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2章-封装缺陷分析1

第12章-封装缺陷分析1

产生原因可能是输送轨道皮带的振动、机 械轴承或马达电机转动不平衡、抽风设备风力 太强而引起。
12.2.7润湿不良
钎料无法全面地包覆被焊材料表面,而让钎 焊材料表面的金属裸露。润湿不良在钎焊作业中 是不能被接受的,它严重地降低了焊点的“耐久 性”和“延伸性”,同时也降低了焊点的“导电
性”及“导热性”。
线难以弹性的回复原状。同样,对于添加催化 剂反应较快的树脂,保压较久会使温度升高, 使其粘度过大,偏移的金线也难以弹性回复。
金线偏移的原因(3):
5.填充物的碰撞 封装材料会添加一些填充物,较大颗粒的
填充物(如:2.5-250µm)碰撞纤细的金线 (如:25µm),也会引起金线的偏移。
降低金线偏移产生的措施:
以有效的减少或者避免锡膏量过多而被挤压出 来的情况。
图 模板开口修改形状示意图
原因二:对位不准。模版与印制板对位应准 确且印制板及模版固定完好,使印锡膏过程模 版与印制板保持一致,因为对位不准也会造成 锡膏蔓延。
解决方法:必须调整好机器、模版、印制板、 刮刀四者的关系,确保印刷质量。
原因三:锡膏使用不当。冷藏的锡膏升温时间不足,搅 拌不当,会使锡膏吸湿,导致高温再流焊时水汽挥发致 使锡珠生成。
12.2.2 翘曲
翘曲机理:因为材料间彼此热膨胀系数差异 及流动应力的影响所产生的应力变形。
翘曲往往是由于PCB的上下部分温度不平衡 造成的。
在预热阶段,部件的一端从焊膏分离有多种因素,如
不同的膨胀系数、不当涂膏或部件放置不当等。于是,直 接的热传导被缝隙阻断了。如果热量通过部件传导,则一 端的焊料溶化,另一端凝固。熔化的一端焊料形成新月型, 其表面拉力的曲转力矩比部件的重量大而引起部件的翘曲。
12.2.5桥连缺陷
桥连即将相邻的两个焊点或引脚桥连在一 块。
桥连
产生原因
焊膏印刷时过量,在过大贴装压力挤压下产 生桥连。
元件引脚弯曲相接,再流焊后形成桥连。 焊盘或网孔设计不精确,产生偏移而导致印
刷间距缩小。 焊膏选择不适当,助焊剂性能不好,容易造
成焊膏塌陷。
预防措施
使用球形焊膏,适当增加焊膏粒度,调整焊 膏印刷量。
4)贴装元器件
贴装质量的三要素:元件正确、位置准确、压力 (贴片高度)合适。
a、元件正确
这要求各装配号元器件的类型、型号、标称值和极性 等特征标记要符合产品的装配图,不能贴错位置。
b、位置准确
即元器件的端头或引脚均和焊盘图形要求尽量对齐、 居中。
C、压片
贴片压力要恰当合适,元器件焊端或引脚不小于1/2 厚度要浸入焊膏。
(4)影响再流焊原因分析
1)焊盘设计不当 如果PCB焊盘设计不正确,即使贴装位置
十分准确,再流焊后反而会出现元件位置偏移、 吊桥等焊接缺陷。
焊盘要求
PCB焊盘设计应掌握以下关键要素: a. 对称性:两端焊盘必须对称,才能保证熔融焊 锡表面的张力平衡。 b. 焊盘间距:确保元件端头或引脚与焊盘恰当的 搭接尺寸。焊盘间距过大或过小都会引起焊接缺 陷。 c. 焊盘剩余尺寸:元件端头或引脚与焊盘搭接后 的剩余尺寸必须保证焊点能够形成弯月面。 d. 焊盘宽度:应与元件端头或引脚的基本宽度一 致。
到保温段结束,焊盘、焊料球及元件引脚上的 氧化物被除去,整个电路板的温度达到平衡。
