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品味文章语言,探究景物特征。

4.体悟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意蕴。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品味文章写景的妙处。

2.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唐宋八大家”都有谁吗?(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对,他们八人的文章曾在唐宋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柳宗元的文章在山水游记上又略胜一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作家柳宗元写的一篇山水游记——《小石潭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学生根据预习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柳宗元。

2.老师简单总结:(多媒体出示: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为《永州八记》。

著有《柳河东集》。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三、朗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并记下在读音及停顿上的难点
2.小组讨论解决各自的难点,并记下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

3.各小组代表提出自己的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二)熟读
1.听录音,注意刚才的难点。

2.学生再次自由朗读,同位互听读。

3.指名读,师生共同纠错。

4.学生自由读,至读熟。

5.齐读。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1.根据课文下注释学生自己疏通文意,记下难点。

2.分组讨论难点,记下解决不了的地方。

3.师生共同解决难点,老师适当强调一些重点字、词、句。

4.各组派代表作小老师给大家讲解译文,一组一自然段,全班逐段评议。

五、品味文章语言,探究景物特征
刚才同学们对字、词、句都理解得很好。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透过文章的语言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并找出在文章中的文字根据。

2.在这些景物描写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结合课文陈述理由。

(学生可能会回答:
1.潭水清澈:
(1)第一段:“水尤清冽”:清澈,寒冷。

小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可见水之清。

(2)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空游”——鱼儿在水里游,竟像是在空中没有依凭似的,可见潭水清到了透明的程度。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当“日光下澈”时鱼儿能够“影布石上”,且能够清晰可见,也突出了水之清、之透明。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的动静与游乐清晰可见,同样突出了水之清透。

最后一句用拟人手法,说鱼儿“似与游者相乐”,妙趣横生。

小结:这一段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在写水。

正面写鱼的生动活泼,侧面写水的清澈透明,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绘形,绘神,绘影,绘色,即便是最高明的画师,也很难达到这样超妙的艺术境界。

本文在写水上不愧为千古之绝唱。

2.水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以佩环相撞之声来喻指水声的清脆悦耳,使人心受到感染,“心乐之”,为下文作了铺垫。

3.潭石奇特:“全石以为底……为岩”,——写出了潭中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

4.石潭周围环境:“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寥寥数字将树、蔓的色彩及形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出了石潭周围环境的“幽”、“静”,与作者的情感相符合。

5.小溪曲折:“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外形。

就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形象、生动。


六、体悟作者情感
1.面对小石潭如此的美景,作者有着怎样的情感呢?并找出文中相应的文字根据。

(1)“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体现了作者观赏小石潭的奇景奇趣后暂时的轻松与快慰。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则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凄苦之情。

2.作者到底是“乐”还是“凄”?请同学们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思考这个问题。

(1)学生举手发言。

(2)小结:山水之乐只是暂时的,凄清的环境再一次让他涌起失意之感。

3.在那个时代,作者的这种失意情怀是否他独有?若不是请试举几例。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习题一、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