、土壤等作为圭导因素类划分土地类型的方法。该方 法通过对地貌因素和其他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一般能得到内容一致性
土地分类系统:按照统一规定的原则和分类标志,将分类的土地有规律分层 次地 排列组合在一起,叫土地分类系统(或土地分类体系)。 我国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土地分类系统有: 1、土地自然分类-可以根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可以根据土地的某一自然 特性或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 2、土地评价分类-主要根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主要根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 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根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植被、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这种分异也导致土地类型的差别和土地利用方式和特
在过程法研究不够深入时,土地单位的空间界限往往是模糊的,
确定的土地单位内部其一致性也较差。因此,过程法在理论上虽 然较其他方法更具有科学性,但往往由于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对整 个过程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导致得出的结果也不符合实际。
五、土地利用分类的理论基础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较强的土地单元。景观法的特点是土地空间形态为主,很少考虑数量指标,这也
是它的主要不足。但是景观法应用较方便,而且能准确地划分土地类型,所以现 在已被广大土地工作者所接受并加以应用。 2.参数法 参数法是根据土地成分的特征值划分土地类型的方法。该方法是传统的地理叠置 法的定量化,即在选取的相对重要参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单位划分的方法。 参数法的科学性取决于参数选取的科学性依据参数的量化与分级方法的合理性。 该方法具有定量的特点,适宜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
3.具有一定的生产适用性
土地利用分类不仅是为了识别利用的现状,更要突出利用程度上的差别和加 强利用的可能性,把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因地制宜的利用土地资源结合起 来,使类型划分更具有生产的适用性。
4.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
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中应归并相似性,区别差异性,从大到小或从高到低, 逐级划分,形成一个上下联系、逻辑分明的科学系统。为了便于认识各类 土地利用的从属关系,分类方法要考虑一定层次等级的系统性。可用土地
(三)土地生态分类
土地生态分类即是在考虑了以上土地分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土地资源持 续利用管理的需求,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建立一套土地生态分类系统。生态性的土地 分类系统是依据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土地生态系统的演变特征、人类对土地生态 系统的人侵程度和利用保护手段等标准建立的。

土地生态分类是描述和划分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生态学特征区域的过程,以现代生态 学和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综合自然地理、土壤、植被等方面的信息,将某地区复 杂的环境梯度,按其生态属性的异同进行合并和区分,构成不同的立地单元。 生态分类系统是一种确定、描述并绘制生态系统类型图的方法。 生态分类系统的目标是提供简明、整体、标准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能表达景观中 生物和自然特征的信息。生态分类系统能够提供全局规划最佳尺度和更具有操作性 的分类方法。
图中I、Ⅱ、Ⅲ、Ⅳ表示土地类型划分层次,A、B、A1、A2.··…·表示土地类型,1、2、 3、……表示土地单元。一般是一个自上而下、由大到小的划分过程,在较高分类水平 上,有较少数目的土地类型,对应的其相似性低而差异性大地类型,相似性程度高而差异性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