应注意的是SMA上所有元件在这一段结束时应具 有相同的温度,否则进入到焊接段将会因为各 部分温度不均产生各种不良焊接现象。
焊接(回流)段
在这一区域里,温度先升高使焊膏熔化并发 生润湿反应,开始生成金属间化合物层。到达 最高温度后,开始降温,焊膏凝固。
解决方法:保温的过程为150℃-160℃,70s90s。
原因五:残余焊膏。有一些情况需要重新印 锡膏,原来的锡膏必须清除干净,否则残余 的焊膏最终会影响锡珠,甚至更严重的质量 问题。
解决方法:仔细刮去锡膏,特别要注意的是 不让锡膏流进插件孔内导致塞孔,然后清洗 干净。
12.2.4 空洞
回流区域时间应该在保证元件良好焊接的前 提下越短越好,一般为30-60s.过长时间或过 高温度,会造成金属间化合物层增厚,影响焊 点可靠性。
冷却段
这段中焊膏内的铅锡粉末已经熔化并充分润湿被连 接表面,应该用尽可能快的速度来进行冷却,这样 将有助于得到明亮,光滑的焊点并有好的外形和低 的接触角度。
影响翘曲的参数及改进措施
焊膏印刷和放置精度 印刷的清晰度和精确度 元件放置精度 改进措施
通过优化PCB设计 采用优良的焊料 改进电路板孔可焊性及预防翘曲防止缺陷的产
生,可以使整个电路板焊接质量得到提高。
12.2.3 锡珠
锡珠是再流焊中经常出现的缺陷。锡珠多 数分布在无引脚的片式元件两侧,大小不一且 独立存在,没有与其他焊点连接的锡珠,不仅 影响产品的外观,更重要的是会影响产品的电 性能,或者给电子设备造成隐患。
解决方法:由于锡膏的有效期较短,一般使用前都是低 温存放的,使用时,必须将锡膏恢复至室温后,再进行 均匀搅拌方可使用,急于求成必将适得其反。
原因之四:再流焊工艺的温度曲线设置问题。预 热及保温过程,可以减少元件及印制板遭受热冲 击,并确保锡膏中的溶剂能部分挥发,若温度不 足或保温时间太短,都会影响最终的焊接质量。
缓慢冷却会导致电路板的更多物质分解而进入锡中, 从而产生灰暗毛糙的焊点。在极端的情形下,它能 引起沾锡不良和减弱焊点结合力。
冷却段降温速率一般为3-10℃/s,冷却至75℃即 可。
再流焊炉
(3)再流焊特点
当焊膏达到熔融温度时,焊料还要“再流动” 一次。
自校正效应(self alignment)——当元器 件贴放位置有少量偏离时,在表面张力的作 用下,能自动被拉回到近似目标位置。
进入空气。 5.焊膏中的焊剂挥发,气体溶入焊膏中溢出时形成空
洞。 6.不适当的再流焊温度曲线很容易产生空洞。 7.PCB差的可焊性也能增加空洞,差的可焊性对气体
排出往往有阻碍作用。
预防措施
增加预热时间,减小预热爬升率可以减少空 洞。
干燥氮气的使用也可以减少空洞
空洞接受标准
焊盘层的空洞不能大于焊球面积的10%, 即空洞的直径不能超过焊球直径的30%。当焊 盘层空洞的面积超过焊球面积的25%时,就视 为一种缺陷,这时空洞的存在会对焊点的机械 或电的可靠性造成隐患。在焊盘层空洞的面积 占焊球面积10%-25%时,应着力改进工艺, 消除或减少空洞。
产生原因
焊盘和元件被油、漆、脂等外界污染物污染 焊盘与SMD引脚被氧化或污染,可焊性和
润湿性变差 焊膏过期变质
预防措施
确保印刷程序有较长停滞时间,定期清洗模 板下面
选择合适的焊膏,不塌陷,易印刷
12.2.8元件破裂
产生原因: 在组装过程中由机械力、温度、振动和扭曲
产生应力导致元件损坏。 贴片头和贴片力设置不当造成元件破裂 过热造成,实际钎焊温度超过元件供应商说
图 焊盘间距G过大或过小
b. 导通孔设计在焊盘上,焊料会从导通口中流 出,会造成焊膏量不足。
图 导通孔示意图
2)焊膏质量及焊膏的正确使用
如果焊膏金属微粉含量高,再流焊升温时金属微粉随 着溶剂、气体蒸发而飞溅,如金属粉末的含氧量高,还会 加剧飞溅,形成焊锡球。另外,如果焊膏黏度过低焊膏的 保形性(触变性)不好,印刷后焊膏图形会塌陷、甚至造 成粘连、再流焊时也会形成焊锡球、桥接等焊接缺陷。
第12章
封装过程中的缺陷分析
12.1 金线偏移
金线偏移是封装过程最常发生的问题 之一。会造成相邻的金线相互接触形 成短路,冲断金线形成断路。
金线偏移的原因(1):
1.树脂流动而产生的拖曳力 这是引起金线偏移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原
因。在填充阶段,融胶粘性(Viscosity)过大、 流速过快,金线偏移量也会随之增大。 2.导线架变形
细间距元件焊盘、引线设计满足一定的要求, 8-16%的模板孔减少将会增加印刷工艺窗 口,避免桥连。
在焊膏印刷前用麻布或等丙烷清洗PCB表面 的污渍和油渍,减小桥连产生的风险。
12.2.6冷焊
冷焊是指焊点表面不平滑,如“破碎玻璃” 的表面一般。当冷焊严重时,焊点表面甚至会 有微裂或断裂的情况发生。
过慢,则溶剂挥发不充分,影响焊接质量。 为防止热冲击对元件的损伤,一般规定最大
速度为4℃/s。通常上升速率设定为1-3℃/s。 典型的升温速率为2℃/s。
保温段
保温段的主要目的是使SMA内各元件的温度趋于 稳定,尽量减少温差。在这个区域里给予足够 的时间使较大元件的温度赶上较小元件,并保 证焊膏中的助焊剂得到充分挥发。
再流焊温度曲线
一个典型的温度曲线上图所示。分为升温、 保温、再流和冷却四个阶段。
升温段
该区域的目的是把焊膏中的溶剂、气体蒸发 掉;助焊剂润湿焊盘,引脚等;焊膏软化、 塌落,覆盖焊盘,使焊盘,元器件引脚与氧 气隔离。
升温速率要控制在适当范围以内,过快,会 产生热冲击,电路板和元件因一:模版开口不合适。钢网开口太大, 或由于模版开口形状不合适,导致贴放片式元 件时焊膏蔓延至焊盘之外,都会使得再流焊中 锡珠生成。 解决方案: 1)缩小开口尺寸
片式阻容元件的模版开口尺寸应略小于相 应的印制板焊盘 。
2)控制开口形状 灵活地选择阻容元件的模版开口形状,可
引起导线架变形的原因是上下模穴内树脂 流动速度不一致,如此导线会因为上下模穴模 流的压力差而承受弯矩(Bending Moment) 造成变形。
金线偏移的原因(2):
3.气泡的移动 在填充阶段可能会有空气进入模穴内形成
气泡,气泡碰撞金线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金线 偏移。
4. 模压过大/保压较久 模压过大会让模穴内部压力过大,偏移的金
表面贴装中由于挥发性气体不能及时逃逸或在 焊膏凝固之前非金属材料没有移走,就会出现空洞。 一般空洞对强度和可靠性影响不大,但是过量的空 洞将会影响焊点可靠性,降低焊点抗拉强度。空洞 经常在元件引脚下面、鸥型引脚的根部和球栅阵列 的底端被发现。
相关主题